鄒業(yè)恒
【摘要】培養(yǎng)學生具有良好的寫作能力,是每個教育工作者肩負的重任。因此,小學階段習作起步教學至關重要,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觀察生活的能力以及積累題材的動手操作過程,創(chuàng)設情境氛圍,提高習作創(chuàng)新能力。
【關鍵詞】 習作;起步;創(chuàng)新;策略;
《新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是運用書面語言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chuàng)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yǎng)的綜合體現(xiàn)?!痹谛W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是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同時更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教師怕教作文,學生怕寫作文是極為普遍的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在信息相對閉塞、教學設施相對不完善的農(nóng)村小學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
那么,作為教師該怎樣在具體的教學中去改變現(xiàn)狀呢?要改變農(nóng)村小學作文教學中學生怕寫作文、作文生硬等現(xiàn)象,就要在起步作文教學中進行教學創(chuàng)新策略的探索,結合語文教學論、心理學、教育學等學科理論,從以閱讀訓練促進寫作教學;培養(yǎng)觀察、思考的能力,激發(fā)寫作動機;以個性化的作文評價手段等幾個方面提高起步作文教學的水平。
一、培養(yǎng)閱讀的興趣,確立讀書目標,促進習作教學。
閱讀是一種終身教育的好方法。第一,筆者在三年級上學期的作文教學中首先給學生確立讀書的目標:讓學生每天讀一個簡單的自己又非常喜歡的童話故事,然后讓學生寫最簡單的讀書筆記,比如:從最開始的先用寫日記的形式,固定格式:寫下日期,今天我讀了《XXX》童話故事,在這個故事中,我最喜歡的人物是誰。班里大部分學生寫得很好,及時對寫得好的學生在班上給予表揚,學生們見這樣就能得到表揚,心里感覺美滋滋的,就想每次都得到表揚,所以就更加喜歡讀童話故事了,在不知不覺中也就提升了他們的閱讀興趣。
第二,在學生喜歡讀童話故事的時候,再提出新的要求:讓學生再寫為什么喜歡這個故事,從這個故事中學到了什么。當然,大部分學生是還沒學會欣賞,所以還不是馬上就能寫得出來的,就又會重讀這個故事,也增加了孩子們的好奇心;這時也只有學習拔尖的幾個學生會寫,當他們寫好后,給時間讓他們上講臺分享給大家,這樣又帶動了一些孩子,但還有一些學習中下的孩子還似懂非懂的,最后還要“對癥下藥”,讓學習拔尖的進行“一幫一,手把手”的教他們,等大家都感覺能對童話故事有一定的鑒賞能力的時候,他們的寫作水平就提高了一個層次。
第三,對閱讀的對象有新的轉移,給他們布置更進一層、更貼近生活的閱讀要求。從開始對簡單童話故事的鑒賞到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現(xiàn)象的描寫和評價,由于從書上到生活中,存在了一定的距離,他們剛開始肯定是不會描寫和評價的,這就得找一些有點評的同齡人作文書讀讀。比如這學期,根據(jù)教學要求,指導他們找一些描寫春天的文章來讀讀,重點讓他們看點評,然后明確自己的寫作目的,把描寫春天的語段歸類為寫景的文章,以后遇到類似的描寫統(tǒng)一歸為這一類,一步一步地引導他們學習寫作。這時,對寫作拔尖的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讓他們多用一些好詞佳句來修飾,這樣更能起到典范作用,及時送上一些優(yōu)秀的評價用語,肯定他們的成績。由于學生學習的動機和求知欲是主動的,促使他們的寫作進步很大。
二、動手制作課件,利用多媒體,培養(yǎng)學生觀察、思考的能力。
在農(nóng)村,孩子的生活見識相對閉塞,主要是農(nóng)村生活條件的局限,大多學生家長由于生活所迫外出打工,留下孩子在家跟爺爺奶奶,隔代教育相當困難,他們基本上管不了他們的學習,任由他們“自由發(fā)展”,所以生活中的一些現(xiàn)象是常見,但要用書面語言表達的話,就無話可說了。老師想讓學生親身體驗、觀察吧,出于安全責任,也不能帶學生外出活動,學生沒有經(jīng)過細心的觀察,寫出的內容空洞,也寫不出真情實感,真是有點“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之感。為此,我常常利用課余時間用手機拍下一些值得捕捉的生活相片,利用學校的多媒體教室,在屏幕上重現(xiàn),要求大家認真觀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練習說話。大家看到屏幕上這么熟悉的生活場面,不由自主地說開了:大家你說一句,我說一句的,學習拔尖點的孩子還能當場說一段話呢,情緒非常高昂。經(jīng)過激烈的發(fā)言后,讓他們分小組整理思緒,然后個人整理文段,在小組內賞讀,選出最佳作品跟大家一起分享,這樣,寫得好的有成就感,寫得稍有遜色的也表示要迎頭趕上。
這樣,把學生帶進了生活,告訴他們,在生活中如果不去做一個善于觀察的“有心人”,許多有用的材料就會從自己的鼻子間下溜走,寫起文章來必然筆重千斤,所以要處處留心周圍的事物,這樣,久而久之,就會變得妙筆生花了。
三、引導積累,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記錄下來。
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要想寫好一篇文章,就要有豐富的語言積累。在通過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捕捉生活中的一些現(xiàn)象之后,需要鞏固學生的課外閱讀能力,引導學生養(yǎng)成一個良好的積累習慣,要求每人準備一個積累本,分三大類積累素材。第一類專記自己的,總題目為《我的足跡》;第二類專記他人的,總題目可為《我周圍的新鮮事》;第三類可向報紙、雜志等多種媒體采集素材。這類記錄不要求學生寫成完整的短文,只簡要記下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要點。定期檢查,交換瀏覽,這個小小的素材倉庫里,東西積累多了,寫作文時就可信手拈來,得心應手了。
四、創(chuàng)設情境氛圍,提高習作創(chuàng)新能力。
創(chuàng)設具體形象生動的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寫作熱情,變“沒什么可寫”為“有東西可寫”;變“要我寫”為“我要寫”;變“以老師為主”為“以學生為主”,從而促進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教師教學要溫故知新,巧妙布置習作要求,善于創(chuàng)設情境,去撞擊學生思維的火花,進而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的波瀾。
在習作課堂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想方設法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發(fā)散思維,而且要對學生的習作指導到位。有時候,學生的習作問題可能是幼稚的,或者是鉆牛角尖的,甚至是錯誤的,老師也應一樣關注,認真傾聽,肯定其大膽的行為,找出其閃光點,然后,讓學生探討、辯論,集思廣益,最后,歸納提煉出令人誠服的結論,這樣,既保護了學生多思善問的積極性,也撞出了學生的智慧之火??傊?,對于學生在學習中表現(xiàn)出來的獨立性、恒心、一絲不茍等閃光點要給予必要的尊重,從而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靈活多變的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習作起步教學的嶄新途徑。只要教師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聰明和智慧,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以新穎的方式去誘導、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就一定能使學生在習作起步階段,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學生的習作創(chuàng)造意識也會隨之培養(yǎng)起來。
參考文獻:
《新語文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
王文良主編《新課程課堂教學行為創(chuàng)新》,新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