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歡
摘 要:古詩詞是人類文化的精髓,本文旨在通過古詩詞中人與自然關(guān)系的描寫,探索古詩詞中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的奧妙,感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境界,為人類搭建理想的精神家園。
關(guān)鍵詞:古詩詞 自然 天人合一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8877(2019)10-0186-01
古人認為要“觀天之道,執(zhí)天之行”,對天地自然充滿虔誠的敬畏和感恩,從而心存善念,善待萬物,以達到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在中國古典的詩詞中,詩人們以精煉的語言、和諧的氤氳完美地體現(xiàn)出古人對真理的追求,蘊含著詩人對人生、社會和自然的觀照思索合深刻體驗,使人在順應(yīng)自然中真正領(lǐng)悟合感受到美的意境。
1.于自然中發(fā)現(xiàn)自然之趣
大自然是中國古代詩人取之不盡的靈感源泉,在中國古代詩詞中留下了大量對大自然的歌頌和贊美的詩歌。“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之寧馨恬靜;“綠樹村邊和,青山郭外斜”之清新明麗,“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之活潑熱鬧;“竹外桃花三兩枝,春將水暖鴨先知”的生機活力;“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綺麗曼妙等等。在古代文人的筆下,自然和人、人和動物息息相關(guān),是一個和諧共處的共同體,安然相處,互惠互利。這里似乎沒有城市的喧囂,沒有人間的紛爭,沒有外界的紛擾,只有大自然的寧靜、山水花鳥的絢麗生機。詩人盡情地消受著、欣賞著、陶醉著,靈動溫情的自然萬物無不跳動著詩人的脈搏,回旋著詩人的聲音,震蕩著詩人的靈魂,從而使詩人自己消融在大自然的本真之美中了。
羅丹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的眼睛?!痹娙藢ψ匀蝗f物的細膩的發(fā)現(xiàn)、觀察和領(lǐng)悟,借助于和諧的音律,創(chuàng)造了一種清幽明凈、閑適自在、天人合一的境界。
2.于自然中獲得情感慰藉
中國古人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表現(xiàn)在古代詩詞中即為古代詩人們把自己對大自然的熱愛與人的生命合二為一。山水之美,一時間竟與詩人心靈相互感應(yīng),與詩人成了一對心神相契的至友,這時不是詩人流連山水,而是山水娛樂了詩人,仿佛山山水水也有了生命,有了感情,從而使詩人完全超脫于功力世俗之外,獲得心靈的慰藉和超然。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明月似乎是一個溫柔多情、善解人意的使者,不辭萬里帶去自己對朋友的思念、擔憂、同情。理想王國中的李白也是孤獨的,于是他“舉杯邀明月,對應(yīng)成三人。”(《月下獨酌》),此時的月亮是他的知音,能夠理解他,所以無月的時候,他去賒月,“且就洞庭賒月色,將船買酒白云邊。”他還將月看成親人,想擁月入懷,“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攬日月。”(《宣州謝脁樓餞別校書叔云》)
一花一草,一山一水在多情的詩人眼中,都擁有著豐富的情感和生命?!跋嗫磧刹粎挘ㄓ芯赐ど健薄丢氉赐ど健防畎着c敬亭山似乎是一對心心相印的知己,敬亭山懂得詩人所有志向才華抱負,也懂得清高孤傲的本性,在這份彼此的相知中,詩人的心靈找到了可以棲息的地方。辛棄疾在《賀新郎》中的“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yīng)如是”更是把自己的激情全部傾注到了自然身上,人與青山互相觀賞,互猜互解,互為知音,相互慰籍。
簡而言之,在與天地自然相往來中,自然因人而富有生命力,人因自然而不再孤獨。自然與人在相依相偎中互相理解、互為知己,從而消解現(xiàn)實煩惱,實現(xiàn)“獨而不獨”之樂。
3.于自然中尋覓人生哲理
自然千姿百態(tài)、瞬息萬變,有著其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詩人在山水清音、草木枯榮中領(lǐng)悟自然法則和人生真諦,而自然萬事萬物也因此獲得了與人類相對應(yīng)的生機和生命意識。因此,在順應(yīng)自然,與道沉浮中,詩人獲得自然的靈感,得到了心靈與生活的和諧。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保ā额}西林壁》)蘇軾初入廬山胸中裝滿的是對廬山局部的認識,而遍游廬山后方看出廬山真面目,因此感慨身在此山反而不識山,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人只有超越自身狹小和主觀成見,才能全面地認識事物的真相和全貌。全詩道出的這一平凡的道理對我們認識任何事物都永遠有指導(dǎo)意義。
“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游山西村》)一句在“無”和“有”之間道出了詩人在迷惘之際頓時豁然開朗,從而悟出了人生曲折入勝之謎;“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蓖鯙场洞伪惫躺较隆芬痪湫稳菥拔?,妙絕千古。是啊,新舊事物的交替更迭中蘊含著新生命的驚喜和希望。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中“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與前句有異曲同工之妙。蘇軾《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由自然而及人,在自然規(guī)律的變化無定中領(lǐng)悟不完滿才是人生這一至理,從而順應(yīng)自然,消弭遺憾。
詩中哲理由景而發(fā),反映出文人們在面對自然界的變化發(fā)展時,將自然視為取之不竭的生命源泉,努力地才從自然規(guī)律中尋求“隨緣自娛”的生活意義。
漫步古代詩詞的海洋中,我們欣賞著如花的風(fēng)景,品味著悠遠的意境,傾聽靈魂身處的聲音,讓人陶醉無以自拔?!疤烊撕弦弧钡乃枷胗绊懼苯佑绊懥酥袊糯娜说脑娫~創(chuàng)作,古代文人們始終在以一種平等自然的態(tài)度對待自然萬物,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親近大自然,發(fā)現(xiàn)并理解大自然的美,是與人們的精神追求、生活追求息息相關(guān)的,自然與人類情感、道德操守、理想追求的共通之處使它成為人類永恒的精神家園。
參考文獻
[1]張健.中國古代文學(xué)人與自然關(guān)系芻論[J]山東理工大學(xué)學(xué)報,2006.5
[2]王社良.略論古詩中自然與人的生命共感向生命共存的轉(zhuǎn)化[J]開封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