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濤
摘 要:德育教育作為五育之首,對學生終身成長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作為一名初中德育教育工作者,應該明確德育教育目標,清楚責任,重視人格感召力,注重現實教育與傳統(tǒng)教育的有機結合,努力構建社會、家庭、學校三位一體教育網絡,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
關鍵詞:家庭教育,工作方式,傳統(tǒng)教育,現實教育,人格感召力
德育教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它是學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智育、體育、美育等相互聯系,彼此滲透,密切協調,對學生健康成長成才和學校工作具有重要的導向、動力和保證作用,因其在青少年發(fā)展過程中具有導向作用而被列為各育之首[1]。特別是近年來,由于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初中學生德育工作越為越不好做.下面,筆者就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具體談談新時期初中學生德育教育工作。
一、初中德育教育面臨的問題
(一)家庭教育不到位。近年來,隨著進城務工熱潮的興起和城市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留守兒童呈逐年增加趨勢,如今不論是農村初中,還是城區(qū)初中,大多父母都忙于賺錢,更本無暇顧及子女的教育,這本來屬于家長的責任,現在通通拋給了學校和教師,致使學校德育工作很難在家庭教育中有效開展。一方面,部分家長文化素質不高,沒有做好孩子的榜樣,他們的言談舉止沖擊著正面教育,如“學習無用論”,大人聊天閑談時干脆不考慮孩子的感受,在孩子面前整天說一些消積的話,什么學再多本事沒有親戚辦不成事,外面打工自由想去哪里都不可還不受別人欺負,誰家的孩子本科畢業(yè)整天家里呆著里,還不如打工等。這些話,說著無意聽者有心,在孩子面前說得多了,在他們內心深處就會產生一種學習真的沒有用處的思想,導致他們學習無目標,態(tài)度端正等問題,讓教師與學生根本無法溝通。另一方面,大部分家長由于認識的偏差,一味地給孩子施加各種壓力,造成學生人格的缺陷。這樣的孩子往往自私自利,不愿意與他人交流,合作意識差,自卑、膽小,面對挫折的抗壓性差,很難適應社會生活,受得起表揚,受不了批評,稍不注意就上吊跳樓,尋死覓活離家出走。家里舍不得批評教育,學校教師就更不敢了,不教育還要讓學生變優(yōu)秀,這無形之中加大了學校德育教育的工作難度。
(二)大多教師重智育輕德育。由于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加上近年來的擇校熱,社會和家長評價學?;蚪處熤豢粗貙W生的成績,這使得教育主管部門對學校的指標壓力以及學校對教師的攤派任務,導致部分教師為了保住“飯碗”而花極大的精力研究如何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而忽視了學生作為一個有血有肉有思想的個體,在德育方面工作不到位,如經常占用班會課時間進行習題講解,或者將班會時間自由交給學生開展低俗的視聽享受,使學校安排的德育計劃以及德育方式付諸東流。
(三)工作方式簡單粗暴。針對學生在面對物質文化誘惑的時候,許多中學德育工作者往往采用行政干預手段,強行將學生的書籍手機沒收,將學生從網吧攆出來并進行全校通報批評,而缺乏研究學生思想變化的耐心,沒有從學生的思想和心理方面進行德育,只能造成學生強烈逆反的心理,以及自暴自棄的性格。
(四)社會不良因素的影響。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網絡以及手機等已基本普及,過去中學生帶手機進校園這是絕不允許的,但如今手機已經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眾多的手機軟件開發(fā)商,為了賺取私利,往往通過色情、暴力等圖片文字吸引人們的注意力,這對于正處于青春期的初中學生而言,這種誘惑力是無法抗拒的。尤其是一些意志力較弱的學生由于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往往會沉迷于網絡游戲,上課聊QQ玩微信,利用手機看小說,瀏覽不健康的網頁等,成天沉迷于虛幻的網絡世界中,不思進取,玩物喪志,最終誤入岐途的例子數不勝數。
二、初中德育教育策略
(一)德育教育要明確目標,清楚責任。 德育工作的職責首先是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這里面包括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情操教育、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教育、自信心教育、自尊、自立、自強、自律教育,養(yǎng)成教育,還有安全教育等。另外,校紀校規(guī)、法紀法規(guī)教育,班主任管理、班級管理、校園文化、環(huán)境衛(wèi)生等等都是學校德育工作不容忽視的重要方面。作為學校德育教育工作者,只有清楚了學校德育工作的職責,工作起來才不糊涂,有規(guī)劃,有計劃,有工作目標,通過努力就能將德育工作開展起來,做到有聲有色,為形成良好的校風、學風發(fā)揮很好的作用。
(二)重傳統(tǒng)美德教育與社會現實教育。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傳統(tǒng)美德,很多名人、偉人他們在立德修身、治國安邦方面有著感人的故事。如:疏食淡飯不改其志的孔子、萬古忠義的岳武穆、憂樂天下的范仲淹、威武不屈、忠貞如一的蘇武……如果把這些可歌可泣的人物事跡講給學生們聽,足以在思想上培養(yǎng)他們高尚的道德情操,引導他們走向人間正道。但是這些人物事跡卻代替不了學生們的實際行動,因為我們的學生面對的是活生生的社會現實,新的社會形勢和激烈的競爭在等待著他們,各種不同形式的人生觀、價值觀擺在他們面前,我們只有把傳統(tǒng)美德教育與社會現實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培養(yǎng)出學生健康而高尚的品德。
(三)要重視人格感召力。 那種“老師說的都對,老師講的學生都必須照做”的觀念要改變。當前留守學生、學困生、單親家庭的學生、父母離棄的學生,獨生子女嬌生慣養(yǎng)的問題比較突出,情況復雜多樣。面對信息社會、家庭貧富的巨大差異,學習的壓力,社會的誘惑,學生思想不成熟,情感脆弱,問題學生不斷增多,打不得,罵不得,語言重不得,我們該怎么辦?如何做好當前學生管理工作?所以我們可以組織教師研討,要求每一位教師都要認真面對,仔細思考,不斷探索新形勢下做好學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方法。筆者認為,學生的思想教育與管理就是溝通、服務和引導。如何讓學生從自律走向自覺,再到自為,這就要求我們對學生教導和指導的同時,莫忘引導和疏導,我們要經常動腦子,所做的一切工作要做到:講的是學生想的,干的是學生盼的,改的是學生怨的。要讓每個學生都體會到老師的關愛,同學的友情,集體的溫暖。工作中多注重方法的運用。訓斥、體罰、責罵、埋怨這些簡單粗暴的方法都是過時的,要不得的。一是理解學生。無論哪一個學生沒有不想學好的,沒有不想得到他人、得到社會認可的,他們自卑、放棄,我們要查找原因:是同學,是家庭,是學校,還是社會?我們看準他的心態(tài),找準他的癥結,然后換位思考,有的放矢,發(fā)起思想教育攻勢。二是寬容學生。學會寬容就要學會期待,不急于求成,做到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持之以恒,相信付出就一定會有效果。三是贊賞學生。要用欣賞的眼光看學生。四是激勵學生。要經常找學生談如何面對挫折,面對失敗。
(四)德育工作者要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體系。社會是一所大學校,學校則是社會的一個大課堂,為了更好地把學生培養(yǎng)成具有高尚情操和良好品質的接班人,學校教育必須與家庭、社會協調一致,息息相通[2]。學校是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陣地,學校開設的思想政治課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渠道。同時在新課改背景下,我們要求各任課教師,充分挖掘“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滲透對學生思想品德的教育,既讓學生學到科學文化知識,同時寓思想教育于教學之中,提高了學校德育工作的實效性;使學生在這里想讀書、會讀書、會做人、會做一個好人,能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家庭是學生成長的第一課堂,家長學校是對青少年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徑。因此,我們各中學要注重發(fā)揮家長學校特有的育人作用,每學期定期召開家長會,開設科學家教,心理健康,生理衛(wèi)生,法制教育等專題講座,并進行交流,一方面提高了廣大家長的自身素質和家教水平,另一方面為加強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因此,建立學校、家庭、社會三維一體互動的德育工作開放格局,在新的形勢下,對于做好學校德育工作十分重要。
參考文獻:
[1] 張曉紅. 淺談初中思想品德課中的德育教育[J]. 中國西部(4).
[2] 王洪林. 把社區(qū)辦成一所大學校[J]. 山東教育(16):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