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啟超 李寶星
摘 要:新時代網絡技術的迅猛發(fā)展,網絡文化對大學校園文化生活和大學生的成長成才產生日益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在高校網絡文化建設面臨缺乏有力的價值引領、有效的宣傳引導、明晰的教育功能等突出問題時,“易班”作為專門用于實現學生管理教育網絡化的新平臺,以社區(qū)化平臺為依托切實強化價值引領、以矩陣化融合為契機有效拓寬育人空間、以精準化模式為目標充分發(fā)揮服務實效,在進一步創(chuàng)新和加強高校園網絡文化建設,有效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易班高校 網絡文化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廣泛應用,建立在網絡技術基礎之上的各種各樣的網絡文化也隨之進入大眾的日常生活空間。根據最新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fā)布的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國網民規(guī)模達8.29億,全年新增網民5653萬,互聯網普及率為59.6%,其中手機網民規(guī)模達8.17億,網民通過手機接入互聯網的比例高達98.6%,網民中學生群體規(guī)模最大,占比為25.4%,微信朋友圈的使用率為83.4%,,空間用戶使用率為58.8%,微博的使用率持續(xù)提升,達到42.3%。[1]
新時代我國已經全面進入網絡時代,青年學生群體在我國網絡用戶占最大的一部分比例,隨之校園中的網絡文化建設也成了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網絡文化對大學校園文化生活和大學生的成長成才產生日益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高校能否掌握網絡陣地的主導權和話語權,直接關系到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培養(yǎng),關系到國家政治安全和政權安全。[2]“易班”作為一款為高校打造的專門用于實現學生管理教育網絡化的新平臺,對于如何解決高校網絡文化建設中凸顯的問題,進一步創(chuàng)新和加強高校園網絡文化建設,有效促進大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一、高校網絡文化建設取得的成效
1.高校網絡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日趨完善
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的不斷發(fā)展,新時代我國高校各方面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校園網絡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斷加大,滿足廣大師生對校園網絡服務校園日益增長的需求,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全國各高校新校區(qū)的建設和老校區(qū)的改造已經基本實現了網絡在教學區(qū)、宿舍區(qū)、行政辦公區(qū)、文體活動區(qū)、家屬住宅區(qū)等區(qū)域寬帶接入和無線網絡開通的全時段、全方位、全覆蓋。并且應用信息網絡技術,初步構建了滿足師生日常學生管理、教學管理、科研管理及日常服務的信息化、網絡化校園網絡大格局,極大地方便了師生在校園的學習和工作。
2.校園網絡文化內涵日趨豐富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全國各大高校已不局限于傳統(tǒng)的校園門戶網站建設的單一網絡文化建設途徑,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的開通,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官方公號的運營,在滿足師生日常基本的教學服務需求之外,更創(chuàng)造出極其豐富的校園網絡文化作品,宣傳向上向善的主流價值觀念,既滿足廣大師生的課余娛樂需求,又豐富了大學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向社會傳播積極向上的高校網絡文化正能量,延展高校文化育人實效和范圍。尤其各高校在致力構建和完善校園網絡平臺的同時,緊貼時代脈搏,以積極正確的價值導向引領校園網絡文化發(fā)展,不斷豐富高校網絡文化內容,營造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氛圍,堅持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致力于將高校網絡文化陣地建設成為教育文化傳承和創(chuàng)新的重要發(fā)展陣地。
二、高校網絡文化建設中凸顯的問題
1.多元的網絡文化缺乏有力的價值引領
網絡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在高校網絡文化建設與傳播的過程中,不斷加劇了多樣性文化思想的碰撞,在這一過程中,既形成積極向上的一面,同時也為高校網絡文化建設帶來復雜性、多元化的挑戰(zhàn)。自由性。開放性、個性化的網絡多元發(fā)展態(tài)勢,為各種觀點表達和思想交流提供了極為便利的途徑和渠道,使網絡文化融匯成一個思想匯聚、觀點碰撞的“大熔爐”,但也使網絡文化陷入了機制缺位、內容低俗、良蕎不齊的窘境。尤其當下,西方文化的強力滲透,不斷占據網絡文化傳播上的主導地位,在價值選擇、生活方式、文化認同等方面潛移默化地對大學生進行持續(xù)影響,高校已逐漸成為意識形態(tài)爭鋒的前沿陣地,大學生成為利益集團爭奪的聚焦。然而,尚未充分發(fā)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青年學生在價值選擇、生活方式、文化認同等方面的強力引領,對引導大學生在對各種社會思潮、文化內容和社會現象進行有效辨別的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升。
2.豐富的網絡文化缺乏有效的宣傳引導
網絡空間的形成,為高校文化培育與發(fā)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平臺,促進高校網絡文化作品和服務的快速增長,形成了高校網絡文化建設一片欣欣向榮的良好形勢。隨著網絡平臺及移動瀏覽技術裂變發(fā)展,具有高校特色和地方特色的網絡文化品牌開發(fā)仍然不夠,相關平臺整合力度不夠,無法實現網絡資源的互通共享,廣大師生主動參與網絡文化活動、品牌建設的共建意識和積極性不強,網絡文化活動及作品也逐漸呈現出創(chuàng)意匱乏、形式主義突出、立意不明確等突出問題,促使高校網絡文化有呈現休閑化、娛樂化、時尚化的趨勢,優(yōu)秀的網絡文化產品宣傳滲透力嚴重不足,難以實現預期良好的宣傳影響效果。比如在做強擦亮高校網絡文化品牌方面,高校是各種思想文化激烈交鋒的前沿,我國擁有五千多年深厚底蘊的歷史文化,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文化自信堅實的底氣,高校網絡文化建設應充分認識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網絡文化培育發(fā)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依靠網絡文化建設深入挖掘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資源,打造符合學生特點的網絡文化傳播陣地,塑造具有中國特色的高校網絡文化品牌。
3.消極的網絡文化缺乏明晰的教育功能
網絡技術應用的不斷革新,高校在網絡文化建設之中所面對媒體生態(tài)格局、傳播路徑拓展、社會輿論方式與教育影響受眾都在發(fā)生著深刻的變革。一方面,消極的網絡文化沖擊致使高校網絡文化的教育難度大大增加。在當下各類網絡平臺監(jiān)管不足、傳播速度極快,借助于網絡傳播的高互動、易接收、大眾化的特點,網絡水軍制造各類吸睛的輿論焦點話題,使未經甄別的消極網絡文化傳播蔓延速度超出合理的可控范圍,致使網絡陣地變成了大眾各類情緒宣泄的場所,對主流價值文化的有效傳播和影響造成了巨大的沖擊,使網絡文化治理陷入困境,運用網絡文化開展有效教育的難度大大增加。另一方面,高校在充分發(fā)揮網絡文化教育功能仍顯乏力。大學生往往是網絡平臺上行為最為活躍、思維創(chuàng)新最強的網民群體,他們對于網絡文化具有敏銳的信息捕捉能力、高漲的參與熱情、強烈的行為依賴,但是在接觸網絡文化新鮮事物的同時,往往會對傳統(tǒng)的高校思政教育方式產生抵觸或者淡漠情緒,長期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尋求自我價值的實現和個人成就的肯定,與現實世界嚴重的形成脫節(jié),沉迷游戲、交往障礙等各類問題不斷顯現。高校在加強網絡文化建設,直面解決此類學生焦點問題時,往往存在引導、教育功能作用發(fā)揮不足,亟須審時度勢,不斷拓展工作思路,創(chuàng)新教育方式,強化教育功能。
三、“易班”平臺對推進新時代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的作用
1.以社區(qū)化平臺為依托切實強化價值引領
“易班”平臺作為綜合性網絡社區(qū),集成了校園應用、微信、微博、班級管理等多元化功能,切合了當代大學生的現實需求?!蛾P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指出:“要加強對校園各類思想文化陣地的規(guī)范管理,加強校園網絡安全管理,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環(huán)境?!盵3]借助新媒體載體優(yōu)勢在宣傳、組織等方面強化高校網絡文化陣地建設,有利于進一步有效切實的推進新時代大學生思政教育做好“最后一公里”,利用傳播迅速、生動活潑的表現等特點,將思政教育在無形中植入他們日常接觸的各類平臺和媒介,更容易獲得大學生的認同和喜愛。在新形勢新要求下,高校只有主動適應新媒體新技術的發(fā)展,充分發(fā)揮互聯網新媒體的平臺優(yōu)勢,不斷增強網絡文化建設的針對性和吸引力,不斷提質增效,融合形成新優(yōu)勢和新動能,強化網絡文化對大學生的價值引領,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
2.以矩陣化融合為契機有效拓寬育人空間
“易班”平臺建設成為“線上”與“線下”、“虛擬”與“實體”矩陣化相結合的網絡平臺,最大限度地拓寬網絡文化育人空間,用健康積極向上的主旋律文化豐富學生課余生活、熏陶學生,結合高校發(fā)展特點,依托易班學生社區(qū),結合傳統(tǒng)媒介,打造富有特色的校園文化精品活動?!耙装唷逼脚_建設需要大量學生參與,要組建技術、維護、信息等多支隊伍,依靠學生的力量在學生中開展活動,寓教于樂,讓學生主動參與到網絡平臺的建設、推廣及使用中,不以商業(yè)盈利為目的,實名制網絡有效避免了網民發(fā)表不良言論,有利于凈化校園網絡環(huán)境,實名制注冊,使學校掌握全部注冊學生的相關信息,有利于了解學生思想動態(tài),方便開展網絡思政教育工作。以更有效的方式向學生傳達教育信息,以更有效的形式勾勒出學生在校的學習生活“畫卷”,使校園網絡文化建設針對性強、實操性佳、傳播性廣,有效改變傳統(tǒng)教育模式,正確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并為更有效地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拓展育人空間。
3.以精準化模式為目標充分發(fā)揮服務實效
“易班”平臺以大學生、教師群體為特定的服務對象,為平臺內成員精準化地提供便捷的網絡服務,構建精準、高效、便捷的校園網絡文化生態(tài)圈。一是豐富網絡文化教育教學內容,教師的課件資源和專業(yè)資料利用平臺實現共享,讓學生不但能掌握自己專業(yè)的教學內容,更能接觸到其他優(yōu)秀教師教學內容和資料,并且利用新媒體中圖片、視頻、話題等豐富多彩的形式,將學生、教師整合入同一網絡平臺, 實現精準化的網絡資源對接。二是加強網絡文化教育教學互動,將師生作為主要對象,且依靠互聯網的特性,教師與學生可在平臺上互動交流,分享學習資料,討論學習話題,有效實現師生、生生的互動。三是加強網絡文化教育教學管理,學生也參與到管理過程中,教師、輔導員也可利用“易班”平臺的交互性,將管理、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困惑當做討論話題,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充分培養(yǎng)學生在網絡空間理性發(fā)聲的責任意識。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中國互聯網絡發(fā)展狀況統(tǒng)計報告:第43次.
[2]馮剛.新形勢下推動高校網絡文化建設的思考與實踐[J].思想教育研究,2015,(8).
[3]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
作者簡介
李啟超(1993—),男,漢,碩士在讀,西北大學城市與環(huán)境學院輔導員,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李寶星(1977—),男,漢,博士在讀,西北大學學生工作部(處)副部(處)長,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