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金玲
摘? 要:班主任在從事教育工作時,要做到對學生有愛心、有耐心,而且要求愛心要有深度、廣度和跨度,歸結為“三度”。在做到“三度”的同時,還應注意“三不”,即不偏愛,不寵溺,不偏心。只有在做到以上兩方面的基礎上,才能達到最優(yōu)的教學目的。
關鍵詞:老師;溺愛;愛心;教學
引言
班主任在面對學生時要時刻包含著一顆充滿愛意的心,但同時也要求這種愛心需不但持久且包容,還應是深刻、仔細的。換而言之,它需要具備“跨度、廣度、深度”,三者缺一不可。班主任在用一顆關愛的心去擁抱學生的時候,也應注意“不偏愛、不溺愛、不偏袒”三原則。
一、班主任的愛心“三度”
1、跨度
這份愛才能夠源源不斷,真誠且持久。學生如璞玉般天然純粹,只要教師善于發(fā)現(xiàn),用心雕琢,總有一天學生會綻放屬于他們自己的光芒,教師對學生的愛也永不消逝。有的教師一輩子從事教育事業(yè),不改初衷,依靠的是對學生深切、長久的愛與信念,這與少數個別人一曝十寒,心血來潮的愛有天壤之別,這兩種不同的愛換來的最終結局也必然會大有不同。
2、廣度
教師的愛應像大海一樣寬廣包容,讓所有的學生都能暢游其間,不會遺留下任何一個個體。愛,應當秉持公平,公正,寬泛,這一點在教育工作中是十分重要的。它會從各個方面影響學生的品德、人格和心理等因素的發(fā)展,進而影響教師的教學成果。學生用他們明亮的眼睛和敏感的心靈去觀察教師的言行,感受教師給予他們的關愛。溫暖的愛將有助于他們茁壯成長,而得不到愛的滋潤的地方,則會漸漸枯萎。
3、深度
愛除了要能夠做到長久,包容以外,還需要保持深切、細致。也許,是一句話挽救了一個即將消逝的靈魂;也許,是一個溫暖的手勢將人從生死邊緣拉了回來。學會靈活運用多種語言、表情、動作來表達愛意,將直接體現(xiàn)在教育工作中。如果教師僅僅是口頭表達“你是一個很好的學生”,即使我們能夠理解領會其中的意思,但對于好奇心極強的學生來說,他們的感覺會是千篇一律。因而,如此表達方式已經難以滿足他們的需求。他們期待著更獨特、更新鮮的愛的傳達方式,唯有如此,心理上才會滿足。這當然要求我們的言語、表情、動作能時時處處折射出真摯的愛的光芒來吸引學生向教師靠近,成功地在他們心靈深處塑造一尊有關于愛與美的神像,這將是他們前行路上永遠的明燈,照亮他們前進的方向。
二、班主任愛心中的“三不”
1、不偏愛
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惟獨從心里發(fā)出來的,才能達到心的深處?!蔽覀兊慕逃龑ο罂偸窍M蠋熆梢远嚓P愛、看重和信任自己,但是教師的愛必須要公平公正,不能溺愛也不能偏愛,讓每一位學生都能感受到老師最真摯的愛。崇高的師愛具有偉大的力量,它是教師教好學生的必要條件。
每一位學生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權,教師不能因個人情感原因對個別學生產生溺愛或者厭惡的情感,長期這樣下去會造成學生不平衡的心理。如果教師溺愛部分優(yōu)等生,會讓他們養(yǎng)成經不起挫折與困難的脆弱心理,以及加強他們的自負心理。同時也給后進生帶來了自卑、膽小、逆反等各種負能量的心理,他們感受到教師的冷淡、放任不管或者是粗暴對待,受到的傷害也就越來越深,對師生關系的影響更加惡劣了。反之,教師能做到公平公正對待每一位學生,那對這個班級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將十分有益。
2、不溺愛
從字面上看,溺愛是過分的寵溺、疼愛,縱容孩子。教師如果對學生有求必應,過分順從,這就是失去理智的愛會讓學生無法正確客觀的看待自己。在溺愛的呵護下,學生無法建立基本的獨立的性格,也會讓學生的個性缺點無法得到改正。因此教師不能溺愛孩子,批評與愛應該共存,既要有必要的關心、愛護,也要有適當的嚴格標準,教師應當讓學生感受到寬嚴相濟的教育。
因此,教師對學生不能溺愛。教師要適當的關心學生、安撫學生,也要對學生進行嚴格的要求和合理合法的教育。教師要平衡對學生的愛和嚴格即“剛柔并濟”?!皠偂贝斫處煂W生的嚴格要求,“柔”代表教師對待學生的慈愛心理。
3、不偏袒
教師要對學生同等看待,不分厚薄。教師對待情況不同的學生,如:班委和普通學生,優(yōu)等生、差等生和后進生,女生和男生,與教師親近的學生和與教師關系生疏的學生,在處理事情時不能代入私人感情,不能厚此薄彼,否則會引起學生的不滿。對班委各方面如學習、工作和紀律等方面,教師評價時要從實際出發(fā),從實際的情況去考慮。教師要對班委要求要與普通學生一致。有做的不對的地方就要批評,不能因為他們有班委的身份就偏袒維護他們。
結束語
教師對每一位學生做到:平等對待學生,尊重學生人格,關注學生情感,維護學生自尊。教師要關心犯錯誤的學生,幫助他們改正錯誤;當學生成功時,教師要真心祝賀他們。教師的愛,能夠讓差生有學習的心;能夠讓放棄自己的學生重獲自信,奮發(fā)學習。如此,良好的師生關系得以建立,促進學生健康的成長,有最佳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江琴娣. 培智學校學生父母自我效能、教養(yǎng)方式、接納態(tài)度和社會支持的現(xiàn)狀及其關系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4.
[2]? 張艷麗.老師不可以溺愛學生[J].少年兒童研究,2011(2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