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靜茹 黃美霞
摘要:《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詩歌教學的指導主要體現(xiàn)在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方法的確定,以及如何有效引導學生解讀和體會詩歌的思想情感內(nèi)容。通過《春望》的教學舉例,分析新課標的理念與要求在初中詩歌教學中的具體落實。
關鍵詞:新課標;初中詩歌教學;《春望》
在語文教學中,《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下面簡稱為“新課標”)是指導性文件和重要依據(jù)。詩歌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課標內(nèi)容有效地指導和影響詩歌教學。下面,以《春望》教學為例,從新課標的視角下探討初中詩歌教學的目標、方法與內(nèi)容,尋求有關初中詩歌教學的啟發(fā)。
一、定位清晰,積累感悟
定位清晰指的是詩歌教學目標設計的合理性。根據(jù)新課標闡述的課程基本理念:“語文學習應注重聽說讀寫的相互聯(lián)系,注重語文與生活的結合,注重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整體發(fā)展”[1]??梢?,教學目標的設計必須關注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整體提高。所以,一方面,詩歌教學目標要結合詩歌內(nèi)容特征與學生的學情來確定目標的內(nèi)容,如《春望》教學目標可設計:“以‘望字展開品讀,結合創(chuàng)作背景和作者簡介,理解每句詩的憂愁情感”。受知識積累水平和生活經(jīng)歷所限,學生要對作者的憂愁情感達到準確理解有一定的難度,所以教學目標的設計不可忽視詩歌內(nèi)容特征與學生的學情。另一方面,詩歌教學目標的預期內(nèi)容設計要適當且具有可操作性,以保證在一定教學時間能有效實現(xiàn)。如《春望》教學目標中的“理解每一句詩的憂愁情感”,目標內(nèi)容是必要的,但詳細講解每一句詩歌需要花費大量時間,極易影響教學目標的整體實現(xiàn)效果。
積累感悟是指詩歌教學目標設計的實用性。新課標中針對古詩詞教學提出以下的目標要求:“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nèi)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2]??梢?,詩歌教學不僅要重視基礎知識的積累,還要關注學生對詩歌知識內(nèi)容的感悟與運用。如《春望》的教學目標可設計為:“結合《月夜》,把握‘家書抵萬金的思想感情,體會詩人感傷國破和悵恨離別的情感”。借助相關的詩歌《月夜》體會詩歌情感,這不僅促進學生對“家書抵萬金”包含的情感的理解,還加強學生對杜甫同一時期創(chuàng)作詩歌的積累。詩歌教學的積累感悟不能只局限于課內(nèi)的知識內(nèi)容,課外拓展延伸的知識內(nèi)容同樣具有學習的價值。在詩歌教學中,教師著實需要考慮教學目標內(nèi)容的實用性,理解詩歌的內(nèi)容與情感是重點,但通過詩歌的學習獲得積累感悟才是教學的真正落點。
二、立足朗讀,體味詩情
詩歌是一種以高度凝練簡潔的語言表情達意的文學形式,詩人的所思所感濃縮于字詞句之中,難以一讀而過便知曉其情感,甚至有些情感內(nèi)容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學習詩歌最好的方法就是朗讀,詩歌的情感韻味可以在反復朗讀中娓娓道來的,新課標也在閱讀教學建議中提到“有些詩文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于豐富積累、增強體驗,培養(yǎng)語感”[3],所以,詩歌教學講授可少,而朗讀一定要貫穿始終。朗讀作為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方法,其對字詞句的理解和思想感情的體會有著不能估量的作用。蘇軾詩云:“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反復的朗讀可以引領學生走進詩人的精神世界,體會字詞句所承載的情感。例如《春望》教學設計層次化的朗讀,第一層次是反復朗讀,初步整體感知詩歌內(nèi)容,強調(diào)讀準字音和節(jié)奏;第二層次是品讀,結合詩歌的內(nèi)容和學生的體驗,強調(diào)讀出詩人感傷國破和悵恨離別的情感;第三層次是在理解詩歌內(nèi)容與情感的基礎上,投入感情朗讀,強調(diào)鞏固深化詩歌的認識。其中,在第二層次的品讀中,輔助教師的講解與分析,能夠讓學生對詩歌的體會更加深刻。朗讀不能承擔詩歌全部內(nèi)容的教學,所以詩歌教學要結合講授法,教師適當?shù)闹v授可增強朗讀教學法的作用。此外,朗讀法的具體運用形式多樣,有齊聲讀、自由讀、個別讀等,充分發(fā)揮朗讀對詩歌情感體驗教學的促進作用,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詩歌思想情感的把握。
三、圍繞詩眼,個性解讀
詩眼,顧名思義為詩歌的“眼睛”,代表詩歌的神韻。圍繞詩眼展開詩歌閱讀教學是普遍教師采用的方法。從詩眼的角度可以穩(wěn)定地把握詩歌內(nèi)容與情感,雖然難有新意的解讀,但是能正確地認識詩歌。日常的詩歌教學中,教師往往以主觀解讀來引導學生理解詩眼,把握詩歌的思想情感內(nèi)容,忽視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新課標在教學建議部分中強調(diào)“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處煈訌妼W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但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4]。這就說明學生閱讀時不一定要追求正確的官方答案,應該對文本內(nèi)容有自己的體會和見解,而教師在閱讀教學時不可否認學生存在合理性的思考與見解,要成為學生閱讀的引導者和促進者。如《春望》教學可整體以詩眼“望”字展開品讀過程,學生獨特的閱讀思考和感受在教師的引導下不斷呈現(xiàn),可設計“你覺得怎樣才能解詩人的白頭之愁”、“《春望》除了感時恨別的情愁,詩人是否還表達了其他情感”等問題針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答案為言之有理即可。對于每一句詩歌的內(nèi)容分析與情感把握,教學應該給予學生更大更多的思考空間,比如可采用例子教學法,分析一句詩句作為基本的例子,讓學生獨立自主解讀其余的詩句,從而創(chuàng)造有效益的課堂教學。詩眼作為解讀詩歌的關鍵,詩歌教學要重視學生對詩眼的個性化解讀,珍視學生獨特的體會與理解,才能獲得有效教學。
參考文獻:
[1][2][3][4]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3,16,23,22.
[5] 徐祥林.中學語文課程標準與教材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