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益峰
摘要:面對全媒體時代輿論生態(tài)的多元多樣,黨報堅持正面宣傳要接地氣,黨報評論更要接地氣。黨報講政治,政治拒絕墻頭草,輿論需要主心骨。黨報評論,要發(fā)揮中流砥柱、定海神針作用,堅守主陣地、唱響主旋律、把握主導權,堅持什么,反對什么,旗幟鮮明。黨報評論員不僅要做政治上的“明白人”,而且要做知曉百姓所思所想的“貼心人”;既要洞察大勢,又要鞭辟入里。就縣(市)報評論員而言,就是要站得比市委書記、市長還高,比善拉家長里短的鄰家大嫂更了解百姓家里的油鹽醬醋。怎樣才能達到這樣的境界?總結近年工作實踐,覺得關鍵是要說好三句話。
關鍵詞:領導的話;群眾的話;豐富的話
站在時代高點 ?說出領導要說的話
黨的新聞工作者應當成為“黨的政策主張的傳播者、時代風云的記錄者、社會進步的推動者,公正正義的守望者”,總書記的殷切期盼,是每一位黨的新聞工作者努力的目標。一位合格的新聞工作者,要準確把握時代發(fā)展趨勢,黨的方針政策;對黨報評論員而言,有著更高要求??梢哉f,代表編輯部觀點的每一篇新聞評論都是貼近反映黨的主張、傳達百姓心聲的政治檄文,不少還是緊扣地方黨委政府中心工作的“奉命之作”,這樣的文章,必須觀點準確,高人一籌,快人一步。讓領導看了感覺到位,讓群眾看了感覺過癮。
如今,源于信息、技術革命的新經濟已滲透到中國經濟的毛細血管。但在4年前,對包括許多基層領導干部在內的同志而言,新經濟都還是個知之甚少的新概念。2018年6,江蘇省東臺市推出十大新經濟工程,市委召開座談會的次日,《東臺日報》就推出評論員文章《讓新經濟亮點更大動力更足》,早晨剛上班,市委書記就在報紙上作出批示:“反映及時,觀點準確,文風清新,希各鎮(zhèn)區(qū)部門同志特別是主要負責同志認真研讀?!毕挛?,書記專程到報社看望,告訴作者,寫出了她要說而沒有說到位的話。書記的評價高了,但寫這篇稿件,筆者是有感而發(fā),也確實花了一番功夫。
先人一步推進企業(yè)轉型升級,聚力發(fā)展新興特色產業(yè),為東臺順應經濟發(fā)展新常態(tài)打下了良好基礎;電子商務、現(xiàn)代物流、現(xiàn)代旅游等新興業(yè)態(tài)蓬勃興起、快速成長,智慧發(fā)展方興未艾,刷新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匯聚起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與民生改善的新興力量。發(fā)展的新任務、新思路、新途徑已經現(xiàn)實地擺在了我們面前,讓新經濟成為推進經濟社會轉型發(fā)展的新動,不僅需要鎮(zhèn)區(qū)、部門領導積極主動創(chuàng)新理念引導發(fā)展,而起要引導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和參與。所以,文章開篇,即以飽含感情的筆觸寫道:“如雨后春筍,新經濟已然成為我國經濟格局中的最為令人振奮的新亮點、新動力……新經濟正以我們已經熟知的種種形式,悄然融入到了人們的生活之中?!?/p>
但寫好這篇評論,僅憑熱情不夠,還必須要豐厚的理論支撐;僅有對本市經濟發(fā)展的把握不夠,還必須以宏觀的思維放眼全省、全國,了解新興產業(yè)、新興業(yè)態(tài)發(fā)展的現(xiàn)狀與趨勢。對此,筆者平常就有所積累。動筆寫作之前,又對著電腦瀏覽了足有10多個小時,詳細閱讀李克強總理在各種不同場合對新經濟的解讀與要求,查閱各地發(fā)展新經濟的探索與經驗,各大媒體有關發(fā)展新經濟的報道與評論。充分積累,認真學習,深入淺出地把事情說深說透,以明白曉暢的文風,從東臺人都知道的事情說起,借鑒外地經驗,提出貼近東臺實際推進新經濟的方法與途徑。同時善意地向市委市政府進言,“‘新經濟既是新生事物,就勢不可擋。但強大的生命力,仍需要政策‘暖箱的呵護與培養(yǎng)。”書記對此肯定:“這個建議提得好,發(fā)展新經濟,需要眾手推進,市委、市政府責任最大!”
這篇文章廣受好評,也給筆者啟示,站在時代的高點審視地方黨委政府關注的中心工作,才能評出味道,才有可能說出領導想說而沒有說到位的話,進而引導實踐,推進工作,甚至糾正偏差。
潛入生活之中 ?說出群眾想說的話
縣市報處在黨報黨刊序列的最底端,與中央、省市黨報相比,評論員無論在理論儲備上還是在視野開闊上,都有不小差距。但換個角度看問題,正是由于身處基層,對下面的情況了解得更具體、更透徹,更便于以群眾看得懂,聽得懂的語言,把道理說透。
2016年春天,一篇回顧20多年前習近平同志在福州工作期間倡導踐行“馬上就辦”的文章,在全國范圍內引發(fā)廣泛反響。各級黨媒均就倡導“馬上就辦”精神進行了評論,《東臺日報》也就此推出了五篇系列評論。推出評論的那幾天,許多市民群眾或打來電話發(fā)微信,或當面給以較高評價,這讓筆者十分欣慰。報社門房間的姚爹一把拖住筆者:“都說到我心里去了,這些說辭,你是怎么想到的。”
的確,這組評論從總體立意到每一篇破題布局,都是從群眾熱議的話題和實際工作中遇到的矛盾問題列論點、找論據(jù),講的都是群眾聽得懂的大白話。論提振精神謀發(fā)展,不是板著面孔說大道理,而是把近年來東臺市委以“釘釘子”的精神推進作風建設的做法與成效說給群眾聽,把群眾對提高辦事效率的心聲說給各級干部聽。論勇于擔當強責任,將“恨不得一天掰成兩天做”的勤政者與火燒眉毛依然“閑庭信步”的懶政怠政者對比描述,在此基礎上講我們面臨的發(fā)展重任,講責任落實。論勤于學習增本領,活靈活性地寫出肚中存貨“一賣就完,空空如也”,與辦事敷衍拖拉、“門難進臉難看”之間的必然聯(lián)系。論帶著感情為民辦實事,從開國元勛陳毅元帥自警小詩《手莫伸》說起,動情講述習近平總書記“百姓的事時時放心不下”的故事。論直面問題提效能的話題,點出不“不馬上辦”頑疾的種種表現(xiàn),讓干部自己對照,讓群眾共同監(jiān)督。
我本百姓,對市民群眾所思所想有著切身體會;但作為黨報評論員,又不能等同于普通市民群眾,所思所想要比常人深一點,全一點。想多想全想深了,說出來的話才不會有所偏頗;有了群眾的感情意識,再大再深的道理也能以淺顯的語言表達出來。黨報評論員就得練就這樣的功夫!提筆三論個人修養(yǎng)與事業(yè)發(fā)展之先,筆者與10多個中國好人、江蘇好人,鹽城、東臺道德模范有過近距離接觸,走訪了近50個干部群眾家庭。市主要領導點名就扶殘助殘寫篇評論,是因為筆者本人就身患殘疾,對殘疾人事業(yè)有著濃厚的感情,平日里就與許多殘疾人朋友有著較深聯(lián)系。
堅持辯證思維 ?說出蘊含豐富的話
黨報記者承擔著記寫時代的重任,一篇篇鮮活的新聞生動地記錄下正在發(fā)生的歷史,而新聞評論就是為正在發(fā)生的歷史寫定評語的“太史公言”。新聞評論透過新聞事件揭示其內在的思想本質,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不僅要觀點鮮明,而且要立論準確、論據(jù)充分。其深入本質、探本求源的特質,要求評論寫作者對所評所論的課題有較為深入了解,對相關知識、背景,不只是浮光掠影地知曉,而要有獨到的見解、準確的判斷,思考問題要全面,分析問題要辯證,不僅要有記者的新聞敏銳,而且要有史官的客觀冷靜。
這些年,每年辭舊迎新之際,筆者都要撰寫新年獻詞。認真研讀各家新聞媒體的范文,欣賞到諸多各具特色的好文章。晚報類的新年獻詞往往較為灑脫,談古論今,縱橫捭闔,最典型的當數(shù)南方周末,每年的新年獻辭都是一篇精致美文。還記得那篇經典的《陽光打在你臉上》,“好在歲月讓我們深知“真”的寶貴——真實、真情、真理,它讓我們離開凌空蹈虛的烏托邦險境,認清了虛偽和欺騙。盡管,‘真實有時讓人難堪,但直面真實的民族是成熟的民族,直面真實的人群是堅強的人群?!痹娨獾墓P觸,體現(xiàn)的是一個民族的沉思。黨報類的新年獻詞通常比較嚴謹。且看近三年人民日報元旦獻詞,從2017年的《不忘初心,逐夢前行》,到2018年的《我們的新時代 歷史的新光榮》,再到今年的《創(chuàng)造無愧于偉大新時代的新輝煌》,前后相續(xù),站在歷史的上空,審視推進“四個全面”治國方略取得的新成就,展望未來砥礪前行。我們認真學習借鑒,寫作新年獻詞逐漸形成了讀者認可的一套模式:以動感的畫面串起,描述一年來國家大事、地方要事,以散文的筆觸鋪陳新年新舉措,有機穿插歷史知識、人生體驗。這樣寫,讓新年獻詞更耐讀,更有味,贏得普遍好評。
穿越歷史靜思正在發(fā)生的新聞,通達明理賞析人生百態(tài)?;鶎狱h報評論員身在基層,理應寫出更多有深度、有新意,領導認同、群眾認可的好評論。
參考文獻:
[1]崔曉鵬.廣播新聞評論寫作方法與寫作原則的探討[J].傳媒論壇,2018,1(05):87.
[2]鄭保衛(wèi).論新媒體環(huán)境下指導新聞工作的基本理念——為紀念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而作[J].新聞記者,2011(0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