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慧蘭
《幼兒園教育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培養(yǎng)幼兒樂意與人交往,學習互助,分享合作,有同情心。”這些就是培養(yǎng)幼兒親社會性的基本目標。而當今幼兒多數(shù)是獨二代,家長的包辦代替使得這些孩子任性、自私自利、依賴性強、自我意識強、獨占、性格孤僻,有的家長為了避免自家孩子被欺負就“圈”起來養(yǎng),這些孩子在集體活動中就不會與人交往,更談不上與人合作和分享了。這些行為嚴重影響了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發(fā)展,影響其性格的良好發(fā)展和人格的形成,因此對幼兒進行社會性的教育性迫在眉睫。
1、創(chuàng)建國學氛圍,營造書香環(huán)境。
發(fā)揚國學的博大精深,傳承國學的經典魅力。創(chuàng)設一個文化底蘊深厚的精神環(huán)境對幼兒社會性的發(fā)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在校園的大環(huán)境布置上做了精心準備,充分發(fā)揮掛飾、墻飾功能,使整個校園書香盎然,國蘊飄香,經典育人意味深長。為了給幼兒營造國學氛圍,在園所的文化長廊里我們布置了《三字經》、《弟子規(guī)》、《千字文》中一些寓意深刻典故的油墨畫,配上圖,添上字,圖文并茂的畫面讓幼兒置身于特定的情景中,對幼兒的言行起到耳濡墨染的作用,以此來感化孩子的心靈。詩詞長廊中的水墨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幅親子作品,幼兒在熟練誦吟這首詩的基礎上,通過親子合作共同完成此圖的繪畫,孩子在畫畫、涂涂、品品中進一步體會到作者與好友離別時的難分難舍的心情。我們利用還利用韻律活動音韻感強、趣聞性濃而深受幼兒喜愛的特點,為孩子創(chuàng)編了“國學經典韻律操”,讓小班幼兒在“弟子規(guī)”、中班幼兒在“三字經”、大班幼兒在“古詩”唱誦中做操。孩子們在氣勢磅礴的誦讀中逐漸明白做人的道理,規(guī)范行為規(guī)則,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的行為。
2、巧用多媒體、圖書資料、操作手冊,培養(yǎng)親社會性品質
《指南》中明確指出,社會領域是一個綜合的學習領域,往往融合在各種學習活動中,要避免呆板的說教。而幼兒關心、合作、守信等親社會性品質的形成,主要通過觀察性的學習和模仿達到的。幼兒置身于社會之中,無論是周圍的人們,還是電影、電視、故事中的主人公都是幼兒學習的模仿對象。針對這點,每次經典閱讀活動時,我們都會播放配套的影像資料,形象、直觀的畫面,情節(jié)生動的小故事深受孩子們的青睞,故事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幼兒的審美觀、價值觀。如在《弟子規(guī)》學習,“凡必出,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這一章節(jié)時,我們通過播放與之相對應的故事《商鞅立木》影片,引導幼兒說話要誠實、守信的道理。在學習“已能有,勿自私,人有能,勿輕誓”中,我們通過學習《小動物模仿操》活動,讓幼兒初步懂得與人分享自己的才能道理。
3、借助節(jié)日教育、游戲活動,滲透親社會行為學習
幼兒的道德行為的形成經過知、情、意、行的四個發(fā)展階段,最后良好規(guī)范的行為習慣都是靠行為練習而形成的。讓幼兒在節(jié)日教育活動中進行行為練習頗為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元旦前夕,組織小朋友學習古詩《元日》,幼兒在聽聽、唱唱、學學古詩中,相互問候、鞠躬致敬,剪窗花、張貼春聯(lián)等共同活動中感受春節(jié)帶來的熱鬧、祥和、友好的動人景象。課后,組織幼兒小組合作開展《過新年》的主題繪畫活動,幼兒在自由暢享的創(chuàng)作中感受合作畫帶來的樂趣。再如,唐詩《清明》、《九月九憶山東兄弟》等,都是描寫了詩人用一些具體的如掃墓、插茱萸等行動來思念親人,流露出對親人的真摯情感。學以致用,品行一致。我們創(chuàng)設相應的情景,提供幼兒實踐的機會,遷移幼兒生活經驗,延伸拓展至現(xiàn)實生活中。在游戲中,讓幼兒模仿社會生活中人們的行為,學習成人的優(yōu)良品質和待人接物的態(tài)度,它不但能激發(fā)幼兒的道德情感,而且還能鞏固幼兒的親社會行為。如《三字經》中“融四歲,能讓梨”的學習,告訴幼兒要養(yǎng)成謙讓、關愛家人的道理。在社會《水果大家嘗》分享水果的活動中,引導幼兒通過親身體驗,徹底領悟謙讓的真諦,讓謙讓注入人心。
4、通過社會實踐活動,提升親社會行為能力
幼兒的親社會行為能力的培養(yǎng),不是通過說教就能形成的。它必須通過實踐活動,讓幼兒置身于真實的社會活動中去體驗相應的情感,繼而養(yǎng)成良好的親社會行為。在實踐活動中不斷感受、體驗,日益積累直接經驗和情緒體驗,逐步發(fā)展幼兒的親社會行為。《弟子規(guī)》中“長者先,幼者后?!薄度纸洝分小跋憔琵g,能溫席”等講述的都是生活中我們要孝敬師長,尊敬父母。讓幼兒不僅要明白這點,而且還要有實際行動證明這點,所以我們帶領幼兒參觀孤兒院,探望和結交新朋友,有意識地安排幼兒設身處地、將心比心地體會他人情緒,幫助幼兒考察他人的情感世界,喚起幼兒們關愛、同情孤兒的情感共鳴,從而引導他們用自己的實際行動關心他們。幼兒將自己精心制作的小禮物送給孤兒院的小朋友,和那里的小朋友共同游戲,說說悄悄話,激發(fā)了幼兒的同情心和樂于助人的愿望,促進了幼兒社會性的發(fā)展。
5、家園密切合作,構筑親社會行為的展示平臺
家園合作是家庭和幼兒園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共同完成幼兒教育任務的活動,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培養(yǎng),離不開家長的理解和支持,家園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構筑幼兒親社會行為的展示平臺。
在家園開放活動中,我們組織小朋友學習《弟子規(guī)》中“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的片段,活動中孩子們通過讀弟子規(guī)、背弟子規(guī)、說弟子規(guī)、唱弟子規(guī)、演弟子規(guī)懂得要報答爸爸、媽媽的養(yǎng)育之恩。根據活動需要,請家長配合教育,在家園合作“我為爸爸、媽媽顯身手”的活動中,讓幼兒親手為爸爸、媽媽剝香蕉、夾豆子吃。家長體會到了幼兒的成長和進步,同時也感受到了幼兒的關愛。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下,幼兒學著給年長的爺爺、奶奶捶背、洗腳、拿拖鞋?;顒娱_展的有聲有色,幼兒既學會了關心、體貼老人,親社會行為又得到了延續(xù)和拓展。
在幼兒有了點滴進步后,我們聯(lián)合家長以“星星榜”、“愛心榜”的形式,激發(fā)幼兒的成就動機感,幼兒也品嘗到做有益事帶來的快樂。在我們和家長的努力積極努力配合下,大部分幼兒學會了關心別人。在組織的“為災區(qū)兒童捐圖書”、“為孤寡老人送溫暖”的活動中,幼兒們感受深刻,切身體驗到了人世間的真情,品嘗了親社會行為帶來的愉悅,陶冶幼兒高尚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