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嘉平 單超 徐美香
摘要: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逐步發(fā)展以及應用的普及,新媒體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崛起,人們接收和傳播信息的方式也變得更加多樣化。人們在接受信息的過程中,更加趨向于選擇與自身利益有關聯(lián)的信息。時政新聞主要的功能在于對政府的政策方針進行宣傳報道,是政府發(fā)出聲音的主要渠道,而在這當中包含著廣大民眾所關注的信息。在新的發(fā)展形勢中,政府需要充分發(fā)揮出時政新聞的重要作用,建立黨委、政府與人民群眾之間的溝通平臺。想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對于原有的思路和觀念進行改變。通過新的思維方式來樹立民眾在新聞傳播中的主體地位,并把握好受眾和信息之間的關聯(lián)。將時政新聞進行民生化表達,實際上就是要通過媒體來更好的銜接政府和民眾之間的關系,在對信息進行精確把握的前提下,盡量滿足民眾的需要,并從民眾的角度來實現(xiàn)對政府聲音的有效傳遞。
關鍵詞:時政新聞;民生化表達;應用方式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大部分時政新聞的報道方式過于單一,使得受眾們逐漸失去了觀看的興趣,從而導致時政新聞的報道無法獲得應有的效果。時政新聞報道是黨在輿論宣傳中的重要陣地,那么如何通過時政新聞來將黨的政策方針更好的傳遞給民眾,是需要時政新聞報道媒體需要去重點考慮的問題。本文認為,在進行時政新聞報道時,媒體不應處于俯視的位置,而是應該從民眾的角度來對新聞播報的效果進行考量,從而使得時政新聞報道能夠更加的貼近民眾的生活。
一、時政新聞報道存在的問題
(一)時政新聞報道缺乏吸引力
目前的大多數(shù)時政新聞過于單一和枯燥,例如在播報會議新聞時,內容為會議在什么時間以及什么地點進行召開,在會議上有那些領導進行了出席和講話,會議的事項包括哪些。然后利用套話或者官話來將領導的講話內容進行一一陳述,甚至直接應用領導講話的原稿。這種報道時政新聞的方式對于民眾來說與一份文件并無太大差別,所以無法對民眾產(chǎn)生吸引力。
(二)時政新聞程序性內容過多
在時政新聞報道的過程中,程序雖然十分重要,但是一些記者在對時政新聞內容進行編輯時過于看重程序性內容,他們的目的僅僅是讓領導滿意,而缺乏對于新聞事件價值的深度挖掘。實際上民眾并不關注哪位領導出席了會議,哪位領導主持了會議,而是關注會議內容中與自身利益有關的內容。但是當前的時政新聞報道程序性的內容占據(jù)了大部分篇幅,很容易造成受眾的厭倦,從而無法保持耐心繼續(xù)觀看。這樣下去,時政新聞報道將會失去其應用的作用和價值。
(三)時政新聞缺乏與民眾之間的聯(lián)系
在對時政新聞進行報道時,很多記者都存在著公事公辦的心態(tài),僅要求內容的編輯面面俱到能夠讓領導滿意即可。但也正是因為需要面面俱到,那么每個部分的內容就無法涉及太多,只能夠采取一帶而過的方式。因為時政新聞的篇幅十分有限,如果追求面面俱到,那么就相當于哪個方面都沒有說明白,受眾觀看時政新聞時會發(fā)現(xiàn)每項相關的內容都缺乏深度的挖掘,那么只能夠通過其他的渠道去了解該內容。實際上時政新聞本身并不存在問題,之所以出現(xiàn)不受受眾歡迎的情況,主要是媒體的報道方式造成的,所以需要媒體對這個問題進行思考。受眾一方是主動的,所以需要媒體主動對受眾的需求進行研究,才能夠更好的完成時政新聞的報道過程。作為媒體一方,必須了解受眾方在傳播過程中的重要地位,并找到受眾一方的內心需求,從而通過某種方式來滿足受眾的需求。時政新聞本身的新聞性非常強,其中也包含著民眾們所關心的問題。因為會議的召開和領導的講話內容都是從人民利益的角度出發(fā),且民眾也對于了解政府的決策和部署有著重要的需求,并且希望通過時政新聞的報道過程中得到滿足。但是因為采用了錯誤的傳遞方式,使得新聞報道過程變成了一堵墻,阻斷了時政新聞內容本身與民眾之間的聯(lián)系。只有媒體所打造的輿論場與民眾中的輿論場相互交匯,才能夠提升媒體報道的實效性和針對性,從而提升時政新聞報道的吸引力。對于時政新聞采用民生化表達的方式,就是要跳出以往的時政報道新聞模式,從民眾的角度通過新的方式和視角,來讓時政新聞變得更加好看,能夠與民眾之間產(chǎn)生共鳴,建立時政新聞與民眾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從而達到最好的輿論宣傳效果。
二、時政新聞民生化表達的方法研究
在進行時政新聞報道的過程當中,可以接觸其中所包含的新聞點,來進行報道理念的合理轉換,對于新聞的視角進行拓展,從中找到民眾所關注和喜愛的內容,讓民眾們覺得值得看、好看。這樣的時政新聞報道方式不但滿足了民眾的需要,同時也得到了更好的宣傳效果。例如治理環(huán)境污染和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一直以來都是政府的重要工作內容,同時也會民眾們非常關注的問題。某市的政府召開會議關于生態(tài)環(huán)境治理工作內容,并推出了相關的治理方案和措施,針對性的處理生態(tài)環(huán)境問題。媒體在對會議內容進行報道的同時,也應對于會議內容的貫徹和工作的部署進行報道,讓民眾能夠對政府的工作更加直觀的了解。在新聞報道中,應該對于其中的“控制排放”等關鍵詞進行詳細解讀,不但縮短了篇幅,同時也突出了其中的重點。讓民眾能夠更加直觀地閱讀新聞,獲取信息。這種方式使民眾們充分認識到了政府對于改善和治理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決心,以及通過這些政策的實施會使得民眾們的生活發(fā)生什么樣的變化,進而使得民眾們能夠成為黨委、政府工作的堅定擁護者。下面是時政新聞民生化表達時需要注意的問題。
(一)意識創(chuàng)新
在新聞行業(yè)的發(fā)展進程中,創(chuàng)新才是主要的推動力,所以應該將創(chuàng)新貫穿與新聞采寫編的整個過程當中。對于形式上存在重復性的時政新聞通過民生化的表達方式,實際上就顯示出了創(chuàng)新的重要性。通過對策劃和選題進行有效的創(chuàng)新,并利用分析、解讀、互動以及深度報道的方式,來讓受眾們了解到那些部分值得他們進行關注,并將其融入到公共生活當中。通過對報道方式進行創(chuàng)新,讓政府與民眾兩者的視角能夠實現(xiàn)有效的結合。在采編寫的過程當中,應能夠將政府工作轉化為民眾所關注的內容,并將其進行標識化和具體化,從而增加對公眾的吸引力。
(二)換位思考
在新媒體高速發(fā)展的情況下,民眾會主動對信息接收的方式進行選擇。民眾通過對新聞傳播方式和內容的選擇,來對新聞傳播的效果和質量進行有效的評價,從而實現(xiàn)對傳播效果的監(jiān)督管理,這個過程勢必會對媒體的傳播行為造成影響,并決定了最終的傳播質量。媒體在進行新聞傳播的過程中應充分尊重受眾的主體地位,作為媒體工作人員不要在“有什么”的問題上過多的局限,而是要采用換位思考的方式來從受眾的角度進行分析,多想受眾的需求是什么。通過換位思考的過程后,通過普通人的視角來對時政新聞中的重點內容進行研究和梳理,并重點突出該內容所帶來的變化,這是在進行時政新聞報道過程中需要重點去表達的,同時也是民眾真正想要了解的。通過這樣的方式能夠有效的提升時政新聞報道的影響力和傳播效果。
(三)視角延伸
一般來說時政新聞所涉及到的內容都是政府目前的工作重點,這與人民群眾之間的生活有著十分密切的關聯(lián)。對于時政新聞進行報道時不要僅僅關注眼前的內容,而是要對新聞的關聯(lián)內容和連續(xù)性進行關注。民眾作為直接的受益者,對于政府的工作動態(tài)十分關注,而政府方面也希望能夠給更多的了解民眾的所思所想。所以,在報道時政新聞的過程中,應進一步的擴展新聞視角,將以人文本的理念作為基本原則,從更加深入的層次和領域中對于新聞內容進行剖析,通過深度和高度來獲得更多民眾的關注,從而在得到民眾支持的同時也獲得了政府的信任。
三、結束語
總之,對于一個媒體而言,時政新聞欄目不僅是主打強檔欄目,更是政府和百姓之間的橋梁。要想把時政新聞及時、準確、生動地傳達給受眾,就必須在嚴格遵守宣傳紀律的同時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牢牢樹立受眾意識,時時為受眾著想,講究傳播藝術,真正把黨委政府的意志宣傳好、貫徹好、執(zhí)行好,直達廣大受眾的心里。
參考文獻:
[1]劉璐彭.“人的現(xiàn)代化”進程中民生新聞的意義——評《日常生活批判與民生新聞表達》[J].知與行,2016(2).
[2]梁婷.電視民生新聞節(jié)目故事化的表達方式探討[J].科技傳播,2015(3).
[3]郭陽.民生化表達在時政新聞報道中的應用[J].西部廣播電視,2015(23):79.
[4]古若村.中國民生新聞的娛樂化表達——以齊魯電視臺《拉呱》為例[J].人間,2015,174(15):177-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