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秀紅
摘? 要:目前我們提倡的自主學習就是要轉變教與學的方式,積極的向學生傳輸自主學習的重要性,讓學生有主動學習的意識。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老師要起到一定的引領和輔助作用,主要通過教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即會閱讀、會思考質疑、會遷移、會調控。體驗數學知識發(fā)生發(fā)展的過程,在學習中感受到成功的偷悅,不斷體驗到這種智力的歡樂。
關鍵詞:初中生;數學;自主學習能力;培養(yǎng)策略
一、會閱讀
在數學學習過程中,要求學生不僅要熟知對教材內容的理解能力,而且最重要的是對數學語言的認知能力、圖表的觀察分析能力,獲得信息后自主構建知識的能力。對閱讀的指導我們主要抓“三關”:課前、課中和課后。學生在進行課前預習的過程中,可以提前了解教材梗概,而且也能把自己不懂的知識勾畫出來,以便在課堂上討論。課中引導學生集體朗讀數學概念、定理、運用法則,然后再讓學生用自己的話總結這些數學知識。比如,在閱讀過程中,有的學生一開始不會“質疑”,我們就讓會質疑的同學與他們組成閱讀小組。共同閱讀一段或一篇材料后相互提出問題,要求對方作答。通過閱讀小組互相“質疑”的活動,有效的提高了教學過程中的課堂質量。而課后學習則要求學生要學會自發(fā)的閱讀教材、總結數學知識,然后再做作業(yè)。告訴學生讀書要自覺地經歷四個階段:認知理解——評價思考——記憶積累與構建知識——嘗試應用。老師采用新型的數學教學方法,不僅提高了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主動性,還有效的提高了老師的課堂教學質量。
二、會思考
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思考”是必不可少的。因為我們所學的數學知識都是數學家們沒日沒夜、辛辛苦苦努力思考、鉆研出來的。所以,想要學會數學、學好數學,那就一定要充分開發(fā)自己的思維能力,學會思考。我們把教會學生思考作為學法指導的立足點和歸宿點。對思考方法的指導,我們結合數學課堂教學活動,圍繞三個環(huán)節(jié)進行指導:
(一)自問自答
在解題分析過程中利用波利亞的瞀示語,要求學生出聲地思考,把內隱的思維呈現為外顯的語言,以便學生間互相啟發(fā),教師適時給予幫助。慢慢地學生學會了用分析法探求解題途徑,用綜合法寫出推理或解答過程的思維方法。
(二)同桌互問互答
新課前的復習提問,先讓同桌互問互答,有爭議的問題教師再作補充。新課完成后又留一點時間讓同桌相互質疑,如本節(jié)課的數學概念、命題或公式是怎樣產生的?是用什么方法得到的?通過有意識的質疑,讓學生學會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一般的歸納抽象概括的數學思維方法,再從一般到特殊的認識和分析方法,進而提煉出數學思想方法。
(三)小組中相互質疑
課堂教學中采用變式練習,設計出一題多解,一題多變,一法多用的開放型問題,啟發(fā)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并在小組中展開討論,這樣既指導了分類比較的學習方法又有效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轉變能力。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老師要積極發(fā)揮帶頭人的作用,激起他們質疑問難和探索研討的興趣。同時應結合學生的水平,給予學生適當的課堂互助,讓學生在與老師的互動交流過程中,學會轉換思維方式、學會開發(fā)思維,最終使學生能靈活遷移知識。
三、會調控
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學會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不要在有“點”進步的時候就目中無人、忘乎所以;不要在遭受打擊的時侯就自怨自艾、愁眉苦臉,這種心態(tài)是及其消極的、最不能提倡的。所以,想要學好數學,就要學會對自我心態(tài)的調整,我們要求學生堅持寫數學學習周記,通過寫下來的方式,可以讓學生更加清晰的認識自己,了解自己的優(yōu)點與不足之處,同時也分享了自己的數學學習經歷。閱讀周記后,老師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最新學習狀態(tài),針對學生遇到的問題做出最合理的解決方案,幫助學生不斷調整心態(tài)、控制自己的行為,進而使學生更好的學習、進步。
四、有習慣
(一)預習的習慣
預習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種是課前閱讀教材;第二種是根據自己所理解的知識做練習;第三種是對公式法則親自動手推導,對疑點進行深入思考。學生達到何種層次,與教師堅持要求、督促檢査有關。我們把要求學生預習作為基本常規(guī),抓督促、抓落實。每節(jié)課結束時,要求學生預習新知識,讓學生提前了解下節(jié)課要學什么。在講授新課時,老師可以通過向學生發(fā)起提問來了解學生的預習程度,并對學生的預習給予適當的鼓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復習的習慣
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求學生學會“復習”。復習不僅是日常的學習規(guī)劃,而且要求學生養(yǎng)成先復習再做作業(yè)的習慣,并根據艾賓斯浩的遺忘曲線,注意到知識遺忘的規(guī)律是先快后慢,所以,學生學會復習可以有效鞏固知識和總結知識,教會學生對單元章節(jié)進行整理歸納,構建一個知識框架。這樣有利于學生更好的歸納整理數學知識,養(yǎng)成及時復習的學習習慣。
(三)思考、提問的習慣
對書本的結論和教師的觀點,允許學生向老師提出疑問,表達自己的觀點。學生學會質疑,說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考了、用心了,而那些由始至終沒有發(fā)表任何觀點的學生,要么就是他們同意老師甚至是教材的觀點,要么就是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沒有用心。所以,對于那些敢于提出疑問和自己見解的學生,老師應當給予支持和適當的鼓勵,而對于那些不積極的學生,老師也不應當放棄,要適當的鼓勵他們說出自己的觀點,讓他們意識到獨立思考問題的重要性,培養(yǎng)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思維能力以及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
結語:
傳統(tǒng)模式下接受學習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對學生的學習定向、定性、定格、定量,是一種被動的、接受的、封閉的學習方式,其主要功能是讓學生“學會”:而自主學習注重學生對知識的積極建構和合作學習,是一種主動的、發(fā)現的、合作的學習方式,其主要功能則是讓學生“會學“,體現了一種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為指向的新的學習理念。
參考文獻
[1]? 陳業(yè)林.如何培養(yǎng)農村初中學生數學自主學習的能力[J].課程教育研究,2019(32):141.
[2]? 郭四春.初中數學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J].中國農村教育,2019(2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