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彩霞
摘 要: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發(fā)展,幼兒園越來越重視培養(yǎng)幼兒的音樂演奏能力,要求教師能夠讓幼兒了解相關音樂知識,并通過學習簡單的樂器,伴隨著樂曲,演奏出特定的音樂,進而促進幼兒音樂演奏能力的提升。而打擊樂一般與集體演奏相結合,即需要各個幼兒與教師的配合,才能演奏出悅耳的歌曲。為此,教師需要讓幼兒學習基本音樂知識,并激發(fā)幼兒對音樂的興趣,同時還要選擇適當?shù)囊魳方滩?,讓幼兒在學會使用樂器的基礎上,展開集體演奏活動。
關鍵詞:幼兒園打擊樂教學策略
打擊樂與唱歌的地位相同,是幼兒園教學活動的重點內容,也是幼兒放松身心的活動方式。但打擊樂不僅需要幼兒能夠學習基本音樂知識,理解音樂演奏的方式,還需要幼兒學會使用各種各樣的樂器,并配合其他幼兒展開集體演奏活動。雖然表面上,教師展開打擊樂活動能夠活躍氛圍,激發(fā)幼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但實際上要想展開打擊樂活動,就必須讓幼兒對打擊樂感興趣,并主動學習,最后通過模仿各種樂器的演奏方式,才能夠有效發(fā)揮出打擊樂活動的實際效果,進而培養(yǎng)幼兒的合作能力和動手能力。[1]
一、激發(fā)幼兒對打擊樂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高效展開打擊樂教學,首先需要讓幼兒對打擊樂產生興趣。幼兒階段的孩子好奇心較大,面對未知事物總會產生探索欲望,為此,教師需要讓幼兒主動發(fā)現(xiàn)打擊樂的樂趣,而不是將樂器直接拿給幼兒。例如,在展開區(qū)域活動時,教師可以在玩具中加入響板、小手鼓等樂器,當幼兒發(fā)現(xiàn)這些樂器時,將會主動拿起樂器,并創(chuàng)造出響聲。同時,教師在活動過程中要適當鼓勵幼兒用樂器創(chuàng)造節(jié)奏、聲響。漸漸的,幼兒便會對打擊樂產生興趣,進而為后續(xù)打擊樂的深入學習打下基礎。[2]
二、教給幼兒打擊樂的基礎知識
1.認識樂器
認識樂器是幼兒打擊樂教學的基本內容,只有熟練地認出樂器,并能夠根據聲音辨別樂器,才能有效展開集體演奏活動。幼兒園的打擊樂器較多,如:響板、沙球、木魚、雙響筒、三角鐵、鈴鼓等。但樂器種類繁多,幼兒無法在短時間內記住這么多樂器的名稱,并區(qū)別不同樂器之間的演奏聲。為此,教師要將樂器的認識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教師需要將各種樂器展示在幼兒面前,并用樂器制造響聲,讓幼兒熟悉樂器聲。第二階段:教師要讓幼兒嘗試使用樂器,并制造響聲。第三階段:教師只通過樂器的響聲,讓幼兒判斷樂器的種類。[3]
2.學習演奏方式
打擊樂屬于集體活動,要想演奏出動聽悅耳的曲子,就必須讓所有演奏者相互配合,相互協(xié)調。而樂器的演奏方式是影響其發(fā)聲的重要因素。教師在展開集體演奏時,需要讓幼兒學會如何發(fā)出輕聲和中聲,讓幼兒體會到適中的樂器聲對集體演奏的重要性。例如,教師為幼兒演示沙球的演奏方式時,用手指的力量輕搖沙球代表輕聲,而用手腕的力量搖動沙球代表中聲。隨后教師再讓幼兒嘗試沙球的演奏方式,并給予適當指導,加快幼兒學習樂器的進程。
3.學會配器
配器指的是幼兒根據樂曲的性質、風格、情景,用適合的樂器和恰到好處的演奏方式,創(chuàng)造出符合情境的聲音。教師可以將動畫和樂曲相結合,讓幼兒體會配器的方法。例如,對于獅子匍匐前行捕捉獵物的畫面,教師要引導幼兒用沙球緩慢地發(fā)出輕聲;當獅子發(fā)現(xiàn)獵物準備撲上去時,教師要引導幼兒加快沙球演奏的速度和力度,以配合獅子捕食的情境,促進幼兒對配器的理解。
4.學會聽從指揮
幼兒只有聽從指揮,才能順利地展開集體演奏活動。教師在展開活動前,要讓幼兒充分理解“準備”、“開始”和“結束”的手勢含義,并學會關注指揮者手勢的變化情況。演奏的最初階段,幼兒之間的配合并不順利,但隨著長時間的訓練,幼兒能夠在教師的帶領下,提高集體演奏的質量。
三、教材的選擇
打擊樂的教材主要包括樂曲、樂器以及配器,這三者是影響打擊樂教學活動的最直接因素。首先,對于樂曲,教師要結合幼兒實際情況,選擇幼兒喜愛的樂曲,以激發(fā)幼兒演奏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并且樂曲的節(jié)奏變化不能過于頻繁,因為頻繁地變換節(jié)奏,無法讓幼兒充分感受樂曲的輕重部分,不利于集體演奏的順利進行。其次,對于樂器,教師要選擇音色較好、并且大小適中的樂器供于幼兒演奏,一方面是為了讓幼兒能夠清楚地區(qū)分各種樂器的演奏聲,另一方面則是便于幼兒使用樂器進行演奏。同時,教師還要考慮到樂器的演奏方式與不同階段幼兒的適應程度。例如,小班幼兒由于動手能力有限,只要求用手敲擊鈴鼓;而中、大班幼兒動手能力稍微有所提升,可以采用敲奏、搖奏的方式。最后,對于配器,教師在選擇配器的音樂時要考慮到幼兒的實際情況,不能選擇音色難辨、節(jié)奏復雜的音樂。一般配器的音樂以一個段落配合一種節(jié)奏為主,要給幼兒足夠的反應時間,才能有效提高幼兒的演奏水平。
四、針對不同階段的幼兒展開打擊樂教學
不同階段的幼兒由于動手能力、理解能力等有所不同,使其教學方案也不同。教師要結合幼兒實際情況,展開符合該階段幼兒特性的打擊樂活動。對于小班幼兒,其音樂理解能力和動手能力較低,往往接觸樂器時,只會在好奇心的影響下,隨意擺動樂器,幾乎沉迷在自己的世界里。因此,教師在展開打擊樂活動時,只要求幼兒能夠理解器樂的演奏方式,并發(fā)出響聲即可。對于中班的幼兒,其聽覺辨別能力有所提升,協(xié)調能力也已經達到操作樂器的標準。在這個階段中,教師可以結合樂器為幼兒講解音樂知識,教幼兒如何根據聲音來辨別樂器,以及同種樂器的多種演奏方式。而大班幼兒的動手能力、協(xié)調能力變得更強,能夠通過小肌肉演奏樂器。這時,教師可以教幼兒演奏響板、三角鐵等需要小肌肉操作的樂器。在熟悉樂器之后,教師可以將音樂和動畫融入到教學當中,讓幼兒運用手中樂器來配合動畫場景,演奏出適合場景氛圍的樂器聲。最后,教師再組織幼兒展開集體演奏活動,鍛煉幼兒的合作與協(xié)調能力,提高幼兒的音樂水平。
結語
打擊樂活動不僅能夠提高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和音樂理解能力,還能夠有效活躍幼兒園氛圍,為幼兒的持續(xù)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環(huán)境。教師在展開打擊樂活動時,要結合不同階段幼兒的特點,設計出可行的教學方案,幫助幼兒在掌握簡單音樂知識的基礎上,提高對樂器的熟練度,進而促進打擊樂活動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鐘淙.幼兒園開展生活化材料打擊樂教學的策略初探[J].課程教育研究,2015(19):219.
[2]王麗杰.在繪本閱讀中落實幼兒園中班打擊樂教學的案例研究[J].教育觀察(下半月),2016,5(09):120-121.
[3]葉敏.淺談幼兒園打擊樂的游戲化教學[J].文教資料,2018(28):209-21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