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語文本解讀文本是落實活動觀、實現(xiàn)學科育人的邏輯起點,也是學生語言交際活動展開的保障。本文以一節(jié)高中英語閱讀課的文本解讀為例,闡述了文本解讀的必要性、文本解讀的策略及文本解讀實踐后的思考。
【關鍵詞】閱讀教學;高中英語;文本解讀
【作者簡介】王昕,山東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筆者是一名大學生,實習期間,學校組織我們學習了教學設計及微課制作。屆時筆者選取了高中英語閱讀課作為設計與實施方向,而后筆者又到了青島市第九中學實習,均是選取了閱讀課作為設計方向。在研讀、觀課與實施閱讀教學的過程中,筆者遇到了許多問題,特別是英語閱讀教學中文本分析的問題。如:有必要進行詳細的文本分析嗎?該如何進行文本分析?有必要根據(jù)語篇體裁特點(對話,故事等)進行文本分析嗎?
帶著這些問題,筆者查閱了相關書籍,如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劉辰誕撰寫的《教學篇章語言學》及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朱曉燕的《英語課堂教學策略—如何有效選擇和運用》 ,北京師范大學《中小學外語教學》(2019.1)并認真地研究了文本解讀的策略。現(xiàn)擬以人教版Module2 Unit5 Reading The band that wasnt 為例,探討解讀文本的策略。
一、文本解讀的意義
閱讀教學的邏輯起點,是教師對這個文本的多元解讀?!岸嘣庾x文本,綜合施教”是中學英語閱讀的立足點。(葛炳芳,2011) 沒有通過深入解讀文本,就無法發(fā)掘隱含于課文中的教學資源并在閱讀教學中實現(xiàn)其在語言上、思維上、情感上、價值觀上的育人功能。因此,深入解讀文本,把握核心教學內(nèi)容,是十分必要的。
同時,文本的解讀,也有利于學生語言交際活動的展開,文本的標題大意、人物關系、語法項目、功能意念、邏輯推理,懸念猜測等等,均成了語言交際的切入點和突破口。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解讀文本的過程就是語言的交際過程。它還可以促進教師鉆研教材。只有挖掘教材內(nèi)涵,才能深化課堂教學。教師必須把握所教材料,必須通曉其語法項目的內(nèi)在含義;必須明了本課功能意念目標;必須了解文章的細枝末節(jié);必須深知人物之間的相互關系。通過有效解讀文本,可以使教學走向深入研究之路,促進教師教學和業(yè)務水平提高。
二、案例分析
第一階段:從五個角度初步解讀文本材料。五個角度指的是文章的主題、內(nèi)容、文體結構、語言特點和作者觀點。
主題:本單元的主題是Music,閱讀文章的主題是The band that wasnt ,這個主題與本單元話題契合,講的是一個看似不是樂隊的樂隊。文章題目有新意,能激發(fā)讀者閱讀的欲望。
內(nèi)容:the Monkees的開始、成名及發(fā)展過程。
文體結構:記敘文。
語言特點:文章使用了一般現(xiàn)在時與一般過去時,文章的重點高頻詞匯與樂隊相關,同時使用了許多定語從句描述事物,也使用了情態(tài)動詞表達人物的情感態(tài)度,豐富了文章內(nèi)容。
作者觀點:作者客觀地介紹了樂隊的發(fā)展歷程,并通過常規(guī)樂隊與the Monkees的對比,回應了主題。
第二階段:整合以上內(nèi)容,對文本進行深層解讀,并嘗試回答由what(主題和內(nèi)容)、why (主題和作者)、how(文體和語言)引出的三個問題,確定文本的主題和內(nèi)容是什么,作者為了有效并恰當?shù)乇磉_這樣一個主題意義,選擇了什么樣的文體形式、語篇結構和修辭手段(教育部,2018)。從這個階段的深層解讀中,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能整理出結構化知識。
【W(wǎng)hat】(主題和內(nèi)容) 本課的話題為音樂—一支不像樂隊的著名樂隊,這篇閱讀文章主要介紹了the Monkees的成名與發(fā)展歷程。為突出該樂隊的與眾不同,文章先介紹了一般樂隊的形成過程:許多音樂人因喜歡寫音樂和喜歡表演自己的作品而相知相聚,進而組建樂隊,其中不乏在校學生。然后文章轉入對the Monkees樂隊特殊成長歷程的介紹,他們始于電視秀,由一位搖滾歌手和三位演員組成。經(jīng)過努力,他們從模仿他人、表演別人的作品到逐步有了自己寫的歌,成為名副其實的樂隊。The Monkess樂隊獨特的音樂風格和成名經(jīng)歷使他們在樂壇上獨樹一幟,有一段時間在美國甚至比the Beatles樂隊更流行。
【W(wǎng)hy】(主題和作者)作者為了清晰地描寫這支與眾不同的樂隊,使用了能吸引讀者注意的題目“The band that wasnt”,同時使用了這樣的文章架構,文章用“However”將段落加以銜接,突顯了the Monkees 與一般樂隊的不同,呼應了主題“The band that wasnt”。
【How】(文體和語言)
這支樂隊對中國人來說比較陌生,但文章的重點詞匯主要與樂隊相關,如:form a band, play their own music, practicing their music, play to passers-by, pay for their instrument,like a real bandinstrument, performance, humorous;因為是一般樂隊與特殊樂隊的對比,所以使用了一般現(xiàn)在時與一般過去時的交替,因為是描述事物,文中出現(xiàn)許多定語從句,使得人物、物品等更加鮮活。文章的語言對于授課班的學生來說較為簡單,學生對于理解文本意義沒有困難。作者想通過本節(jié)閱讀課傳遞的價值取向為:學會了解和欣賞the Monkees樂隊的獨特之處與精神,進而學會更理性地、更有深度地欣賞自己喜歡的音樂人,以及欣賞身邊的人。
第三階段:根據(jù)解讀內(nèi)容,確定本節(jié)閱讀課的教學目標。
在本課學習結束時,學生能夠:
1.概括梳理文章段落的主要內(nèi)容;
2. 獲取梳理the Monkees樂隊成長與眾不同的歷程;
3. 理解文章的寫作意圖與寫作方法;
4. 分析與評價the Monkees樂隊的獨特之處并在文中找出證據(jù);
5. 體驗音樂魅力,歸納“優(yōu)秀樂隊”的關鍵特質,表達對音樂的理解和情感。
第四階段:根據(jù)解讀內(nèi)容和教學目標,實施教學活動。
基于教學目標和解讀內(nèi)容,遵循活動觀設計并實施有層次的教學活動,在引導學生開展主題意義探究和解決問題的活動中,整合知識學習和語言技能發(fā)展,體現(xiàn)文化感知和品格塑造,發(fā)展思維品質和語言學習能力, 同時確保教、學、評的融合與統(tǒng)一。對于基于文本解讀的活動觀引領下的教學設計,筆者在此,不詳述。
三、結語
閱讀教學應始于文本解讀,因為只有通過解讀發(fā)掘出文本的內(nèi)涵,才能成為文本與學生的中介者、文本內(nèi)涵的闡述者、學生有效閱讀的組織者。筆者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實踐,認為要有效地實施文本解讀,必須加強學習與研究,把握不同體裁文章的特點,同時也應思考加強問題設計的質量,通過問題設計引導學生探究主題的意義。在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在“解讀”中,享受語言輸入和輸出的成功感,感受語言學習的無窮樂趣;這種樂趣又反過來促進師生學習的英語教學和學習。
參考文獻:
[1]張秋會,王薔,蔣京麗.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落實英語活動觀的實踐[J].中小學外語教學,2019(1):3-5.
[2]張俊國等.注重文本解讀的高中英語閱讀教學[J].中小學外語教學,2019(4):3-5.
[3]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17年版)[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
[4]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英語2[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5]朱曉燕.上海教育出版社英語課堂教學策略[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6]胡壯麟.語篇分析在教學中的應用[J].外語教學,200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