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紫亮
摘? 要:當代的我國藝術學科研究生教育在本人看來是存在著一部分弊端的,一方面,這是由于我國藝術學科研究生教育相比于國外藝術學科研究生教育起步較晚,課程設置以及課程設計理念并不成熟;另一方面,現(xiàn)在大的社會環(huán)境尚處于消費主義的時代,我們的藝術類學科研究生教育也相應受到了消費主義的沖擊,急功近利的教育理念充斥在藝術學科研究生教育的方方面面。這兩大原因共同造就了當代藝術學科研究生課程理論中的一些問題。雖然這樣問題的形成以及存在是有一定的歷史成因的,但是今天,這樣的問題值得我們給予足夠的重視。那么本文就將從藝術學科研究生課程理論出發(fā),正視我們的藝術學科研究生課程理論中的問題,并且提出相應的對策。使藝術學科研究生的課程理論沿著健康的道路發(fā)展,讓藝術學科研究生可以在這樣的教育下重鑄其藝術生命。
關鍵詞:“技道并舉”;“平行—共構”;“淺入深出”
一、從“重技輕道”到“技道并舉”的課程理論體系
縱觀現(xiàn)在的藝術環(huán)境,我們可以足夠的認識到,藝術的發(fā)展已經(jīng)逐漸偏向商業(yè)化。這樣的一種變化使得很大一部分學子包括部分教師盲目是從,將藝術當做了一種手段,而這種手段的目的就在于獲得更大的經(jīng)濟效益。所以不難發(fā)現(xiàn),在現(xiàn)在的藝術學科研究生包括本科生的教學中,存在著一種傾向就是“大多注重學生的藝術技能培養(yǎng),而逐漸輕視對于學生藝術理論和藝術素質的培養(yǎng)。”縱然,現(xiàn)在所處的消費時代作為一種特殊的歷史時段,我們是不可能抗拒的。而各大藝術高校以學生就業(yè)和生存作為教學導向,著重培養(yǎng)藝術學科學生的藝術技能,這是無可厚非的。但是為學生打造扎實的藝術理論和高端的藝術素質,在我看來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藝術的高低和藝術所必須傳達出的真理是以非藝術作為尺度和標準的,它并不僅僅是一種技法單純的重復操練而形成的,更重要的是必須通過廣闊的人文視角扎實的藝術基礎知識以及博大的個人情感才能共創(chuàng)造出一個高超的藝術佳品。
當下各大藝術高校培養(yǎng)出的大部分藝術科學研究生包括本科生,都對藝術創(chuàng)作中高超的“技法”擁有著普遍的追求,而忘記了“藝術作為真理的顯現(xiàn)”所要表達出的濃厚的人文觀點和深沉的情感訴求。這就說明我們的藝術學科研究生包括本科生的課程理論在教學中缺失了對于廣大學子的藝術基本概念理論和人文素養(yǎng)以及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在廣大的藝術高校中,我們普遍還在采用著蘇聯(lián)時期的藝術教育模式,強調步驟、注重程序,嚴格的按照書本中的技法點來對學生的藝術創(chuàng)作進行規(guī)定。而這樣的藝術創(chuàng)作,往往創(chuàng)作出的都是死板的平庸的藝術作品。因為沒有充分的考慮到藝術創(chuàng)作主體的主觀性,以各種書本中的技法來規(guī)定著創(chuàng)作者的創(chuàng)作思維,這樣雖然可以用高超的技法來創(chuàng)作出惟妙惟肖的事物外在形態(tài),但是也就失去了藝術作品本身的意蘊。
當下“重技輕道”的研究生課程理論體系,極容易把藝術學科的研究生培養(yǎng)成擁有藝術技能的“技工”,從而讓研究生失去了對藝術再探索意識,而這樣創(chuàng)造出來的藝術作品只能附與平庸,不具備引導群眾,提升社會審美能力的作用和功能。因為“重技輕道”課程理論體系教育出來的研究生,在創(chuàng)作藝術作品的時候,不會將人民群眾和社會的審美提高作為己任,全然將只會把自己的利益作為導向,創(chuàng)造出迎合市場的,低審美價值、低審美意蘊的藝術作品。簡單來說,就像后現(xiàn)代藝術一樣。從20世紀末西方的后現(xiàn)代藝術被介紹到了我國后,就逐漸的成為了社會上包括高校里學生追逐模仿的對象,在這之中不乏有許多藝術學科的研究生。從學理上講,研究后現(xiàn)代藝術,就必須先研究西方后現(xiàn)代藝術思潮,明白后現(xiàn)代藝術思潮的成因、發(fā)展、以及走向,才能夠創(chuàng)作出具有后現(xiàn)代思想的藝術作品。但是可惜的是有很多藝術學科的研究生包括本科生,根本就沒有透徹的認識西方后現(xiàn)代藝術思潮,僅僅是學習到或者說是模仿了后現(xiàn)代藝術的創(chuàng)作手法,從而進行后現(xiàn)代藝術的創(chuàng)作。雖然,創(chuàng)作出來的部分藝術作品擁有著后現(xiàn)代藝術的特征,比如:解構、重構、空心化、無意義化,但是從本質上來說,對于后現(xiàn)代藝術的意蘊內涵、生存反思、復雜焦慮的表現(xiàn),是并不能從這些作品中體現(xiàn)出來的,而這些作品最終只能迎合市場的經(jīng)濟需求,從而導致藝術的審美性和后現(xiàn)代藝術思想性的缺失。
我們縱觀古往今來的藝術大家,沒有哪一個藝術大家是沒有具備扎實的藝術基礎知識理論的,而這些藝術大家所創(chuàng)作出來的藝術作品無不具備濃厚的人文情懷,這些藝術大家在掌握了高超的藝術技法之后,都可以創(chuàng)造出蘊含著自己的生存體驗和對于世界的思考的藝術佳品。這就說明了每一個藝術大家都是從“重技輕道”的階段走向了“技道并舉”的階段,從而成為藝術大家?,F(xiàn)在我們經(jīng)常說,藝術學科研究生的教育也屬于大眾教育,但是這句話的含義并不在于將藝術學科的研究生培養(yǎng)成大眾,也不在于將藝術學科研究生的審美水平與大眾拉平,而是在于將藝術學科的研究生培養(yǎng)為能用大眾所能接受的藝術創(chuàng)作手法,創(chuàng)作出蘊含著豐富人文內涵的藝術佳品的人。在我看來,對于藝術學科研究生的培養(yǎng)從課程理論上來說,應該不止是對于“技巧”的重視,也應該對于“道”也就是學生的藝術理論以及藝術素質的培養(yǎng)給予足夠的重視。具體說來,我們的高校應該在藝術史論以及藝術思想這兩個方面著手,來培養(yǎng)藝術學科研究生的藝術理論和藝術素質。一方面,藝術史論的教學注重的是對于學生的人文視角的培養(yǎng),藝術史論也應該從人文的高度來讓學生了解藝術創(chuàng)作手法和藝術思潮的發(fā)展過程,這樣讓學生在藝術史論學習的過程中,仔細的、有系統(tǒng)性的學習各個歷史時段的藝術創(chuàng)作手法,這樣既鞏固了“技”的基礎,同時加深了對于藝術本體的理解。另一方面,藝術思想的培養(yǎng)有助于藝術學科研究生的全面發(fā)展。作為藝術學科,就應該將學生培養(yǎng)成:具有較高綜合素質、具有較高人文情懷、具有較高表述能力、具有較高創(chuàng)造能力、具有較高分辨真善美與假丑惡的高層次藝術人才。因為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的高校都會自覺不自覺的要求學生回到生活中去體驗、感悟,從而再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但是,如果缺失藝術思想的培養(yǎng),學生也很難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這是因為生活本就是由真相與假象、美與丑、善與惡組成的,一個藝術創(chuàng)作者如果沒有經(jīng)過系統(tǒng)的藝術思想的培養(yǎng),就很難在紛繁復雜的生活中,對生活本真進行辨別,就更別說正確的傳達出來了。如果一個藝術創(chuàng)作者沒有較高的藝術思想,也就很難去體悟生活中的新興事物,就更別提藝術創(chuàng)新了。所以,在我看來“技道并舉”的教學體系在藝術學科研究生課程理論中是非常必要的,這需要對“技”和“道”兩方面都要進行重點關照,同時二者也是相輔相成的一個教學體系,就像鄧小平主席說的那樣“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边@要求我們的教師,在日常對于“技”的教學過程中重視藝術史論和藝術思想的教育,同時重視學生的身心健康,將學生引導向藝術學科本身和藝術本體的探索中去。以“技道并舉”的課程教學體系來代替“重技輕道”的課程教學體系,在我看來是藝術學科研究生課程理論改革的重點一步,同時我也認為,這樣的改革,才能使我們的藝術學科發(fā)展的越來越健康,從而使我國的藝術家有可能躋身于世界藝術之林。
二、“平行—共構”的課程教學思維
上面我們提到了“技道并舉”的藝術學科研究生課程理論中應該加入藝術史論和藝術思想,現(xiàn)在我們就討論在藝術史論和藝術思想的教學中,應該存在的“平行—共構”的課程教學思維。
所謂“平行—共構”的課程教學思維,“平行”是指在藝術史論的教學過程中,將中西方平行時間內的藝術思潮或者說藝術流派進行集中的有系統(tǒng)的學習,而“共構”是指在藝術思想的教學過程中,將中西方的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理念或者說是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思維進行比較的系統(tǒng)學習,從而構建出同一個豐富多彩的藝術世界。同時“平行”也在于藝術史論中的某一歷史時段藝術思潮與藝術流派與平行時段藝術家創(chuàng)作思想的整合研究與聯(lián)系教育。“共構”在此只是豐富和擴大了剛才的“平行”概念,是將中外某一時段的藝術家、藝術流派、藝術思潮三者結合起來對比研究,分別從個人、團體、社會三個方面來對某一時段的藝術創(chuàng)作思想進行整合研究從而進行“共構”。
簡單說來,“平行—共構”就是在于“史”與“思”的串聯(lián)學習,通過這么一種系統(tǒng)化的學習,將會讓藝術學科研究生真正的全方位的掌握重要的人文知識和藝術理論。而“平行—共構”的藝術學科研究生課程理論教學思維其核心在于,有目的、有系統(tǒng)、有比較、多維度、多視角、多觀點的來學習藝術史論以及藝術思想。同時在這里值得指出的是,藝術史論的研究與教學也離不開藝術思想對藝術史論的交叉研究??v然,一切思想都是歷史的。但是倘若我們的藝術史論的教學中沒有藝術思想加入進來,那么藝術史論的研究必然會變成一各個毫無生機的史料堆砌,沒有藝術思想高度的藝術史論研究,那就只能是藝術史論的挖掘,它并不是過去藝術家思想生命的再現(xiàn),更不可能給學生在思想上和創(chuàng)作中帶來任何啟迪,淪落到最后藝術史論也只能是歷史資料的整理。所以說“平行—共構”這樣的教學思維是利于藝術史論以及藝術思想的課程教學的。
三、“淺入深出”的課程教學方法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經(jīng)常會說到“深入淺出”,但是在我看來藝術學科的研究生課程概念就應該遵循“淺入深出”的課程教學方法。一方面,藝術學科的研究生課程不同于藝術學科本科的課程,在課程設置和課程難度上,研究生的課程相對較難而且相對比較枯燥,所以如何讓藝術類研究生真正的能夠理解和接觸到藝術的理論知識,這就需要一個“淺入深出”的過程?!皽\入深出”的課程教學方法并不是指在教學的過程中,低齡化、說教化思維教學,而是必須充分發(fā)揮藝術教育“寓教于樂”的本質,將實踐與理論相結合、將深奧與淺顯相結合、將傳授與思考結合起來的方法。在這里我著重的要介紹我?!拇ㄒ魳穼W院在這方面做的比較好的地方。
1.由我校趙崇華教授所進行教學的藝術經(jīng)典文獻導讀這堂課是我校藝術學理論系研究生重要的必修課程。這節(jié)課的亮點在于趙崇華教授采用研討的形式,在每節(jié)課之后布置下節(jié)課所需要研討的書目,并且隨機抽取兩位同學準備下節(jié)課所討論書目的讀書筆記,以交流、分享、討論的形式,對中外藝術名著經(jīng)典進行分析、學習和討論。在課堂上,每一位同學都可以用自己獨特的視角來詮釋大師作品中吸引自己的部分,并進行討論和驗證。這種獨特的教學方法在我看來就是“淺入深出”的課程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和發(fā)動了學生主動地學習性,并且在課堂討論的過程中不斷汲取新的人文知識和獨特的藝術分析技巧,既打開了自己的視角,同時也在趙崇華老師的帶動下,完善自己的知識金字塔。
2.由我校青年教授格桑梅朵副教授所進行教學的少數(shù)民族藝術史是我校藝術學理論系研究生研二所必修的課程。這節(jié)課的亮點在于,格桑老師在理論教學的同時,將少數(shù)民族藝術作品帶到課堂與同學分享,同時請到少數(shù)民族的藝術創(chuàng)作者到課堂對同學們進行實踐。在課堂上不但格桑老師傳授了藏族唐卡的繪畫理論以及藏族少數(shù)民族藝術所依托的藏族文化,同時也請到了非物質文化傳承人來到課堂進行現(xiàn)場的唐卡教學。這種理論加實踐的方法,也是“淺入深出”的教學方法之一,以唐卡這門藝術作為興趣點,加上實踐與理論的結合,這樣就能夠讓學生們掌握到相應的知識,并且了解藏民族的藝術理論知識。
從以上我校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淺入深出”的教學方法就是在于“思”與“辯”、“實踐”與“理論”的聯(lián)動學習,通過這么一種分享討論和實踐理論相結合的學習方式,將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起來,從而全方位的掌握藝術學科的專業(yè)知識。而“淺入深出”的藝術學科研究生課程理論教學方法其核心在于,以極高的學習興趣入手,淺顯的進入藝術學科的理論知識之中,掌握到其核心知識后,用扎實的基礎知識鞏固和反哺藝術創(chuàng)作活動,這樣才是“深出”的目的,也只有這樣才能使藝術學科研究生在日后的藝術創(chuàng)作中,創(chuàng)作出擁有豐富的人文內涵和藝術意蘊的藝術佳品。
四、結語
德國著名美學家哲學家伽達默爾說過:“真正的藝術作品,從本質上講,只有一種。”的確,真正的優(yōu)秀的藝術作品都是真理的顯現(xiàn)。雖然藝術學科的教育方式方法有千千萬萬種,但是大道三千,殊途同歸。每一種課程理論的背后,都有著一個目標。在我看來藝術學科研究生課程理論的目標就在于培養(yǎng)出高端的藝術類人才。綜上所述,我認為將“技道并舉”的課程概念體系融入到高校的藝術學科研究生課程概念中去是非常必要的,而加強藝術史論和藝術思想的“平行—共構”教學思維和“淺入深出”的教學方式也是值得重視的。在此希望我國藝術的未來能在吾輩藝術學科研究生的努力中發(fā)揮出它本有的“正人心”的社會價值和審美娛樂功能。為我國藝術早日立于世界之林而努力奮斗!
參考文獻
[1]郝文杰.中國當代藝術的品鑒與沉思[M].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0,5.
[2]郝文杰.傳統(tǒng)藝術美學的當代詮釋[M].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3,8.
[3]余丹紅.美國核心藝術國家標準[M].上海音樂出版社,2017,4.
[4]杭州師范.藝術學理論學科教育教學新探[M].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