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金榮
中學生流行這么一句話“考語文,一怕寫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樹人”。眾所周知,語文考試中,作文質(zhì)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語文成績,進而影響學生考試的總成績,以致有的學生慨嘆“命懸作文吶”,此話不無道理。
現(xiàn)實的語文科考試中絕大部分學生最怕的就是寫作文,特別是我們農(nóng)村中學的學生,他們相對來說閱歷淺,視野窄,讀書少,寫作素材積累少,手頭又缺少必要的參考書籍,這雖是事實,但不能成為他們作文寫得差的天經(jīng)地義的理由。作為語文老師的我們完全可以利用其它途徑去彌補學生的這些不足,讓我們農(nóng)村的學生也寫出質(zhì)量相當?shù)淖魑?。其中充分利用課文的范例作用引導學生去理解、吸收、模仿,進而創(chuàng)作出自己的作品,這不失為一個便捷的途徑。
農(nóng)村學生手頭書籍少,看書少。不要緊,我們可以充分利用手中的教科書,把我們手上的教科書作為“參考書”這就需要我們語文老師上課時要注意教會學生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善于“參考”課文中的寫作手法,特別是一些經(jīng)典課文,“參考” 價值巨大。
比如針對學生作文缺乏文采、字數(shù)不夠的現(xiàn)象,我會在上某些課文時,有意讓學生重點探究這篇課文的文采(事前要先適當引導學生明白文采常表現(xiàn)在那些方面上-----景物描寫、人物描寫等)。如上魯迅的《故鄉(xiāng)》,這篇文章的開頭、中間、結(jié)尾都有不少極為經(jīng)典的描寫內(nèi)容,老師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描寫方面去欣賞這篇文章的文采,文章開頭便有一段景物描寫“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嗚嗚的響……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其實這段景物描寫如果沒有,似乎也沒影響什么,《故鄉(xiāng)》依然是《故鄉(xiāng)》,可多了這段景物描寫,我們就會通過它真切地感受到魯迅“故鄉(xiāng)”的那種蒼黃、蕭索、荒涼的悲哀色彩,文章就因這一段多了這一層文采,要讓學生明白,如果這篇文章是魯迅的考場作文,那么這一段的景物描寫無疑既令他的《故鄉(xiāng)》增添了文采,還為文章湊了不少字數(shù),同時它還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而這些正是目前大部分中學生考試作文時所缺乏的。
也許有人擔心,這樣一來會誤導學生寫作為了文采而文采,寫出的作文華而不實,如寫景就單純?yōu)榱藢懢?,描寫人物就單純?yōu)榱嗣鑼懭宋铮强隙ㄊ菙」P!老師還需去做正確的引導,如引導學生去閱讀《故鄉(xiāng)》時,開頭一段對故鄉(xiāng)景物的描寫,魯迅為什么一開頭就讓讀者感受到故鄉(xiāng)的蒼黃、蕭索、荒涼呢?僅僅是為了增添文采嗎?肯定不是,這就需要引導學生從作者的寫作目的角度去理解,魯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為了揭露辛亥革命后中國農(nóng)村、城鎮(zhèn)依然破敗、黑暗,老百姓依然貧困、痛苦。所以魯迅開頭的寫景實際是從自己這篇文章的寫作意圖出發(fā),為本文的寫作意圖而寫,并非單純?yōu)樵鎏砦牟啥O。他通過描寫景物首先是為了展示自己的寫作意圖,不過卻同時增添了文采、字數(shù),收到了一箭雙雕的效果,這一點對于學生們的寫作而言是非常值得借鑒的。
同樣,寫作時對人物的描寫,也可以利用課文范例引導學生學會在人物描寫中融進自己的寫作意圖,即人物描寫為寫作意圖而設。這方面《故鄉(xiāng)》亦不失為一篇絕好的范文,如文中對中年閏土的描寫,不管是對閏土的外貌、語言、神態(tài)、動作,乃至對他挑選“一副香爐和燭臺”的描寫,無一不是為表達作者的寫作意圖服務————即揭示舊中國農(nóng)民生活貧困、痛苦、愚昧、麻木的黑暗現(xiàn)象。這一點我們老師必須分析到位,引領到位。
再比如上《變色龍》《孔乙己》這些經(jīng)典名篇時,我會強調(diào)要學生去探究文中的人物描寫與作者寫作意圖的關系,讓學生感悟到作者對警官奧楚蔑洛夫以及孔乙己的大量描寫,并非是為了文章所謂的“文采”,博取讀者的一時歡娛,而是通過對人物的描寫,用人物形象去揭示社會問題,引發(fā)讀者深思,促使讀者思考如何去走好人生之路。也就是說我們要引導學生去領會作者通過對人物描寫是為了更感性地向讀者傳達自己的寫作意圖,傳達自己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這樣只要充分利用課文的示范性加以有效引領,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杜絕學生寫出那些為文采而文采,為描寫而描寫,華而不實,毫無靈魂,毫無思想的文章。
如何利用課文的范例作用對學生寫作進行有效引領?我在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時一定強調(diào)學生每讀一篇課文必須弄懂作者在這篇文章里“寫什么”“怎么寫”“為什么寫”這幾個問題,其中一定要著重強調(diào)“為什么寫”,因為它是文章的靈魂,中心思想,作者的寫作意圖。如上《故鄉(xiāng)》一文時,可以反著問學生“魯迅為什么要寫《故鄉(xiāng)》?”(他想揭示辛亥革命并沒有給百姓帶來什么實質(zhì)性利好,社會依舊黑暗,百姓依舊痛苦,有志青年仍需為舊中國去尋求新的出路,去為改變黑暗現(xiàn)實而奮斗),基于“為什么寫”這一目的,才去考慮“寫什么”(寫故鄉(xiāng)的破敗景象,故鄉(xiāng)痛苦的人們),然后再考慮“怎么寫”(景物描寫,人物描寫,對比描寫)。為此,我把閱讀文章小結(jié)為一種閱讀模式:寫什么——怎么寫——為什么寫。特別指導學生閱讀一些經(jīng)典課文時必須強化這種閱讀模式,久之,便會養(yǎng)成學生的這種閱讀思路,而這種思路對學生的寫作是大有裨益的。閱讀后指導學生模仿寫作,則按:為什么寫——寫什么——怎么寫,這一思維模式去進行,一定要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先確定自己寫此文的目的是什么,即“為什么寫”;然后才考慮去選材、取材,即“寫什么”;再考慮“怎么寫”。把這種閱讀思維模式與寫作思維模式相結(jié)合,閱讀促進寫作的作用就非常明顯了。如我上完《故鄉(xiāng)》后要求學生寫一篇文章,內(nèi)容必須與當時的月考總結(jié)相關,并且要求他們?nèi)ツ7隆豆枢l(xiāng)》中用景物描寫去表情達意,表達自己的寫作目的??梢砸髮W生在自己作文寫景處,旁標自己寫此景的目的,或者老師在課堂上抽出學生習作,讓學生口頭解釋自己這段景物描寫的目的是什么。有時碰到學生在作文中盲目寫景,我就會讓學生再讀范文,重復引述里面的寫景作用,讓學生多比較,多感悟,多模仿,不忌重復。經(jīng)過多次訓練后,很多學生在自己作文里運用景物描寫去表達自己的情感,表達自己的寫作意圖,這一招就用得相當上手了。
此外,文章的開頭模式,中間的過渡模式,結(jié)尾模式等,都可以從所學的課文中總結(jié)出一定的范例模式來,然后引導學生去有效模仿,長此以往,學生手上的教科書便會成為極有用的“參考書”,只要老師注意加以引導,就能充分發(fā)揮課文范例對學生寫作的引領作用,就能讓學生寫出能表達自己情感,表達自己意圖的好文章。就如葉圣陶所說:“課文無非就是例子,憑借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寫作的熟練技巧”。就讓我們好好地去利用課文的例子作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