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巖
翻開人音版初中音樂教材,流傳百年的音樂精粹,繁雜深奧的戲曲流派,絢麗多姿的民歌民樂,可說是繁花似錦、千姿百態(tài)??墒俏覀兒芏鄬W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誤解民歌、對民歌持有偏見。認為“民歌不就是民族歌曲嗎?有什么稀奇的?”,“老掉牙的東西,我不喜歡!”甚至有的學生,還不了解民歌,聽都沒聽過就盲目的否定說這東西和我沒什么關系。
民歌,確實是民族音樂的一種,但不等同于“老土” 。民歌是本民族精神財富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學生對此的認識卻較為模糊,使得學生對于經典的中國民歌,甚至本地的民歌都十分陌生,這種現(xiàn)象令人痛心。該如何在他們身上注入民族音樂文化的元素,讓他們漸漸走近民歌并感到民歌的博大精深,提高對民歌的鑒賞能力呢?我通過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先應廣泛聽取和吸納學生對欣賞音樂的喜好再進行歸納和總結,然后作出相應的教學措施,從他們感興趣的時代新歌和耳熟能詳?shù)慕浀涿胧郑纱思氨?、由表及里,從感性到理性,尋找音樂素材的“母體”民歌,并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傳統(tǒng)音樂文化教育,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一、選擇具有趣味性生活內容的民歌
面對許許多多的民歌,要根據(jù)學生的身心特點,有所選擇、有所歸納、有所創(chuàng)新,可選擇一些旋律優(yōu)美、歌詞淺顯易懂的民歌。比如:表現(xiàn)勞動人民生活場景的民歌、表現(xiàn)歷史故事的民歌等。通過詼諧、幽默,富有民俗性的內容引導學生接觸與他們生活具有時空感和距離感的音樂,會形成一種遙望美。而趣味性較強的民歌內容將激化他們對遙望美的興趣,進而培養(yǎng)他們對民歌及民俗文化的探尋與熱愛?!缎》排!肪褪且皇酌耖g歌舞劇,以牧童和鄉(xiāng)村小姑娘相互對答的方式,逗趣玩樂。歌中小姑娘向小牧童問路,可俏皮的牧童故意為難,并要小姑娘回答他所提出的問題,才告訴他。于是兩個人就一問一答,邊歌邊舞地演唱起民歌流行的對歌來。歌曲音調明快流暢,富于表情,歌舞的形式生動、活潑風趣,充分表現(xiàn)出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開朗樂觀的性格。
二、巧設懸念,激發(fā)學習民歌的熱情
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強大動力,創(chuàng)設一種可激發(fā)學生某種興趣的情境,使學生產生好奇感,也就是在教材內容與學生求知心理間架起一座橋梁,從而把學生引入到有關的知識中去,使課堂更加生動活潑。根據(jù)中學生對事物趨于“好奇”的心理特點,我在設計“導入”環(huán)節(jié)時,采用了巧設懸念的導入方法:我首先給學生展示了一張顏色看起來非常的陳舊、暗淡的京劇傳統(tǒng)折子戲《小放牛》的宣傳海報,告訴學生,就是這樣一部不起眼作品,當年卻受到無數(shù)孩子的追捧,其癡迷程度絕不亞于我們當代學生對流行歌曲的熱愛。那究竟是什么在吸引他們呢?這個問題一提出來就如同投在學生心田中的一顆石子,激起學生思考的波浪,讓學生感到新奇有趣。所有同學的興趣都被調動了起來,更加積極主動,能專注于本課的內容。
三、巧設教學環(huán)節(jié),分層探究,增強學習民歌的趣味性
初中生是一個擁有一定的知識量,同時具有一定分析能力的學習群體,但他們對“藝術審美”的判斷能力是尚不成熟的,且他們的經驗和能力是在教師如穿針引線般的啟發(fā)指引下逐漸積累發(fā)展起來的。分層探究逐漸深入式的教學策略,給予了教師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如營造氛圍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層層設疑,使學生在參與、討論、發(fā)現(xiàn)、總結并獲得結論的過程中獲得探究的喜悅和認知心理的滿足從而增強學習民歌的趣味性。我在引導學生探究賞析京劇折子戲《小放?!返慕虒W過程中,便是應用了如上教學策略而獲得了教學上的理想效果。
河北民歌《小放?!匪獌热輥碜院颖泵耖g一個非常有趣的傳說,是一首家喻戶曉的河北民間小調。在沒有被京劇兼收并蓄之前,就成為當時兒童茶余飯后的傳唱經典。在漫長歷史傳唱的長河中,怎么就被我們中國的國粹京劇所吸納,成為了一出折子戲呢?折子戲又是什么?這出折子戲的曲調和民間小調《小放?!酚钟兄鯓拥臏Y源?這一個個問題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深入,進一步喚起學生探究這首民歌音樂特點的興趣和欲望。同時,我又運用多媒體再現(xiàn)了李玉茹(《小放牛》中村姑的扮演者)那嫵媚的面容、玲瓏的身材,配以滿頭的綴飾和孫正陽(牧童的扮演者)身著蓑衣、手拿牧笛神采奕奕的樣子。他們就象兩只美麗的花蝴蝶,在舞臺上穿梭般飛來飛去,翩翩起舞。這是一出多么歡快的小戲?。⊥瑢W們被這出充滿了豐富的社會知識和兒童情趣的小戲深深的打動。最后在這個基礎上同學們再一起來學唱這首作品。就這樣,你唱、我唱、大家一起唱,詞熟了、情深了、味濃了,從心里就更加感受到它的美了。
四、小組合作,營造和諧創(chuàng)作氛圍,激發(fā)創(chuàng)作音樂的熱情
在民歌創(chuàng)編活動中,營造輕松和諧的創(chuàng)作氛圍,是促進學生大膽創(chuàng)作的關鍵。在教學中,我注意巧妙應用激勵性語言、神態(tài),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欲望,鼓勵學生大膽創(chuàng)新寫作。在藝術欣賞與創(chuàng)造活動中,學生應提倡合作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協(xié)調,學會分享成果,讓學生與他人在共享成果的情況下,獲得更高境界的體驗。這一教學理念,始終貫穿在整節(jié)課的過程中,也體現(xiàn)在某一環(huán)節(jié)的實施中。例如這節(jié)課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是讓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生活、學習重新創(chuàng)編“對歌”歌詞。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創(chuàng)編,并進行歸納整理,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展示過程中,學生們互相合作,各取所長,相得益彰,充分體現(xiàn)他們集體合作產生成果的價值滿足感。有的小組合作是寫老師的:“語文老師滿口吐文采,數(shù)學老師愛把玩笑開,地理老師天南地北把話聊,班主任最把我們愛?!倍械男〗M是寫歷史人物的:關羽過關斬六將,鄭和七次向西洋,木蘭替父從軍占沙場,黃飛鴻武功蓋世傳名揚?!睂τ趯W生的創(chuàng)作,我都給予充分的肯定和熱情的鼓勵。在大家熱烈的掌聲中,學生更加堅定信心,大膽演唱自己的作品,并帶動全班一起演唱,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創(chuàng)作熱情持續(xù)高漲。
這一課的教學實踐讓我認清了自己在教學中的角色和地位:為什么以前我在給學生上《民歌》一課時,學生會表現(xiàn)出漫不經心、心不在焉的一副冷漠狀態(tài)而導致那種凝滯、壓抑的課堂氣氛?為什么今天卻有了扭轉乾坤的勢態(tài)?不言而喻,是新課程理念的指引,促使教師的角色發(fā)生了轉變,從一個教學的主宰者和知識傳授者變成了一個學生學習的設計者、促進者和組織者。正是新課程理念的導向,給予教師極大的施展空間,通過“課堂”這一教學“舞臺”,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在教師“導”的行為下學生自信自如的“演”,培養(yǎng)學生自主地進行體驗,感受、合作和探究。
教學實踐告訴我們:民歌是流行于民間的一種為廣大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的表達豐富情感的歌曲,是音樂的源頭活水,是一切音樂創(chuàng)作的基礎,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只要教師善于引導,善于用心去思考,運用正確的方法去指導,讓民歌課堂“趣”起來,我們的學生是不會拒民歌以大門之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