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花
《如何突出中心》是部編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寫作內(nèi)容。所謂中心,是文章傳達的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情感和意圖,就是文章的主旨。每篇文章都要有一個相對集中而明確的中心。有了中心,寫文章也就有了主心骨;沒有中心,或者中心不明確,文章就會像一盤散沙,不知所云。
中考作文評分標準分為四個等級:一等:中心突出;二等:中心明確;三等:中心基本明確;四等:中心不明或立意不當??梢姡行耐怀鰧τ趯懽饔兄e足輕重的作用。
在教授《如何突出中心》時,我借鑒了鄭振鐸的《貓》這篇課文,讓學生“踩著《貓》步”學如何突出中心;由課內(nèi)延伸到課外,由單篇閱讀延伸到群文閱讀,然后讓學生當堂修改習作,講練結(jié)合,達到突出中心的目的。
一、回顧中心,尋找中心
清代學者王夫之說:“意猶帥也;無帥之兵,謂之烏合。”“意”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題。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中心思想好比統(tǒng)帥,材料、詞句好比士兵,沒有統(tǒng)帥的士兵是烏合之眾,一篇文章如果沒有明確的中心,無論材料多么充足,遣詞造句多么講究,都算不上好文章。
《貓》這篇文章主要通過三次養(yǎng)貓并最終失去貓的故事,表達了凡事要實事求是,對人對事都別存偏見,要寬容、仁愛的觀點。我讓學生借鑒《貓》這篇課文,試著尋找習作《我的書包》的文章中心,這篇文章敘述了小黃鴨書包承載了“我”許多童年的記憶,表達了“我”對書包的珍愛。
我們發(fā)現(xiàn),《我的書包》這篇文章中心還算明確,但離中心突出還有差距。那么,如何突出文章的中心呢?課堂上,我指導學生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的方法,以課文《貓》為例,回顧在課文中學到的方法。
二、回顧方法
1.明確線索
文章《貓》圍繞著貓帶給人的情感波瀾這一線索,敘述了三次養(yǎng)貓的經(jīng)歷:第一只貓活潑可愛,作者感到愉悅,對它的死亡表示難過;第二只貓更有趣,所以作者感到更快樂,對于它的走失感到悲傷 ;第三只貓憂郁、懶惰,作者厭惡、不喜歡它,它的受屈與死亡卻引起了“我”深深的自責和反思??梢?,為了突出中心,可以設(shè)置一條貫穿全文的線索。
2.精心選材
課文《貓》圍繞中心敘寫了三個故事。每個故事都以“養(yǎng)貓”和“亡失”展開,都有事情發(fā)生、發(fā)展和結(jié)局,相對完整。三個故事又按時間順序排列,組成一段家庭養(yǎng)貓的悲劇史??梢姡瑢懽髡咭鶕?jù)確定的中心選擇合適的材料,舍棄無關(guān)的內(nèi)容,并對選定的材料進行剪裁和加工,安排好先后順序。
3.確定詳略
前兩只貓雖然可愛,但它們的亡失都是因為偶然因素,對“我”的情感沖擊較淺,所以略寫;而第三只貓不討人喜歡,但在文中占的篇幅和分量最重。這是為什么呢?因為文章的中心與第三只貓有直接關(guān)系。第三只貓的受屈與死亡引起了“我”深深的自責和反思,讓“我”明白凡事要實事求是,對人對事別存偏見、私心,要寬容、仁愛。所以作者以最多的篇幅詳寫??梢?,為了突出中心,還要注意安排好內(nèi)容的主次和詳略。
4.對比烘托
既然第三只貓與中心有著直接關(guān)系,那為何不只寫第三只貓,寫前兩只貓的用意是什么呢?作者對前兩只貓和第三只貓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形成了對比。前兩只貓的受寵反襯了第三只貓的遭冷遇,而第三只貓遭冷遇的地位,是釀成它悲劇的直接原因。我意識到了自己的過失,反省開悟,作品的寓意和主題就此揭示。所以,為了鮮明地揭示作品的寓意和主題,作者運用了對比、烘托的手法。
5.首尾呼應(yīng)
《貓》在結(jié)構(gòu)上首尾呼應(yīng),過渡自然。文章開篇:“我家養(yǎng)了好幾次貓,結(jié)局總是失蹤或死亡?!毕冉淮鷰状勿B(yǎng)貓的結(jié)局,總領(lǐng)全文,點明題意。篇末以“自此,我家永不養(yǎng)貓”收尾,呼應(yīng)開篇,總結(jié)全文,整篇文章渾然一體。
三、診斷習作
我的書包
書包,可以說是我們最親密的伙伴,我們每天背著它上學、放學。我的書包用了好幾年了,我卻舍不得扔掉,因為它承載著我童年的記憶。
那是我的第一個書包,它是黃色的,有兩只耳朵,一個大嘴巴,可以裝些小東西,還有一個大肚子,可以裝好多書。它很可愛,是我最喜歡的書包,不過對于上初中的我來說它顯得有些小,但我還是沒有扔掉它,而是把它珍藏了起來。
一年級時,我經(jīng)常把小黃鴨書包弄得臟兮兮的,也不經(jīng)常給它洗澡,還有一次險些把它弄丟。一天放學后,我看見路邊有賣棉花糖的,便吵著媽媽買,拿棉花糖時,順手就把書包放在一旁,然后開開心心地拿著棉花糖離開了。走到一半時,我正吃得不亦樂乎,媽媽問我小黃鴨書包哪里去了,我才想起來書包扔在賣棉花糖的地方了。于是,我和媽媽返回去尋找,還好,賣棉花糖的叔叔很細心,幫我把書包收好了。書包失而復得,從此,我便更加珍惜我的小黃鴨書包了。
還有一次。周末,我和幾個小伙伴相約去家后面那條淺淺的小溪洗書包。洗完后,我們便赤著腳開始捉小蝌蚪、小魚,薅水草,玩得不亦樂乎。書包隨著水流漂走了,發(fā)現(xiàn)時,已經(jīng)漂出去很遠了,我們追了好久才找到,險些又弄丟了。
這個小黃鴨書包,還裝著我許多童年趣事呢,我可舍不得扔掉。
1.首尾不完全呼應(yīng)
開頭說不忍心扔掉書包,“因為它承載著我童年的記憶 ”,結(jié)尾說“這個小黃鴨書包,還裝著我許多的童年趣事呢,我可舍不得扔掉。”其中的“記憶”和“趣事”不是一回事,記憶當中不一定全是趣事,所以在首尾呼應(yīng)時要注意用詞。
2.未突出書包的“來歷不凡”
第一段材料介紹了書包的外形、功能,但僅僅因為它可愛,可以裝好多書就能凸顯書包的珍貴嗎?我覺得不足以突出作者對書包的“珍愛”之情。可以抓住“那是我的第一個書包”這句話,詳細敘述書包的來歷,突出書包的珍貴。
3.未突出書包的“經(jīng)歷不凡”
第二段敘述中只有事件,只是敘述因買棉花糖丟失了書包,后來失而復得的故事,但我們很難從這個故事中感受到作者對書包的珍愛之情,沒有具體的細節(jié)描寫,尤其是沒有心理描寫。應(yīng)該把丟失書包時的心情和失而復得的心情描寫出來,從而通過書包的“經(jīng)歷不凡”突出對書包的珍愛。
4.未突出書包的“意義不凡”
第三段材料和第二段材料重復了,選材重復時,要么另外選擇一些典型的材料,要么注意相似材料間的邏輯關(guān)系,比如可以讓文章內(nèi)容、意義上有遞進關(guān)系,同樣是書包失而復得,第一次是自己找到的,第二次能不能換成是小伙伴,朋友幫你找到的?可以著重刻畫小伙伴為你找書包的動作等,這樣,書包就承載了你和朋友之間的友情,更能突出中心,顯示你對書包的珍愛之情。
四、修改習作(片段)
①記得我上一年級時,經(jīng)常會把我的小黃鴨書包弄得臟兮兮的,也不經(jīng)常給它洗澡,還有一次險些把它弄丟。一天放學后,我看見路邊有賣棉花糖的,便吵著要媽媽買,拿棉花糖時,我順手把書包放在一旁,然后開開心心地拿著棉花糖離開了。我邊走邊吃,正吃得不亦樂乎,媽媽問我小黃鴨書包哪兒去了。我猛然一驚,額頭頓時冒出了冷汗,脊背也一陣陣發(fā)涼,焦急地回想剛才的一幕,我突然想起把書包扔在買棉花糖的地方了。于是,我迅速飛奔回去,跑的時候心里像揣著一只小兔子,七上八下的,就怕被人拿了去。幸好,賣棉花糖的叔叔幫我把書包收好了,我心里的大石頭頓時落了地,身心無比輕松,比吃了棉花糖還要甜。書包失而復得,從此,我更加珍惜它了。
②還有一次。周末,我和幾個小伙伴相約去家后面那條淺淺的小溪洗書包。洗完后,我們便赤著腳開始捉小蝌蚪、小魚,薅水草,玩得不亦樂乎。書包隨著水流漂走了,發(fā)現(xiàn)時,已經(jīng)漂出去很遠了。我和伙伴小剛順著小溪找了好久,小剛又是探身到水里摸,又是俯身去岸邊的草叢和石頭縫里尋,衣服和褲子都濕透了,好幾次差點摔倒。終于,皇天不負有心人,書包找到了。上了岸,看著小剛腳上被石頭劃破的傷痕,再看看手中濕乎乎的書包,我頓時覺得書包變得好重,好重。從此以后,我更加珍愛我的小黃鴨書包了,因為它承載了我和小伙伴沉甸甸的友情。
“踩著《貓》步”學突出文章的中心,讓學生學有所依,寫有所依,改有所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