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建麗
本文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生活化進行探究,發(fā)現(xiàn)想要通過生活角度對課文進行理解,教師應通過更多的方式與視角讓學生結合生活經(jīng)驗進行解讀,這有利于閱讀教學工作的效率提升。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生活化讓學生更為深入地理解課文,同時也可以反觀生活,從中獲得對生活與人生的理解。
一、設計課前導入,讓學生參與生活
隨著網(wǎng)絡信息技術在人們生活中的滲透,教師可以利用新媒體教學手段中的音頻與視頻對課文教學開展進行導入,這種方式不僅生動有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通過這種直觀的感官刺激方式,可以讓學生產生更深的印象,更為迅速地投入到課程學習中來。
或是采用逆向思維的方式讓學生參與課程教學的方式得到轉變,就是教師在課堂預習中布置任務,讓學生自己尋找素材,利用網(wǎng)絡信息手段,搜集此節(jié)課程的周邊知識或講解,這個收集的過程便是開闊學生視野,參與學習的好機會,不僅鍛煉了學生在學習上的主觀能動性,也讓學生在搜集、整理的過程中感知語文閱讀的魅力,這種課下參與搜集素材的方式便是將課程生活化的一個切入點。
如八年級上冊的第五課《藤野先生》,教師指導學生開展課前預習時,學生可以在網(wǎng)絡上自行搜集一些課文中出現(xiàn)的有助于理解這篇文章的周邊信息。因藤野先生是作者在日本學醫(yī)時遇到的老師,因此文章中出現(xiàn)了很多代表日本的事物,如“富士山”“櫻花”等。學生可以對這些事物進行搜集,不僅利于學生了解到這篇文章的來源背景,也能夠幫助學生更為深刻地體會作者當時的思想情感。
二、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讓學生體驗生活
閱讀是學生語文基礎素養(yǎng)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教師必須重視此部分的教學工作質量。其中的構建教學情境較為有效,教師可以通過各種方法豐富教學情境,讓學生從生活與感知的角度理解課文想要表達的文章主旨。
首先,對生活場景進行還原。例如,教師帶領學生學習《春》這篇課文時,可以通過這些關于春的描述讓學生進行場景描述,依靠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官體驗進行描述,可以有不同的見解,或是添加一些自己在生活中體會到的想法,這不僅是在讓學生返璞歸真,也是通過生活場景的塑造讓學生更為深刻地體會到作者當時是怎樣的一種情感體驗。
其次,分角色表演。課本劇表演是通過場景表演讓學生更為深入地體會人物形象與心理。同時學生在參與表演時,也會從生活經(jīng)驗的角度對人物的性格進行理解,這樣利于學生的對表演的人物心理進行分析,進而理解課文講述的事件主旨與文章想要傳達的價值觀。學生通過自身在生活中獲得的經(jīng)驗將文章中人物的性格演繹出來,同時也將文字書寫的語言、情緒、心理等方面的內容展現(xiàn)出來,這不僅依靠對文章字詞描述的理解,還需學生自己對生活中的體驗進行理解,進而讓閱讀教學的質量提升到更高的水平。
三、采用多樣教學方法,再現(xiàn)生活
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可讓學生從這些不同的角度理解文章主旨與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感情。這需要教師根據(jù)文章的主題進行安排,既讓學生生活感悟與課文情感結合得更為緊密,理解得更為深入,也讓閱讀教學的效率更高。
首先,是親身體會法。因為處于初中階段的學生正值青春期,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正處于構建的階段,初中語文課文中有很多對學生“三觀”樹立進行引導的事例,如《羚羊木雕》《富貴不能淫》等都是較有代表性的例子,教師開展閱讀教學活動時,引導學生開展談論會,學生可以踴躍參加,發(fā)表意見,此時學生就會依據(jù)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事情闡述自己的觀點,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發(fā)言,進行點評與指導。
其次,人物采訪方式。閱讀教學目的就是通過事件描述或是思想感情抒發(fā)讓學生對文章的內容進行理解與感知。這種體察世間冷暖的方式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同理心,進而對文章的主旨產生更為深入的理解。例如,學生在學習《背影》這篇文章時,就可以通過采訪其他同學或是身邊的人來理解人們都是怎樣與自己的父親相處的,或是怎樣理解父女、父子關系的。這種通過采訪的方式感知文章的方式不僅讓文章的主題升華到更高的高度,在生活中進行人物采訪,也可以通過不同的視角對“父親”這個角色進行理解,感知“父愛”。
最后,使用第一視角對文章中的主角進行理解。初中語文課本中有很多狀物文章,如《那樹》《蟬》這些通過人的視角進行講述的其他物種,這種講解方式雖然更易于人們理解,但是教師如果想要讓學生更為深層次地挖掘其中暗含的道理,就可以讓學生試著以這些物種的角度體會,如“如果我是一只蟬”“我是一棵樹”等第一視角理解文章,這樣的角度更為新穎,也讓學生通過這種身臨其境或是換位思考的角度在審視文章的主角時獲得更為生動的感知。
綜上所述,想要語文閱讀教學中的生活化效果更為明顯,教師應注重觀察生活與課文主旨之間的聯(lián)系,盡量通過教學方法上的變化,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并在生活與閱讀過程中深度思考。
作者單位:河南省方城縣基礎教育教學研究室(47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