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魚一 圖:本刊資料庫
進入新世紀,中國藝術市場迎來了井噴。據(jù)巴塞爾藝術展和瑞士銀行聯(lián)合發(fā)布《2018年全球藝術品市場的研究報告》,2018年中國藝術品市場的交易額為128億美元,占全球藝術品市場的份額為19%,僅從拍賣市場來看,中國目前是全球成交額第二大的藝術品拍賣市場。同時,畫廊業(yè)、拍賣業(yè)、博覽業(yè)及其新興的市場業(yè)態(tài)得到了快速發(fā)展,也培養(yǎng)了一批不斷壯大的收藏家或收藏機構,他們的藝術消費觀念更包容,收藏趣味也獨特。這是一個多元化的收藏時代。
中國藝術拍賣市場經(jīng)過20 多年的發(fā)展,已經(jīng)從最開始的投資型市場逐漸轉為消費型市場,從“任性”回歸“理性”,越來越多的藏家開始淡化投資的概念,而真正去體會藝術品自身的價值。而年輕藏家因不同的知識結構和價值觀,對于藝術品的價值有更好的認識,他們對藝術品價格的評估不會受以往市場價格體系的影響。觀念藝術、實驗性藝術、新媒體藝術、裝置藝術、潮流藝術等新興藝術品類也開始得到市場的認可?!缎煺鸪小芬?00萬港元成交,就是最好的證明。
就市場的拍賣紀錄而言,藝術家蔡國強利用火藥創(chuàng)作的一系列實驗性藝術作品也斬獲佳績,其中《APEC景觀焰火表演十四幅草圖》以7424.75萬港元高價成交。在2014年北京嘉德秋季拍賣會上,肖魯1989年參與中國現(xiàn)代藝術大展的裝置作品《對話》,以150萬元起拍,最后成交價格為231萬元。種種跡象表明,新世紀玩新興藝術品收藏的不再是“少數(shù)派”。
隨著當代藝術市場進入青黃不接時期,早前由F4為代表的高價作品難以得到藏家的響應,拍賣公司只能依據(jù)當下形勢進行策略的調(diào)整,打出培養(yǎng)消費型市場的牌,在這其中,青年藝術家成了各大拍賣公司關注的新方向。近兩年來,年輕藝術家的作品陸續(xù)地突破了百萬元,今年賈藹力的作品《瘋景1號》更是突破千萬元,可見其增長速度之快。
從剛收槌的2019年香港首輪春拍情況看,以F4為代表的中國當代藝術的集體下滑。作為“市場替代”的青年藝術家開始重回拍場。高價榜單上也不乏熟面孔,如郝量、賈藹力、仇曉飛和陳飛等。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70后、80后藝術家的市場份額集中在油畫類作品,國畫、雕塑、版畫等門類市場份額較小。但有一個現(xiàn)象值得注意,那就是青年藝術家們在實驗藝術方面的努力得到了市場的認可。
而80后、90后青年藝術家被關注,原因也在于藏家群體的年輕化。對年輕收藏家來說,最容易接受的也是新青年藝術家,一是年輕藝術家的門檻低,很多知名藝術家的作品單價比較高,藏家可能就會關注一些價位稍低的作品,那年輕藝術家就成了被關注的焦點。二是年輕藝術家的作品比較容易被接受,因為處在一個時代,生長環(huán)境、資訊潮流基本相同,作品也更容易被了解。但在藝術品市場還不明朗的情況下,青年藝術家板塊并不是一個成熟板塊,會慢慢經(jīng)歷一個優(yōu)勝劣汰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