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全局出發(fā)提出的一項重大戰(zhàn)略任務。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文化因素深深地滲入其間,它為和諧社會的發(fā)展提供思想保證、精神支撐。群眾文化以它的多元性,豐富性而綻放獨特的魅力,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潤滑劑。
關鍵詞:群眾文化;和諧社會;文化建設
群眾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份,是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加強基層文化建設,對于加強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宣傳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加強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之間的血肉聯(lián)系,鞏固基層政權建設,維護社會穩(wěn)定,提高群眾的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幫助基層群眾實現(xiàn)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隨著我國的物質文明建設飛速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不斷完善,使我國社會日益多元化,各地區(qū)、各利益集團和各階層之間的利益差距不斷拉大,社會日益分化,各種社會問題也不斷突顯。如失業(yè)問題、土地問題、貧富差距問題,腐敗問題、地域發(fā)展不平衡問題以及社會治安等問題所引發(fā)的社會矛盾逐漸激起的一些燥動不安的社會情緒。這些情緒,如若我們不去發(fā)現(xiàn),不去重視,不加以疏導和舒緩,社會和諧就會因摩擦或過激行為而受到損害,社會的健康發(fā)展也會受到阻滯。要解決這些矛盾,尤其是緩和社會情緒光靠行政手段、法制手段、經濟手段是不行的。應通過各種柔軟和諧的手段來溝通感情、促進理解、加強團結。面對群眾的不理解、群眾的怨氣,要心平氣和,不要怒氣沖沖,要設身處地為群眾著想,不要動則講斗爭,講專政,更不要耍詭計去欺騙愚弄群眾。對群眾的一些社會情緒,我們更需要為其提供宣泄渠道和宣泄手段,使群眾的這些不良情緒,在健康和諧和的環(huán)境中自然地輕松地得到宣泄。沖淡了社會不良情緒,社會矛盾也會得到緩解,能夠從中起到潤滑作用的群眾文化活動就是一種特殊而實用的社會潤滑劑。
和諧社會,應當是各方面的利益不斷得到有效協(xié)調的社會,是廣大人民群眾的政治、經濟、文化需求不斷得到滿足的社會。人們的文化需求體現(xiàn)在兩個層面上,一是欣賞專業(yè)文藝作品,二是自娛自樂、自我表現(xiàn)、自我滿足,相比較而言,后者更能為群眾所接受。可以說,群眾的自娛自樂、自我表現(xiàn)、自我滿足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領。無論是為群眾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化產品,還是組織、引導群眾自娛自樂,都需要繁榮發(fā)展群眾文化事業(yè)。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不但能陶冶性情、愉悅身心、鍛煉身體,而且會讓時間和生命更加充實、更富有意義、更有藝術品位和文化品位。群眾在自編自演、自彈自唱、自吹自擂、高吟低詠、輕歌漫舞、揮毫潑墨、攝影采風等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中,感受到人生充滿陽光、朝氣、活力和希望;感受到生活的充實、快樂、美滿、幸福。這些感受都會把人們心中的郁悶、憂愁、怒怨、悲傷、煩惱等不健康的情緒宣泄出來,動蕩的情緒得到了穩(wěn)定、空虛的心靈得到了充實;在自娛自樂中結交朋友,獲得了友情、親情甚至愛情。在滿足、和諧、快樂的氣氛中,求得了對黨、國家和政府的偉大事業(yè)的理解和認同,感受到我們的祖國、我們所處的社會到處充滿陽光、充滿快樂,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原來隱含的一些社會不良情緒和矛盾。
文化活動有助于消除隔閡,粘和各種心理裂痕。在社會生活中,因為利害關系、性格閱歷、人生觀等因素的差異,難免會產生一些矛盾,甚至是一些棘手的糾紛,使人們心理上產生隔閡或怨恨。而這種情緒的存在對人們、對社會都會帶來不安定成份。如家庭內部、鄰里之間、村落之間、干群之間都可能產生糾葛,矛盾激化時甚至會發(fā)生流血事件,成為社會不安定因素。要粘和這些心理裂痕、消除隔閡、緩解矛盾,除了行政、法律、經濟等手段外,還可以通過文化活動的方式來調和。如無錫市委宣傳部牽頭組織的“激情周末”廣場文藝活動,吸引了家家戶戶,親朋好友,濟濟一堂,互訴親情,場面熱烈,氣氛和諧,人人在心中祈禱著來年的好光景,對未來充滿美好的期望。你看,在這樣熱鬧、和諧的氛圍中,在心中充滿美好希望的良好心境中,你想,人們還有多少怨氣、多少仇視、多少隔閡在心中呢?除了政府組織的活動之外,還有很多群眾自娛自樂的各種文化活動形式在不斷興起和出現(xiàn),如公園、社區(qū)的自發(fā)歌詠活動,公園、廣場的交誼舞會,作為體育健身運動的秧歌、腰鼓、扇舞、劍舞、還有如太極、瑜伽、健身操等各種類型體育活動,這些活動都是健康有益,都能愉悅人們的身心,都有一股摧人奮進的精神力量。由于都是群眾自發(fā)參加,并沒有任何人或領導部門去發(fā)動、去組織、去推動,因此這些活動都有其深厚的群眾基礎,具有很強的生命力。經常參加這些活動的人,其整個精神面貌都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老人們不再為一些小事而對兒媳后輩怨憤連天,媳婦們也走出了家庭,再不會整天呆在家里空虛無聊而無端生出許多猜疑、嫉妒、怨憤;人們都有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去充實自己的工余時間,再不會因工余時間無處可去,無娛可樂而生出許多口角是非和不良行為。人們都在娛樂、健身之中宣泄心中郁悶,獲得了身心的愉悅,感受到精神的充實和快樂,生活的美滿幸福。這樣的良好社會環(huán)境人文氛圍,并非是不切實際的烏托幫,而是只要大力發(fā)展公益性文化、體育事業(yè),為群眾提供更廣闊的活動舞臺,更完善的活動設施,高素質的文體活動輔導力量,大力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能力,這樣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和人文氛圍是不難實現(xiàn)的。
群眾文化工作是公益性文化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份。是由政府主導的,為社會、為公眾提供公共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群眾文化工作的公益性事業(yè)性,要求我們在實際工作中,一定要牢固樹立"服務"的理念。做群眾文化工作,就是為群眾、為社會服務。應當把保障群眾享受文化的基本權利、為公眾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服務作為政府的重要工作任務。發(fā)展群眾文化,特別是在農村推動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最基本的前提要素是要有活動陣地、活動隊伍和輔導力量。要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需要各種功能的活動陣地和活動設施,如文藝演出活動所需的排練場地,無論室內、室外的都屬于文藝活動陣地,排練演出所需要的燈光、音響、道具等都屬于文藝設施。又如藝術作品、歷史文物或各種成果的展示展出,均需要展覽場地;各種類文學藝術的學習培訓,都需要學習培訓場地(如教室等),還有如圖書館、體育館、露天活動廣場等多種活動陣地及其附屬設施,都應該由各級政府或基層行政管理部門負責興建購置。群眾文化活動陣地建起來了,要有活動隊伍,才有人去使用這些活動陣地和活動設施,如上所述,目前群眾自發(fā)組織、參與的各類型文化體育活動如雨后春筍紛紛涌現(xiàn),群眾參與活動非常普遍,涌現(xiàn)出了曲藝隊、交誼舞隊,國際舞隊、舞蹈隊、秧歌隊、歌詠隊、時裝隊、空竹隊、攝影協(xié)會等眾多的群眾業(yè)余文化特色團隊。這些隊伍,有很多是群眾自我組織,自我參與建立的。我們政府的文化主管部門要對這些群眾文化活動的組織和特色團隊的建設發(fā)展加以正確引導,促其健康發(fā)展,使其為構建和諧社會盡已之力。除了引導、政府部門還要大力發(fā)動、推動群眾開展各類型文體活動,這是政府不容置疑的重要職責。要建立一支人員精干、結構合理、素質優(yōu)良的文化藝術輔導隊伍,專門從事輔導群眾開展各類文化活動,為農村、為社區(qū)、為廠企、為學校培訓各類文藝骨干,以骨干去推動和提高基層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的開展和活動水平的提高。群眾的文化藝術活動開展起來了,活動的水平提高了,也就意味著群眾的綜合素質提高了,人們思想文化素質的提高,那些盲目的沖動、野蠻的舉動、不良心理的燥動、不良行為的異動將會大大減少,甚至消失,代之以高尚的情操、開朗的性格、遠大的理想。如果我們的人民群眾都具備了這樣的精神面貌和人格魅力,構建和諧社會的宏偉藍圖就能早日實現(xiàn)。
作者簡介:徐玨(1981—),漢族,江蘇宜興人,本科畢業(yè)于南京師范大學,無錫市文化館副館長、副研究館員。
(作者單位:無錫市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