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國玉
摘?要:每年高考結束后,參與者都不免有一番感嘆。討論試題的難易、復習的得失、學生發(fā)揮的能力等等。最遺憾的、最懊悔的是明明知道的東西卻沒有寫在卷子上。學生懊悔、老師嘆息。你單獨問這個答案他能倒背如流,可謂滾瓜爛熟。但是放在材料下變個設問角度卻不知所措。更別說那些課本上沒有展現(xiàn),老師沒有講過,所謂的探究題目了……這些現(xiàn)象在讓人扼腕的同時,充分暴露出了一個問題,即學生不能將所學的知識加以運用,也就是不具有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
關鍵詞:高考;政治;核心素養(yǎng)
只知道課本知識卻不知道如何運用,這種茶壺里煮餃子倒不出來的現(xiàn)象,在學生中是大量存在的,如何克服這一瓶頸?提升高考成績呢?
細究起來,問題還是出在課堂上,出現(xiàn)在我們日常的教學中。如果我們找不到突破口,這一現(xiàn)象還會在相當一部分同學身上重演。
突破口在哪里?要找到它,就得找到它產(chǎn)生的原因。
學生為什么知道卻寫不出來,因為他們只知道結果,不知道過程。當結果展現(xiàn)出來時他們驚呼,當結果沒有出來時他們茫然不知所措。學生為什么不會做探究性題目呢?因為他們不知道如何下手,老虎吃天——沒有邊際,找不到切入口,也就是他們沒掌握方法——認識、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
過程、方法,是這里出了問題,那我們就在教學中給學生過程,給學生方法。有這種想法的時候我們又錯了,老師只能給學生一次過程,一種具體方法,能窮盡所有嗎?顯然不能。我們要在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認識、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在遇到下一個新問題時能自覺地運用所學的方法,而不是生搬硬套、形而上學。
解決的辦法就是培養(yǎng)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經(jīng)過反復論證、多次調整,目前擬定的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仍在接受各方研判,包括政治認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識、公共參與等四個要素。不同要素構成的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每個要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彼此在內容上相互交融、在邏輯上相互依存。作為公民培養(yǎng)的目標,對應思想政治素養(yǎng)的四個要素,就是要培養(yǎng)有信仰的中國公民、有思想的中國公民、有尊嚴的中國公民、有擔當?shù)闹袊瘛?/p>
明確這層關系后,我們就知道高考的具體要求是分解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完成的。顯然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猜題押寶也是荒唐的。留給我們的只有腳踏實地地去做、去踐行。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踐行培養(yǎng)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理念,去培養(yǎng)高考的能力,那么具體該如何操作呢?
一、 創(chuàng)設情景引人入勝激發(fā)興趣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比绻蠋熂ぐl(fā)了學生的興趣,那么學生會把老師教的東西當作禮物來接受。學生的興趣就是學習的動力,興趣從何而來?有學生的天分,當然也有老師的培養(yǎng)。我們要將學生牢牢地抓在自己的課堂上,就應該讓學生有一種跟隨我們去探究的欲望。變我們一再要求學生學習為學生我要學習、我想知道結果、我想明白為什么。
這就要求老師創(chuàng)設一種情景、氛圍,引起學生的好奇性。如在學習《價格變動的影響》時,設置一個農(nóng)民跟雞蛋市場變化擴縮養(yǎng)雞數(shù)目的漫畫,蛋市價格上揚時樂,價格下跌時惱,上揚時多養(yǎng)雞,下跌時追著殺雞,搞笑的漫畫讓學生樂的同時及時引發(fā)問題,這是為什么?生活中有無類似情況,能否分析、再補充系列問題。為什么同一種蔬菜在同一天的不同時段價格不一樣,學生當然有他自己的判斷,那是生活中的經(jīng)驗、感覺。將它引到課本中來對知識點進行突破,這就是很生活化的過程。不斷的剖析、設問中,學生的興趣就漸漸地濃起來了。從簡單的生活現(xiàn)象入手,逐步展開分析,培養(yǎng)學生關注生活、分析生活現(xiàn)象的意識再逐步上升為理性思考也就是“理性精神”的培養(yǎng)的培養(yǎng)。
二、 興趣拓深生成知識體驗過程
有興趣只是個開始,持續(xù)的興趣,就要更深層次的知識來滿足。僅停留在一樂的表面上是永遠都深不下去。寓教于樂,在樂中要教,而不是一樂了事。興趣點燃了、突破口找到了、知識就呼之欲出了。如在《人民民主專政人民當家做主》的教學中,通過情景歌曲《為了誰》引入教學,分析新舊中國在災難面前的不同表現(xiàn),讓學生體會真正的國家主人,這時再講當家做主就不是空話,而是理直氣壯的事情了?!罢握J同”不是我們特意要大聲地去說教、要求,而是在教育過程中感情的自然流露。
拓深興趣的方法有很多種,可以是對比來體現(xiàn),也可以是引申、歸納等反映出來。不管何種形式的拓深,目的都是為了引出知識,并且讓學生體驗知識生成的過程。
三、 注重方法關注學生提升能力
如何讓學生體驗知識生成的過程,政治課不像理化生等有實驗的學科可以直接演示給學生看,也不像數(shù)學那樣推導步驟讓學生體會,這是學科的特殊性,要根據(jù)政治學科的特點來傳授知識,當然要避免那種直接灌輸?shù)奶铠喪降闹v授。要講究方法,如在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時,講一個故事——打撈石獸,被水卷走的石獸在河的上游、中游、下游,眾說紛紜,讓學生猜測在哪兒?學生也七嘴八舌,誰說的對,誰來驗證——實踐,看似最不可能的結果卻是正確的。在這一過程中不僅設問的角度要多、要變,更要讓學生暢開來說,越是堅持己見,對這一知識影響就越深。“公共參與”就是在這一過程中體現(xiàn)出來的,不僅教會學生知識、培養(yǎng)能力,更主要的是一種責任和擔當,而這些表現(xiàn)在生活中就是“法治意識”的表現(xiàn)。
注重方法的途徑很多,可以是精心設計的問題,問題的角度,也可以是打破思維定式的一題千變。多問、多解、多理,可以是總結歸納的集中性思維,也可以是演繹列舉的發(fā)散性思維,但不管何種思維方式的運用,都不能忽視這一思維的主體——學生。成績最終是要通過學生考出來的,所以設計問題時要考慮到學生的實際狀況、認知水平、從學生具體等情況出發(fā),因勢利導、強化、內化到成為學生的思維品質。如在分析對企業(yè)而言“掙錢比省錢更重要”的哲學依據(jù)時,告訴學生兩種方法,從概念入手、從關鍵詞入手,讓學生分析提煉出一般認識方法,再讓學生自己解決“對待網(wǎng)絡的利與弊問題”的哲學依據(jù),學生就會推而廣之、舉一反三、不僅訓練了思維方法,還不斷提升了解題能力。
四、 點滴積累整體把握決勝高考
高考復習一般都是一年的時間來進行的。這一年分為三個階段來完成,就是所謂的“三輪復習法”這三輪是有側重點的,一輪主要是基礎知識的學習,要求對具體的知識點的掌握;二輪一定要從整體上建立學科體系,整體性、層次性、邏輯性都要表現(xiàn)出來。要把一輪散的點穿起來,就是知識樹、知識網(wǎng);三輪的時候就用綜合練習的方法來檢測這張網(wǎng)是否有用、是否需要加固、補充,也就是查漏補缺的意思。
這三輪復習的完成基本上解決了學生的應試問題。即有具體知識的量的積累,又有整體上宏觀的把握,再輔以必要的應試技巧。完成高考的要求應該是可以了。可實際上往往事與愿違。沒有預想的效果。究其原因大概是三輪復習并沒有落實到位,大多時候都是一輪慌慌張張趕進度、二輪炒剩飯、三輪亂發(fā)題。該落實的沒有落實,該掌握的也沒有掌握。越是匆忙,越是慌張,越容易出問題。如果用核心素養(yǎng)的觀念統(tǒng)領高考復習,有目的、有計劃地規(guī)劃三輪復習,雖然三輪復習各有側重,但統(tǒng)一于核心素養(yǎng)這一整體,這樣就會緊張有序、忙而不亂。
其實,高考和任何事物一樣,有它的規(guī)律。就像農(nóng)民種地:選種、耕種、施肥、田間管理、及時收割。每件事都要做到時節(jié)上,前后、快慢、節(jié)奏都有講究。不能違背規(guī)律?!安挥昊íq落,無風絮自飛”,就是這個道理。
參考文獻:
[1]張忠坡.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與培養(yǎng)策略[J].江蘇教育,2016(19):49-51.
[2]安斯科.高中政治學科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教學案例選擇與應用[J].才智,2017(8):73.
[3]曹娜.淺析思想政治學科與核心素養(yǎng)的結合[J].才智,2017(6):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