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軍
糖尿病為常見慢性疾病, 于環(huán)境及遺傳相互作用下引起,主要有兩種類型:2 型糖尿病因胰島素分泌不足而造成, 多發(fā)于中老年;1 型糖尿病需終生選擇外用胰島素治療, 多發(fā)于青少年[1]。通常情況下, 患者出現(xiàn)多尿、乏力、口干、多飲、視力及體質量下降等臨床癥狀, 糖尿病會損害到患者的多個系統(tǒng), 所以盡早診斷糖尿病極其關鍵。通常情況下, 臨床上診斷依據(jù)是對空腹血糖水平的檢測, 但是此種方式對患者病情影響較大, 也受抽血時間的影響[2]。此次研究分析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空腹血糖與其并發(fā)癥發(fā)生風險的相關性, 結果報告如下。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6 年12 月~2018 年12 月298 例糖尿病患者作為觀察組, 同期298 例體檢健康人員作為對照組。其中, 觀察組年齡35~75 歲, 平均年齡(52.2±10.1)歲;男166 例, 女132 例;糖尿病病程2~14 年, 平均糖尿病病程(7.0±3.1)年。對照組年齡34~76 歲, 平均年齡(53.1±10.4)歲;男144 例, 女154 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 2. 1 納入標準 糖尿病患者診斷符合WHO 糖尿病診斷及分類標準;研究對象均簽訂知情同意書。
1. 2. 2 排除標準 近期發(fā)生非糖尿病性腎臟疾病、感染、高血糖高滲狀態(tài)、肝功能不全、心力衰竭、反復低血糖、急性心腦血管事件、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其他內分泌代謝的疾病者;糖耐量及糖尿病減低癥狀者。
1. 3 方法 對照組于早晨空腹體檢時, 觀察組于入院后次日早晨空腹, 抽取靜脈血 2 ml, 取EDTA-K2 進行抗凝, 留全血, 離心取血清待測[3]。取Bio-Rad DiaSTAT 糖化血紅蛋白A1c 測定儀及其配套試劑盒, 經(jīng)專業(yè)人員選擇高效液相色譜法檢測兩組研究對象的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取羅氏MODULAR P800 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及其配套試劑盒, 經(jīng)專業(yè)人員選擇葡萄糖氧化酶法檢測兩組研究對象的空腹血糖水平[4]。糖化血紅蛋白正常參考范圍為3%~6%, 空腹血糖正常參考范圍為3.6~6.1 mmol/L[5]。
1. 4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研究對象的糖化血紅蛋白及空腹血糖水平, 探討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與空腹血糖水平的相關性。
1. 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相關性檢驗采用Pearson 相關分析。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1 兩組研究對象的糖化血紅蛋白及空腹血糖水平比較觀察組的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為(9.5±3.3)%, 空腹血糖水平為(9.7±3.8)mmol/L ;對照組的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為(4.5±0.8)%,空腹血糖水平為(4.7±0.8)mmol/L。觀察組的糖化血紅蛋白及空腹血糖水平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空腹血糖與糖化血紅蛋白的相關性分析 空腹血糖與糖化血紅蛋白呈正相關(r=0.587)。見表2。
表1 兩組研究對象的糖化血紅蛋白及空腹血糖水平比較
表1 兩組研究對象的糖化血紅蛋白及空腹血糖水平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shù) 糖化血紅蛋白(%) 空腹血糖(mmol/L)觀察組 298 9.5±3.3a 9.7±3.8a對照組 298 4.5±0.8 4.7±0.8 t 25.419 22.227 P 0.000 0.000
表2 空腹血糖與糖化血紅蛋白的相關性分析(n)
某一具體時間內的血糖水平經(jīng)空腹血糖可檢測出, 容易受到身體狀況、應激、進食等有關因素的影響。血紅蛋白游離氨基間及血液中葡萄糖游離醛基的非酶促蛋白糖化反應產(chǎn)物均是糖化血紅蛋白, 其反應物及生成量濃度呈正比, 且相對而言蛋白質濃度為恒定, 因此糖化水平和葡萄糖、蛋白質接觸時間長短有相關性, 主要取決于葡萄糖濃度[6]。另外,血液中糖化血紅蛋白含量在人體內紅細胞壽命期間內會保持不變, 含量隨著血糖變化而變化, 其細胞壽命長短及持續(xù)時間呈正相關性, 血液中糖化血紅蛋白含量保持不變, 結合過程不可逆且緩慢, 和是否使用胰島素、患者空腹與否、抽血時間等均無相關性, 準確顯示2~3 個月內血糖水平。因此在控制糖尿病中, 其可作為長期良好的監(jiān)測指標。
此次研究中, 觀察組的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為(9.5±3.3)%,空腹血糖水平為(9.7±3.8)mmol/L ;對照組的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為(4.5±0.8)%, 空腹血糖水平為(4.7±0.8)mmol/L。觀察組的糖化血紅蛋白及空腹血糖水平高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崭寡桥c糖化血紅蛋白呈正相關(r=0.587)。
經(jīng)此次研究結果證實, 患者的具體病情經(jīng)單一指標并不能夠準確反映出來, 兩組實現(xiàn)聯(lián)合檢測, 及時診斷并監(jiān)測患者的病情, 可爭取更多的時間用于對患者疾病的治療。當患者的糖化血紅蛋白水平>9%, 則會發(fā)生動脈硬化 、白內障、糖尿病性腎病等并發(fā)癥, 出現(xiàn)一些急性并發(fā)癥, 像酮癥酸中毒等。糖化血紅蛋白水平降至 8%以下, 則會極大程度上降低糖尿病的并發(fā)癥。所以, 患者測定糖化血紅蛋白水平, 需堅持每 3 個月進行1 次, 有效控制并發(fā)癥及糖尿病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 針對糖尿病患者, 采用糖化血紅蛋白評價,能夠取得顯著治療效果, 可保證治療方案的更合理性, 避免單純憑借空腹血糖監(jiān)測結果的片面性。相較于單獨檢測, 糖化血紅蛋白和空腹血糖進行聯(lián)合檢測糖尿病更可靠, 可在臨床上爭取時間為醫(yī)護人員制定合理的方案, 臨床對患者血糖控制、治療效果以及對疾病的診斷中, 聯(lián)合檢測評價具有重要的意義, 可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具有較大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