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堅行
[摘 要] 農村學校中小學生數(shù)逐漸減少,小班化成為主流。作為初中語文教研員,應該嘗試設計出適合農村初中語文小班化的教學策略,改變教學混亂的現(xiàn)狀,提高教學效果。文章從加強情感交流、創(chuàng)設融洽氛圍,設計多元活動、品嘗創(chuàng)新樂趣,尊重個性情趣、引導各得其所,鼓勵合作交往、發(fā)揮群體效應等四個方面闡述了初中語文小班化教學的策略。
[關鍵詞] 農村初中;小班化;初中語文;教學策略
近年來,我國人口出生率降低,初中學生的人數(shù)也隨著降低,在農村,不少學生跟隨外出務工的家長來到了打工所在的城市就讀,這就造成農村學生的數(shù)量更加少,這為小班化教學奠定了基礎。同時,《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在語文教學中要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學生的個體發(fā)展和不同的學習需求,要做到這一點的話更需要及時展開小班化的教學。針對這個問題,筆者作為教研員,帶領教師研究并實踐小班化教學,并針對小班化制定相關的教學策略,以期改變農村初中小班化教學混亂的現(xiàn)狀,提高教學效率。
一、創(chuàng)設融洽氛圍加強師生情感交流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課堂上一切困惑和失敗的根子就是大多數(shù)教師都忘記了上課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勞動,是師生相互決定的。在小班教學中,首先要注意的就是構筑融洽的情感交流氛圍。不少農村學生由于家長長期不在身邊,所以性格比較內向。在小班的教學中,教師可以更好地關注班級中的每一個學生,給予他們必要的關懷,久而久之,這些學生就會積極溝通交流,提高學習效率。
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第五課《秋天的懷念》是一篇充滿了情感的文章,但是由于不少農村學生的家長都不在身邊,所以學生很可能對家長缺少情感,也很難理解文章中母親對孩子的無私奉獻。筆者在指導教師教授這類文章時,建議通過先構筑情感交流的方式,讓學生進入情境中。教師可以給學生介紹一下自己的家庭,說說自己第一次離家出走的時候有什么感受,說說父母如何照顧自己等。這樣就能喚醒學生的情感。此后則可以組織學生進行互動討論,雖然不少農民工家長長期不在家,但是逢年過節(jié)也總有回家的一天,可以讓學生回憶一下當時的感受是什么。這樣就能慢慢地勾起學生和家長之間的情感。最后可以讓學生思考一下“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這句話體現(xiàn)了怎樣的哲理,并思考可以準備怎樣的禮物,當下次見到父母的時候,可以送給父母,表示自己對父母的情感。這樣的課堂氛圍融洽,能促使學生更好地體會文章中的情感。
作為教研員,筆者指導廣大教師嘗試建立學生檔案,在檔案中可以寫下每一個學生的特點、興趣愛好等,這樣在上課的過程中就能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這樣學生和教師之間的接觸就會變多,同時雙方的情感交流也會更為直接。學生沒有了緊張感,就會更積極地投入到學習中,教學效果自然會得到提高。
二、在小班化教學中注意設計多元活動
在小班化教學中注意設計多元活動,鼓勵學生參與到創(chuàng)新實踐活動中去。不少教師反映部分農村學生比較“野”,在課堂上總也停不下來,不認真聽課。我覺得這其實也可以轉化為有利的因素。可以組織這些學生參與到各種活動中,這樣一方面能滿足學生好動的性格特點,另一方面也能讓學生在多元活動中感受到參與樂趣,提高學習興趣。
七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第二十一課《皇帝的新裝》是一則耐人尋味的童話故事,而不少學生也都對童話故事很感興趣。在教學中就可以利用學生的這個特點,組織學生參與到童話劇的表演中。學生可以先展開拓展閱讀,尋找自己最喜歡的一則童話故事,然后和同樣喜歡該童話故事的同伴在一起展開排練,最后在課堂上表演出來。教師在指導學生編演課本劇的過程中要參與其中,不能置身事外,要嘗試引導學生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展現(xiàn)童話中的人物形象,如何設計臺詞才能展現(xiàn)人物的性格特點。如何合理設計劇情,體現(xiàn)出起承轉合。這樣的活動不僅能讓學生感受到參與的樂趣,而且還能讓學生在表演的過程中積極加入自己的創(chuàng)想,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如有的學生在表演《皇帝的新裝》時別出心裁地加入了旁白的角色,并由其說出皇帝、大臣等人的心里話。心里話和口頭表達的話語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既增加了童話劇的幽默性,又體現(xiàn)出學生對人物心理的分析和認知。
作為語文學科教研員,筆者帶領廣大教師設計了各種適合小班的活動形式,如可以采用三分鐘演講提升學生說的能力,采用成語猜謎活動提高學生對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采用課本劇表演的形式讓學生感悟作品情節(jié)、人物和主旨。這些方法都適合小班化教學,能讓學生快樂地參與到活動中。
三、鼓勵學生參與各種興趣活動
學者朱永新認為教育的真諦就是幫助每一個人成為自己,幫助其實現(xiàn)屬于自己的人生價值,將個人的獨特性發(fā)揮到極致。農村初中學生由于生活條件有限,所以往往感到很自卑。針對這個問題,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參與到各種興趣活動中,在活動中展現(xiàn)自己的特長。這樣不僅能讓學生的性格變得更開朗,也能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收錄的都是描寫風景名勝的文章,如第十一課《中國石拱橋》、第十三課《蘇州園林》等都是如此。在教學中,可以利用農村地理資源豐富的特點,組織學生參與到和郊游有關的興趣活動中。教師首先可以引導學生了解如何才能寫好風景類的作品,然后再組織學生展開遠足活動。在活動中,學生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下自己認為最美的風景,如可以攝像、拍照、繪畫、詩歌創(chuàng)作、散文創(chuàng)作等。在回到學校后,可以組織學生召開沙龍交流活動,每一個學生展示自己最喜歡的作品,如果是圖片影像類作品,則可以嘗試說說自己的創(chuàng)作設想。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既體會到了個性化樂趣,又能讓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得到全面提升。同時,學生也能感受到農村的自然風光,性格也會隨著活動的不斷深入而變得更加開朗。
在設計綜合實踐活動的過程中,也可以圍繞農村的特點設計一些能讓農村學生展現(xiàn)才能的活動,如可以讓學生參與到農忙的活動中,并嘗試將自己的參與經(jīng)過寫下來。
四、鼓勵學生參與合作交往
不少農村學生交流能力不夠強,這可能和隔代教育有關。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參與到合作交往中,能激發(fā)群體效應,能促使學生多和他人交往,這樣對學生的全面提升有一定的幫助。學生可以參與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和人境互動中,在團隊合作中獲得更多的進步。
八年級語文上冊第五單元第二十一課《桃花源記》是一篇寓意深刻、耐人尋味的文言文作品,如果學生沒有扎實的文言文功底,對陶淵明的生活時代不夠了解的話,就很難真正讀懂這篇文章。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可以組織學生展開互動討論活動,在群體的幫助下更好地提高文言文水平。首先可以展開“文言詞匯和語法競賽活動”,學生可以相互出題,看看對方是否在預習中掌握了這篇課文中的文言文詞匯。其次,學生可以參與到交流討論中,說說自己收集了哪些輔助閱讀的素材。最后可以就作者為何寫這篇文章、桃花源是否是現(xiàn)實生活中存在的地方、作者寫這篇文章有什么特殊的意義等問題進行討論。在合作互動討論中,學生能更好地解決問題,真正讀懂這篇文章。
不少農村教師沒有注意人境互動,其實如果能在教學中利用多媒體等設備構筑一個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對于學生來說也會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要充分重視教學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和優(yōu)化,促使學生更積極地投入到合作互動中。
小班教學指的是在學生人數(shù)較少的班級中展開教學的組織形式,如果在小班教學中依然延續(xù)以往大班教學的教學策略,那么其實并沒有實質性的意義。教師要豐富教學資源的配置,活躍小班化的教學形式,改善教學方法,設計出一系列適合農村學生的小班化教學策略,這樣就能解決小班化教學缺少相關教學策略的問題,起到優(yōu)化教學效果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吳躍華.對農村初中“小班化”語文教學課后作業(yè)設計的探索[J].現(xiàn)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3,(02):56-57.
[2]韓樹生.農村初中語文小班化教學探究[J].甘肅教育,2016,(09):94.
[3]滕忠高.農村小班化情境下初中語文互動式課堂教學新探[J].福建基礎教育研究,2018,(04):39-40.
責任編輯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