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紅光
[摘 要] 當前,“互聯網+”的概念已經進入國民生活的各個方面,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學習方式、工作方式和思維方式,也為教育事業(yè)的信息化發(fā)展帶來了機遇。教育部制定《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這是推進“互聯網+教育”的具體實施計劃,指出:“智能環(huán)境不僅改變了教與學的方式,而且已經開始深入影響到教育的理念、文化和生態(tài)?!薄盎ヂ摼W+”背景下的小學英語課堂存在課程資源單一、教學方式傳統和課堂主體關系疏離等教學生態(tài)失衡現象,需要實施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建構和諧課堂生態(tài)主體關系和引入人工智能,從而建構和諧的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生態(tài),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果,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 互聯網+;英語課堂;教學生態(tài)
教育部制定《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這是推進“互聯網+教育”的具體實施計劃,指出:“智能環(huán)境不僅改變了教與學的方式,而且已經開始深入影響到教育的理念、文化和生態(tài)?!盵1]教育生態(tài)學借助生態(tài)學的方法和原理來研究教育教學的規(guī)律和本質,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學科,課堂教學生態(tài)是其研究的微觀層面。從“互聯網+”大背景出發(fā),從生態(tài)哲學的視角來解讀研究信息技術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發(fā)揮的作用,以促進課堂教學生態(tài)內各個生態(tài)因子和諧互生、協調發(fā)展,提高小學英語課堂的育人成效,促進教與學的良性循環(huán)與可持續(xù)發(fā)展。
一、“互聯網+”小學英語教學的內涵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對傳統的英語教學提出了巨大的挑戰(zhàn),給學生的學習方式和教師的教學方式帶來了巨大的變革。傳統的英語課堂,教師占據主導地位,教師遵循知識點講解、學生練習、教師批改糾錯講解、學生改正錯誤的教學流程,“一言堂” “齊步走”是常態(tài),難以滿足學生個體的差異化學習需求,“互聯網+”為開展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改革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
“互聯網+”有六大主要特征:跨界融合、創(chuàng)新驅動、重塑結構、尊重人性、開放生態(tài)、連接一切。[2]將“互聯網+”概念融入小學英語課堂,勢必會引發(fā)教師的教學理念、課程的教學設計、教學內容、學生的學習方式、課堂的師生關系、師生的信息素養(yǎng)等方面的變革,形成嶄新高效的課堂教學新生態(tài)。教育生態(tài)學強調教育過程中“人與人,人與環(huán)境”的關系。課堂是外語教學生態(tài)系統的微觀層面,其生態(tài)化的良性程度,直接影響英語課堂的教學效果?,F在的小學生是互聯網時代的原住民,從小接觸平板電腦、移動終端、大數據,對信息技術并不陌生,而且接受能力強,學習速度快。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生態(tài)應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一)教學理念的生態(tài)
在課堂中,教師應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當前,我國的基礎英語教育已經進入了“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新時代,課程教學目標需要涵蓋學生的語言能力、學習能力、思維品質和文化品質的養(yǎng)成教育,充分尊重學生呈現出的差異性、多樣性和獨特性。在教學設計時,開展學情分析,借助信息化手段,收集學生信息,全面掌握學生特點。同時,借助電腦和手機App,了解學生學習中的困惑,跟蹤學生的學習過程,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動態(tài)學習服務。
(二)教學資源的生態(tài)
當前,開放的網絡,海量的資源,讓學生對知識的獲取變得唾手可得?;诨ヂ摼W的學習資源不再是傳統課堂中以紙質為主的平面材料,而是集視頻、音頻、動畫、圖片等于一體的富媒體立體化教學材料。學校、教師、家長、學生多元共生,教育家校共建,資源平等共享,網絡交流實時有效,這樣的教學生態(tài),才會使學生獲得美好的學習發(fā)展體驗。
(三)教與學方法的生態(tài)
在傳統英語課堂中,教師把語法和詞匯作為授課重點,方法上以講授、灌輸、重復為主,學生學習則以記憶、背誦為主,這種知識本位的教與學,培養(yǎng)出的學生缺乏實際運用能力。探索是人類認識世界的重要手段之一,那么探索也應當是語言習得、發(fā)展語言能力的主要手段。[3]在互聯網時代,探究性學習在英語教學中顯得更為重要和迫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在英語學習中,自主地參與到學習中,對課堂內外出現的學習機會做出積極的反應,學會分析母語和英語之間的異同,提高自主學習能力。
(四)師生關系的生態(tài)
在英語課堂中,教師和學生是課堂生態(tài)系統中的主體,雙方都以對方的存在為基礎和前提。信息化課堂與傳統課堂相比,師生的角色產生了變化,教師從知識的傳授者轉變?yōu)檎n堂的組織者和學習的指導者;學生則通過參與相關活動完成知識的內化,是課堂的主角,是積極主動的學習者。在語言學習中,學生通過活動參與、問題探究,尋找語言規(guī)律,掌握語用功能。學生就像一名演員,而老師就是導演和編劇,帶領學生探索英語的奧秘,營造開放和諧的成長空間。
二、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生態(tài)的失衡點
課堂教學生態(tài)各組成因子相輔相成,共同助力營造生態(tài)化英語課堂。然而,在小學英語課堂中還存在很多不和諧的因素,影響課堂中各個生態(tài)因子之間的共生共存,極大阻礙了教學效果的提升。
(一)教學方式傳統
“互聯網+”教育要求教師改變“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教學場所不再局限于教室,往往要打破時空的限制,教學從教室延伸到家庭,從課內延伸到課外,“處處皆課堂,時時可學習”。但是,許多教師尚未跳出傳統教學的桎梏,捧著教材、守著教室、抓著課堂,遵循“課本+講授+作業(yè)”的教學流程。因此,教師個人需要不斷學習,獲取新信息,掌握信息技術,并應用信息技術解決教學問題,開展教學改革。
(二)課程資源單一
當前,小學英語教學資源缺乏梯度性,資源陳舊,平面化,微課、教學視頻、網絡資源等還需進一步開發(fā),為學生開展課前課后自主學習提供海量立體化資源。因此,迫切需要小學英語教師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為學生開發(fā)和建設各種基于計算機和網絡的學習資源,為班級內英語水平不同、學習方式各異的學生提供難易程度不同、形式不一的學習內容,真正做到“個性化教學”和“個性化學習”。
(三)課堂主體關系疏離
課堂生態(tài)主體關系是指師生關系及生生關系,師生是課堂生態(tài)中兩個極其重要的因子。主體關系疏離,主要原因為師生比例的失衡。教師無法兼顧每位學生的實際情況,無法做到“尊重學生人格、經常與學生溝通、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4]滿足學生個性化發(fā)展的需求。除此之外,學生與學生之間存在著競爭,小學生的心智處在迅速發(fā)展期,可塑性也很強,如果這種競爭能得到正確的引導,可以讓學生之間形成良性競爭,營造積極向上、你追我趕的競爭態(tài)勢和良好的學習氛圍。反之,就會形成非理性的競爭,破壞課堂生態(tài)的平衡。
三、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生態(tài)的優(yōu)化措施
(一)改革教學方式,實施翻轉課堂
翻轉課堂的基本架構為學習知識在課前、內化知識在課堂,課堂采取非常規(guī)的知識打開方式,教學流程為“呈現核心知識—引發(fā)認識問題—課堂集中研討”。在翻轉課堂中,教師重點考慮的是如何創(chuàng)設語言環(huán)境,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精心設計教學活動。通過課堂小組合作,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語言能力、學習能力、思維品質和文化品格得到有效的提升。以人教社英語四年級上冊第五單元“Dinners ready”為例,翻轉課堂的實施過程如下:
第一,編寫“導學案”(表1),明確課堂教學目標,理清重點和難點,了解教學過程,分發(fā)給學生;
第二,教師提供教學視頻“如何在餐館點單how to order in a restaurant”(西餐館或中餐館),提供相關詞匯和句型;
第三,學生在課前觀看學習視頻,并完成配套練習,反饋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第四,課堂中組織角色扮演:一位扮演就餐的顧客,一位扮演餐館工作人員,通過小組口語操練,檢測學生語言應用能力,教師記錄學生的課堂表現,并依次點評,提供反饋。
翻轉課堂的教學模式實現了四個轉變和四個注重,從“關注知識的傳授”向“關注學生的發(fā)展”轉變,從怎樣“教教材”向怎樣“用教材”轉變,從注重“教”向注重“學”轉變,從“傳統教學”向“新理念教學”轉變。注重了學習過程,注重了學生活躍的思維方式培養(yǎng),注重了學生自主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注重了學生合作精神的培養(yǎng)。這一模式徹底改變了以往教學中“齊步走”的弊端,讓學生掌握自己的學習步調,在課前反復觀看教學視頻,掌握知識點;課堂中通過小組合作完成角色扮演任務,從對話文稿編寫,角色分配,到模擬表演,充分培養(yǎng)了學生合作共贏的精神,這與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目標是完全吻合的。
(二)改善師生關系,建構和諧課堂
和諧的師生關系和生生關系對構建課堂生態(tài)系統的平衡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了解學生,建構信任關系
班級內的學生來自不同家庭背景、文化背景,語言能力千差萬別,這就需要教師對學生的背景信息給予更大的關注,才能有效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從孔子因材施教,到現在倡導的“以學生為中心”,都強調教師需要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靈活采用教學方法,只是在實際教學中,容易被忽視。課前,老師可以要求學生填寫信息卡片(表2),包括學生姓名、年齡、出生地、學習方式等信息,囊括學生的語言能力、認知能力、先驗知識和社會文化信息四個維度的信息(圖1),對學生的了解非常全面。授課過程中,教師充分考慮學生的個人因素,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靈活調整教學策略,取舍教學內容。
2.開展合作,建構協作關系
學生是課堂生態(tài)系統中一個重要的生態(tài)因子。學生不應是孤立的個體,而應該是為了共同的目標,開展小組活動,在活動中學會使用英語,提高語言運用能力。這里的關鍵便是教師的活動設計。教師可以通過整合英語學習和科學學習,讓學科內容國際化,英語內容學科化,不僅會使學生感覺語言學習的有趣,而且加強了學生用英語進行合作交流的能力。基于CLIL(Content and Language Integrated Learning)學科和英語整合學習的教學實踐,為生生之間開展小組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手腦口眼并用,個人思考和小組合作學習有機結合,以學科為載體的英語課程,讓小組活動充滿挑戰(zhàn)性、有趣性,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地激發(fā)出來,生生關系融洽,在激辯中成長,有助于建構良好的課堂生態(tài)系統。[6]
(三)豐富課程資源,引入人工智能
教師與學生應充分認識到人工智能帶來的積極作用,而不可視之為洪水猛獸。對學生而言,智能筆記本、批改及錯題功能、拍題工具、個性化閱讀推薦等,能幫助學生開展高效的自主學習,提高學習能力。對教師而言,借助英語智能語音測評系統、智能批改習題,幫助教師從繁重的作業(yè)批改任務中解放出來,同時通過大數據分析,能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行為、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從而更好地設計教學活動,了解學生,開展因材施教,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菜單,改善課堂教學生態(tài)平衡。
“互聯網+”教育背景下謀求小學英語教學生態(tài)平衡是未來英語課堂教育的必然趨勢。以教育生態(tài)學的原理優(yōu)化小學英語教學,有助于提升英語課堂教學效果,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印發(fā)《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通知[EB/OL].(2018-05-08)[2019-04-19]. http://www.ict.edu.cn/p/liaoning/tzgg/n2018050811145.html.
[2]高朝邦, 唐毅謙, 李小玲. 互聯網+中小學教育[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
[3] 李山.英語語言教學改革與創(chuàng)新 互聯網+教育探討[M]. 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6.
[4]周紅莉. 高中英語生態(tài)課堂研究[D].上海: 華中師范大學,2012.
[5] Socorro Herrera. Biography Driven Culturally Responsive Teaching [M].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2010.
[6]英語.學科整合,核心素養(yǎng)時代的跨學科教育[EB/OL].(2018-12-28)[2019-04-19]. https://mp.weixin.qq.com/s/ZLatwzrnHUfGfkJwLLYSrA.
責任編輯 滿令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