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蓓
摘要: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在發(fā)展中長期形成的、被傳承下來的產物,近幾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場合多次提到文化自信,作為培養(yǎng)未來幼兒園教師的學校,提高學生的文化自信則顯得尤為重要,在如今全國高校掀起課程思政高潮的同時,幼師的音樂教學如何能夠在課程中滲透對學生愛國主義熏陶和文化自信的影響,是本文所要探討的內容。
關鍵詞:音樂教育 ? 文化自信 ? 促進
中圖分類號:J60-05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17-0117-02
文化是一個國家、民族在發(fā)展中長期形成的、被傳承下來的歷史、地理、傳統(tǒng)習俗等產物。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文化自信,自信是邁向成功的基石。如今的孩子生活在信息化高度發(fā)達的時期,在開放與多元的環(huán)境下,容易使他們迷戀物質生活、缺乏進取心、耽于享樂……而一些年輕人由于受外來文化的影響,會產生數(shù)典忘祖、崇洋媚外的思想,他們甚至羨慕國外的一切,長此以往,將對中國未來的發(fā)展產生重要的影響。而且當今一些西方國家借由自己雄厚的物質與經濟基礎,企圖在文化沖突中占據(jù)強勢地位,所以堅守本民族的文化、強調文化自信在這個時期則顯得尤為重要。
一、中國文化與音樂文明
中國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而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則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創(chuàng)造力和強大的凝聚力,影響著中華兒女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音樂作為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在歷史的傳承發(fā)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是國家時代的縮影,歷史中的精髓,不管是上古時期還是現(xiàn)代,都已深入到了社會的各個角落,是歷史發(fā)展、人們不同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
從河南舞陽賈湖出土的骨笛、到戰(zhàn)國時期的曾侯乙編鐘、細腰長袖的漢舞、包容兼蓄的唐代歌舞、再到國粹京劇國學昆曲等,中華音樂文明有如明珠一般,璀璨奪目。
二、中國音樂教育的發(fā)展
“教育是人類社會特有的一種現(xiàn)象,人類社會歷史發(fā)展的一切階段都伴隨著教育活動。在我國古代教育活動中,音樂教育是古代教育的中心?!雹僖魳方逃龔脑忌鐣鸵呀洰a生,只是當時的教育與生活息息相關,且?guī)в袧夂竦淖诮躺?,并沒有形成特定的模式。到了周代,周公制禮作樂,把音樂的作用上升到了一個重要的地位,且建立了中國第一個音樂機構——大司樂。大司樂的職能有音樂行政、音樂教育和音樂表演三個方面,機構的重要職責是以禮樂為本,并且按照樂德、樂語、樂舞三種施教內容,系統(tǒng)化、程序化的對世子、國子和學士進行音樂教育。到了春秋戰(zhàn)國時期,以孔子為首的儒家學派則繼續(xù)提升樂的功能,把音樂與政治、倫理、道德、氏族宗法制度的禮儀緊密地結合起來, 使藝術服從于政治。音樂在這時已是修身立世的根本,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安上治民,莫善于禮;移風易俗,莫善于樂”。漢代,建立了樂府,其主要任務是教學、演出、創(chuàng)作和搜集民歌等。到了唐代,音樂教育機構逐漸增多,有太樂署、教坊、梨園等,這些機構主要以選拔和培養(yǎng)人才為主。
19世紀中期以后,由于列強的入侵,伴隨著五四運動興起的“反對一切、打倒一切傳統(tǒng)文化”的思想,學習西方的先進科技成為了主流趨勢。在音樂上,大量的音樂作曲家、教育家去美、德、日等地方留學,帶回了國外的音樂理論體系和教育思想,學校里開始開設“學堂樂歌”,學堂樂歌不僅在音樂上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還起到了申民氣、振精神的作用,加快了中國與西方等國家的音樂交流,當然中國傳統(tǒng)音樂也在這種環(huán)境中失去了主導地位,逐漸被人冷落。
三、幼師音樂教學促進學生文化自信的切入點
如今,音樂教育已成為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育目的是在學習音樂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感受能力、理解能力、鑒賞能力,陶冶他們高尚的藝術情操,培養(yǎng)良好的性格品質,使身心得到全面發(fā)展。在培養(yǎng)未來幼兒教師的學校,音樂課程的設置則更加全面,其教育的目的是不僅要通過音樂達到育人的效果,還要讓學生掌握不同的技能,如鋼琴、聲樂、舞蹈、音樂理論等,以適應工作崗位的需要。當然,面對青春期的青少年,學校的音樂課程還要擔負起提高學生文化自信的作用,以促使學生對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產生興趣。
(一)在學習中感受中國文化的中和之美
“和”作為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化意識,早在三千年前就已經出現(xiàn),而儒家和道家也對“和”有著深刻的認識和闡述。儒家認為:“和”既是宇宙萬事萬物運動過程中的事物諸方面處于統(tǒng)一、均衡、協(xié)調、有序的相對穩(wěn)定狀態(tài),也是矛盾雙方的對立統(tǒng)一,所以提出“禮樂之和”的思想。道家則認為“道法自然”,世界萬物都要與天和,不要違背自然規(guī)律,方能長生、方能永久。當然,這種“和”的思想也體現(xiàn)在中國的傳統(tǒng)音樂中。中國的五聲調式就是一種“和”的最好體現(xiàn)。無論是在聲樂教學中,還是鋼琴、舞蹈、音樂理論教學中,都可以讓學生感受到五聲調式那獨特的調式特點。首先音和音之間是一種和諧的關系,音樂往往所追求的是與天地同和,清、靜、淡、遠的意境;其次不同的調式所帶來的效果也是不一樣的,宮調音樂寬厚結實、徵調音樂歡快活潑、角調音樂清澈爽朗、商調音樂鏗鏘嘹亮、羽調音樂柔和清純。當然,“中和”還體現(xiàn)在音樂的方方面面,中國的樂曲的旋律很多都是波浪、微小的起伏,所追求的正是適度、中庸、無過而無不及的效果。在教學中,如果能夠把握和運用恰當?shù)囊魳罚茏寣W生感受到中國傳統(tǒng)音樂中的中正、平和之美,提高他們喜愛我國音樂的興趣。
(二)在學習中感受中國音樂的多姿多彩
我國有五十六個民族,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歷史,也造就了不同的音樂舞蹈發(fā)展,五十六個民族絢麗多姿、各有特色,五十六種音樂璀璨奪目、風格迥異。蒙古族音樂節(jié)奏自由、高亢悠揚;藏族音樂優(yōu)美遼闊、婉轉動聽;傣族音樂柔美細膩、靈動舒緩;維吾爾族音樂情緒飽滿、熱情奔放……當然還有廣東音樂、青海花兒、東北二人轉、侗族大歌等,這些均可在學校的鋼琴教學、聲樂教學、舞蹈教學和中國音樂史等教學中有所體現(xiàn)。正如美國音樂教育家雷默所言:“民族音樂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靈魂”,是“使一個民族能最深層地感受自己”的重要方面,“通過一個民族的音樂,我們可以感受一個民族的文化進而加以了解;反之,透過一個民族的文化,我們才可能真正地體驗一個民族的音樂并從整體上來認識它?!雹?/p>
(三)在中西方音樂比較中重塑文化自信
中國音樂與西方音樂由于文化的差異,其音樂上的差異也非常大,如中國是五聲調式,追求和諧、中正,西方多是七聲調式,以達到樂曲的豐滿效果;中國的樂曲旋律多是級進關系,強調中庸、注重神韻,西方則更多的是跳進的旋律,使音樂更富戲劇性和沖突性;中國音樂單聲部線條較多,以達到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效果,西方音樂注重多聲部思維,強調和聲體系;中國的音樂與自然結合,講究天地同和,西方音樂則更多的是對人性的反思……在音樂課的教學中,既可以讓學生感受中國音樂的深邃意境又可以體會西方音樂的嚴肅與壯美,在中西方音樂的對比中,逐漸建立對本國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從而提升他們的文化自信。
前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曾說過:“民族音樂教育是民族音樂保持持續(xù)發(fā)展的一個必不可少的基礎。不僅要加強民族音樂教育,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廣大青少年一代的民族音樂素養(yǎng),這對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是不可缺少的”。幼師的音樂教學由于課程多、種類比較全,所以可以利用不同課程的特點進行中國文化傳統(tǒng)內容的滲透,以達到能夠提高和促進學生文化自信的目的,為早日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的“中國夢”而努力。
注釋:
①徐復觀:《中國藝術精神》,遼寧:春風文藝出版社,1987年。
②林軍.《二十一世紀音樂教育面臨的挑戰(zhàn)——[美]本耐特·雷默在1998年沈陽國民音樂教育研討會上的講話》,《中國音樂》,1998年,第04期。
參考文獻:
[1]鄭旦.從歷史文化視角看中國“世界音樂觀”的演變[J].當代音樂,2016,(14).
[2]汪聞遠.從音樂發(fā)展角度談中國的“文化自信”[J].當代音樂,2018,(10).
[3]趙少英.以民族音樂藝術助推大學生文化自信[J].高教學刊,2018,(13).
[4]谷麗萍.論“文化自信”的教育契機[J].中國音樂,2017,(03).
[5]黃寶蓮,林振東.文化自信培養(yǎng)路徑:基于社會思潮流變下的思考[J].閩西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