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斌
腦卒中為臨床常見的腦血管疾病,卒中后肌痙攣是其常見并發(fā)癥,臨床常表現(xiàn)為排尿困難、褥瘡、運動功能障礙及疼痛等,給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造成嚴重影響。運動康復物理治療周期長且缺乏特異性,常作為輔助治療[1]。目前,臨床常給予西藥治療,如乙醇、苯酚等,雖具有一定療效,但單一用藥存在諸多不良反應。中醫(yī)認為中風后氣血虧虛、正氣損傷為痙攣癱瘓的主要病機,因此應以滋養(yǎng)肝腎、溫經(jīng)散寒為治療原則。鑒于此,本研究進一步探討新加芍草湯輔助治療腦卒中后肌痙攣的效果?,F(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17年6月—2019年1月收治的80例腦卒中后肌痙攣患者,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2組,各40例。觀察組男25例,女15例;年齡40~79歲,平均(62.47±2.30)歲;病程35~90 d,平均(41.28±5.60)d;其中腦出血12例,腦梗死28例。對照組男26例,女14例;年齡42~78歲,平均(61.58±2.41)歲;病程35~87 d,平均(42.47±5.72)d;腦出血13例,腦梗死27例。2組一般資料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1)納入標準:西醫(yī)診斷標準:均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4》[2]相關診斷標準且出現(xiàn)全身強直性抽風或局限性抽風。中醫(yī)診斷標準:均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中氣虛血瘀證診斷標準;主癥:神識昏蒙、偏癱、偏身感覺異常、不語;次癥:眩暈、頭痛、目偏不順、飲水發(fā)嗆、共濟失調(diào);舌苔白膩,舌質(zhì)暗淡,脈沉細。具備2個主癥及2個次癥即可確診。2)排除標準:①存在意識不清及智力障礙患者;②患有嚴重心腦血管、肝、腎及造血系統(tǒng)疾病者;③既往有引起運動功能障礙或肌張力障礙疾病。
1.3 治療方法2組患者均給予康復訓練、冷熱療等物理治療。對照組給予巴氯芬(云南銘鼎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10423)治療,10 mg/次,3次/d。觀察組在巴氯芬基礎上聯(lián)合新加芍草湯治療,藥方成分:白芍、炙黃芪、桑枝各30 g,川芎、當歸、雞血藤各15 g,甘草、木瓜、地龍、山萸肉、伸筋草、枸杞子各10 g。若氣虛者可加黃芪、黨參;陰虛者加玉竹、玄參、麥冬;血虛者加當歸、熟地黃;上肢痙攣者加桑枝、桂枝、羌活;氣滯血瘀者加赤藥、三七;下肢痙攣者加獨活、牛膝,水煎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溫服,2組均持續(xù)治療1個月。
1.4 觀察指標1)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4]中療效標準,比較2組治療效果,顯效:生活可自理,肌張力及肢體功能完全恢復正常且痙攣基本消失;有效:生活基本自理,肌張力下降2級以上,肢體功能明顯改善且痙攣減輕;無效:生活不能自理,肌張力及肢體功能無變化??傆行?顯效率+有效率。2)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法(Modified Ashworth scale,MAS)[5]比較2組肌張力,將MAS分為0~5級,分別為0、1、2、3、4、5分,分值越低表明患者肌張力恢復越好。采用運動功能評分表(Fugl-Meyer,F(xiàn)MA)[6]比較2組運動功能,該量表共計50項,每項1~3分,0分:該動作無法完成;1分:部分完成;2分:充分完成;3分:完全完成;分值越高表明運動功能越正常。(3)干預1個月后,采用改良Barthel指數(shù)評定量表 (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7]指數(shù)評分表比較2組生活能力,包括大、小便、進食、轉(zhuǎn)移、穿著、上下樓梯、洗浴等10項,總分共計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越高。
2.1 治療效果對照組顯效、有效及無效患者分別為15例、17例、8例,總有效率80.00%(32/40);觀察組顯效、有效及無效分別為21例、18例、1例,總有效率為97.50%(39/40);組間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4.507,P=0.013)。
2.2 運動功能觀察組治療前FMA、MAS評分與對照組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FMA評分較對照組高,MAS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MAS評分,F(xiàn)MA評分比較(例,
2.3 生活能力干預1個月后,觀察組Barthel評分均較對照組高,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Barthel評分比較 (例,
現(xiàn)代醫(yī)學認為,痙攣屬于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本質(zhì)是上運動神經(jīng)元綜合征的表現(xiàn),以肌張力增高為表現(xiàn)的運動障礙疾病,而腦卒中會導致上運動神經(jīng)元損傷,導致運動功能出現(xiàn)異常,引發(fā)痙攣。中醫(yī)對卒中后痙攣亦多有解釋,主要病機為經(jīng)脈痙攣,其與腦卒中的病機演變有關,卒中主要因正氣虧虛,伴七情過極,外邪侵襲,勞倦內(nèi)傷等導致血瘀等,對癥應以滋養(yǎng)經(jīng)脈、溫經(jīng)散寒、熄風止痙為治療原則。
巴氯芬為臨床常用的解痙藥,可對谷氨酸、冬氨酸等產(chǎn)生抑制作用,從而抑制多突觸反射及單突觸反射在脊髓傳遞,有效緩解骨骼肌痙攣,達解痙作用。新加芍草湯由白芍、炙黃芪、桑枝、川芎、當歸、雞血藤、甘草、木瓜、地龍、山萸肉、伸筋草及枸杞子組成,其中白芍、甘草為君藥,具有解痙止痛、柔肝緩急之效,伸筋草、桑枝、木瓜、雞血藤共為臣藥,具有通經(jīng)活絡及益氣活血之效;枸杞子、山萸肉共為佐藥,具有滋補肝腎養(yǎng)陰之效,諸藥共奏益氣活血通絡、滋陰柔肝緩急之效[8]。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肌張力、肢體運動功能、生活能力及療效均優(yōu)于對照組,表明腦卒中后肌痙攣給予巴氯芬聯(lián)合新加芍草湯治療,可有效提高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及生活能力,且療效顯著。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顯示,新加芍草湯中甘草可有效鎮(zhèn)痛,抑制末梢神經(jīng),解除痙攣;白芍可抑制疼痛中樞,降低抑制性氨基酸水平,增強單胺類神經(jīng)遞質(zhì),發(fā)揮抗痙攣作用。
綜上所述,腦卒中后肌痙攣給予巴氯芬聯(lián)合新加芍草湯治療效果顯著,有效提高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及生活能力,改善肌張力,促進患者病情轉(zhuǎn)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