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長
摘要:以古漢語各時期代表文獻為對象,詳細考察單獨作謂語的“出來”和連動式的“出來”能進入的句法格式及使用頻率的變化等形式方面的特征。
關鍵詞:出來;謂語;連動式;句法格式;頻率
復合趨向動詞“出來”的用法可歸納為兩類:一類是作謂語,另一類是作趨向補語。作謂語的“出來”的含義是指“人或物本身從內到外沿著說話人的方向或說話人心理設定的方向運動”,包括[+位移]、[+立足點]、[+方向]、[+動作行為]等多項語義特征。作謂語的“出來”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單獨用作謂語,另一種是與其他動詞一起用作謂語。本文以歷時語料庫為基礎,詳細考察“出來”作謂語的歷時演變過程。
一、“出來”單獨作謂語
(一)與單獨作謂語的“出來”匹配的句法格式
在六朝史書《三國志》中,我們檢索到“出來”單獨作謂語的較早的用例。唐五代開始,與單獨作謂語的“出來”相匹配的句法格式主要是以下三種:
1.S+出來
(1)釋甲休息,而布又宣言相驚,云“城中賊出來”。(《三國志》)
(2)今時於中還有懷疑者摩?快出來?。ā蹲嫣眉罚?/p>
(3)王家阿嫂,何不出來?(《太平廣記》)
2.介詞+0+出來
(4)尋光來處,從寺西當巖底出來,每夜照室及寺院。(《入唐求法》)
(5)簡遂持棒。見真妹從廁上出來,遂擊之。(《太平廣記》)
3.出來+O
(6)個個出來三十二相。(《敦煌變文集》)
(7)他若出來外面與人打關節(jié),也得。(《朱予語類》)
與單獨作謂語的“出來”同時出現的主語通常是可以自己移動的人或動物。賓語通常是一個處所名詞或名詞性短語?!俺鰜怼苯洺S玫氖潜玖x,也就是說,單獨作謂語的出來一般表達的是“人或物本身朝著說話人的方向或說話人的心理所確定的方向自內向外移動”這一基本含義。但是,由于賓語和主語類型的變化,“出來”的含義被擴展到表達“出現、產生”等引申意義。由此可見,單獨作謂語的“出來”的含義,是與句中主語和賓語的類型密切相關的。
(二)單獨作謂語的“出來”使用頻率的變化
我們詳細考察了歷史各個時期中單獨作謂語的“出來”各格式的使用頻率,發(fā)現:“出來”單獨作謂語,以不帶賓語占絕大多數,《敦煌變文集》為85%,《祖堂集》、《景德》為100%,《朱子語類》為81.82%,《西游記》為98.44%,《紅樓夢》為88.43%。帶上了賓語的是極少量的情況。與此同時,“出來”單獨作謂語出現的比例隨之發(fā)生顯著的變化,“出來”單獨作謂語的比例在宋代《朱子語類》之前在50%以上,之后有大幅度的下滑,一般只有20%左右,這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出來”可以運用于連動式并進一步虛化為趨向補語的影響。
二、“出來”用于作謂語的連動式中
“出來”用于作謂語的連動式中,可以用在第一個動詞的位置上,也可以用在第二個動詞的位置上。接下來,我們將從連動式中兩個位置上的“出來”分別加以考察。
(一)“出來”位于連動式第一個動詞位置上
1.與連動式第一個動詞位置上的“出來”匹配的句法格式
與連動式第一個動詞位置上的“出來”匹配的句法格式,主要是以下兩種:
第一種是:出來+V
《敦煌變文集》中較早見到“出來+V”的用法,以后各個時期經常見到此類用例。例如:
(8)不得使我銀錢,若用我銀錢者,出來報官?!抖鼗妥兾募?/p>
(9)可少候,待某好出來相見。(《朱予語類》)
(10)狄員外出來見了,正在詫異,問道:“你那里這們件衣裳?古怪的緊!”(《醒世姻緣傳》)
與“出”相比,與“出來”同時出現的謂詞以雙音節(jié)謂詞占多數。尤其是發(fā)展到明、清時期,原來的單音節(jié)動詞也多會通過重疊而變成雙音節(jié)動詞,這既與漢語雙音節(jié)詞匯的發(fā)展趨勢有關,又跟“出來”本身是一個雙音節(jié)詞的事實有密切關聯。
第二種是:出來+V+O
《敦煌變文集》中較早見到“出來+V+O”的用法,以后各個時期經常見到此類用例。例如:
(11)新婦出來見王郎,都緣面貌多不強。(《敦煌變文集》)
(12)宋四公道:“作怪,未曾起更,老鼠便出來打鬧人。”(《話本>)
(13)杜少卿道:“婁老伯近來多病,請在內書房住。方才吃藥睡下,不能出來會老伯?!保ā度辶滞馐贰罚?/p>
一般來說,當“出來”位于連動式中的第一個動詞位置上時,它的意義通常就是本義。與“出來”搭配的動詞通常是雙音節(jié)或多音節(jié)動詞,或者將單音節(jié)動詞加以重疊,或者是在單音節(jié)動詞之后加上賓語,而很少出現單音節(jié)動詞與連動式中第一個動詞位置上的“出來”搭配的情況,這很可能是出于音韻和諧的要求。
2.連動式第一個動詞位置上的“出來”的使用頻率
“出來”位于連動式第一個動詞位置上的用法在歷史發(fā)展中出現的頻率并不完全相同,《朱子語類》之前出現頻率較高,之后大幅降低,《敦煌變文集》為20%,《祖堂集》為28.26%、《景德》為32.5%,《朱子語類》為6.89%,《西游記》為12.05%,《紅樓夢》為8.16%。產生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出來”在宋代以后經常出現在連動式第二個位置上,并且逐漸虛化成了補語。
(二)“出來”位于連動式第二個動詞位置上
1.與連動式第二個動詞位置上的“出來”相匹配的句法格式
與連動式第二個動詞位置上的“出來”相匹配的句法格式主要是以下兩種:
第一種是:V+O+出來
(14)行至大富長者家門前,有一黑狗出來,捉汝袈裟,銜著作人語,即是汝阿娘也。(《敦煌變文集》)
(15)陽曰:“你教伊出來,我要見伊?!保ā段鍩魰罚?/p>
(16)方飲次,三娘子送荼出來。季和日:“請主人嘗客一片燒餅?!保ā短綇V記》)
(17)哭罷,道:“你這那里來的禿驢?為何拐我女兒出來,殺死在此井中?”(《初刻拍案驚奇》)
(18)錫頭陀便下床,叫王媽出來,身邊摸出許多抄化來的銀子,遞與他道:“你拿去調養(yǎng)兒子?!保ā镀邉κ齻b》)
第二種是:V+出來
(19)蘇氏等了兩夜,不見轉來,正在憂悶,柴扉聲響,忙開門出來,遇著慶喜。(《七劍十三俠》)
(20)三人便起身道:“我們且告辭,再來商議罷。”和尚送出來。(《儒林外史》)
“出來”位于連動詞第二動詞位置上時,“出來”的意思主要是用的本義。它跟前面的動詞一起表示兩個連續(xù)發(fā)生的動作,“出來”仍然是句子中的主要動詞。
2.連動式第二個動詞位置上的“出來”的使用頻率
“出來”位于連動式第二個動詞位置上的用法在歷史發(fā)展中出現的頻率都相對較低,《敦煌變文集》為6.67%,《祖堂集》為19.57%、《景德》為5%,《朱子語類》為3.91%,《西游記》為2.93%,《紅樓夢》為6.12%。但其中的原因是不完全一樣的:在宋代《朱子語類》之前,“出來”位于連動式第二個動詞位置上的用法出現頻率較低主要是因為“出來”單獨作謂語的出現頻率和在連動式第一個動詞位置上的出現頻率較高,在《朱子語類》以后,“出來”位于連動式第二個動詞位置上的用法出現頻率較低主要是因為“出來”演變出了趨向補語的用法。
從作謂語的“出來”的演變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詞語用法的演變是一個持續(xù)、漸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詞語本身的語義、句法在緩慢變化,還會受到相關詞語用法的影響,詞語的系統(tǒng)性在詞語的演變過程中也是一個重要考量因素。
參考文獻:
[1]徐通鏘歷史語言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2]吳福祥主編.漢語語法化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3]王國栓.趨向問題研究[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