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軍
下課時,教室里擺開場子,吸引了一圈黑腦袋,攢著觀戰(zhàn),還跺腳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熱鬧。常要等老師進來,才知道已經上課……偏偏后面同學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長脖子,恨不能從我們肩膀上探過來。
(選自課文《竹節(jié)人》)
對比閱讀
只見羅丹一會兒上前,一會兒后退,嘴里嘰哩咕嚕的,好像跟誰在說悄悄話;忽然眼睛閃著異樣的光,似乎在跟誰激烈地爭吵。他把地板踩得吱吱響,手不停地揮動……一刻鐘過去了,半小時過去了,羅丹越干越有勁,情緒更加激動了。他像喝醉了酒一樣,整個世界對他來講好像已經消失了——大約過了一個小時,羅丹才停下來,對著塑像癡癡地微笑,然后輕輕地吁了口氣。
(選自《全神貫注》)
文段評析
在這個片段里,作者寫到“擺開場子”“吸引了一圈黑腦袋,攢著觀戰(zhàn),還跺腳拍手”“才知道已經上課”,當我們讀到“一圈、攢著、跺腳拍手、才……”這些詞語的時候,想象著這些畫面,是不是讓你覺得與你的生活有相似之處,你仿佛也經歷過?是否喚起了你對童年生活的回憶?作者在寫竹節(jié)人的同時,融入自己的思想感情,我們可以感受得到,小小的竹節(jié)人游戲給作者的童年生活帶來了無限的歡樂。
作者是如何描寫這段相似的經歷,融入自己的感情,表達出自己的看法呢?首先,他通過時間和人物進行明確:“下課時,教室里擺開場子,吸引了一圈黑腦袋,攢著觀看,還跺腳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熱鬧,常要等老師進來,才知道已經上課?!睍r間安排上,作者把“下課時”“上課了”“下課后”作為三個時間節(jié)點,表現(xiàn)出學生對于斗竹節(jié)人的沉迷,且此時沉迷的對象是孩子們。
當我們讀到文章的結尾處,下課后的老師“念念有詞”“全神貫注”地玩竹節(jié)人,此時沉迷的對象是老師,原來老師與“我們”有相似的特點呀。讀課文的時候我們情不自禁地會想到這個問題,作者為什么要寫老師與竹節(jié)人這一部分?它和主題的關系是什么?這一部分會不會影響老師的形象?是不是可以刪去?經過討論交流后就可以明確:這部分內容突出竹節(jié)人這個童年游戲的有趣,甚至受到了老師的青睞,抒發(fā)了我們內心的喜悅、滿足與自豪。這部分內容深化了主旨,使竹節(jié)人游戲和老師共同構成了“我”對童年的美好回憶。
文段評析
這個片段,作者緊緊抓住人物的動作、語言、神情以及其他一些細節(jié)進行描寫,把羅丹工作時達到忘我的境界,以至于忘記了客人就在身邊的工作態(tài)度描繪得非常傳神。在對人物的描寫中,作者善用比喻和聯(lián)想,如,“只見羅丹一會兒上前,一會兒后退,嘴里嘰哩咕嚕的,好像跟誰在說悄悄話;忽然眼睛閃著異樣的光,似乎在跟誰激烈地爭吵”,“他像喝醉了酒一樣,整個世界對他來講好像已經消失了”,寫出了羅丹修改作品時的情緒變化,對工作的癡迷,使其渾然忘記了周圍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