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沉浸式欣賞,學會結合情境表達觀影感受。
2.多角度思考,學會針對同一素材進行不同層次的思辨性解讀。
3.情境化寫作,通過模擬真實寫作情境,樹立寫作時的讀者意識、目的意識。
對同一素材進行多維度、思辨性解讀。
通過模擬真實寫作情境,樹立寫作時的讀者意識、目的意識。
1課時。
周子房教授將當下中小學寫作教學面臨的問題歸結為三個基本方面,即寫作情境的缺失、學習目標的失當和過程指導的缺位。本次情境化賞寫教學,筆者設想通過設計貼近學生生活的寫作任務,創(chuàng)設具有高度真實感的寫作情境,并輔以一定的學習支架,幫助學生樹立寫作時的讀者意識、目的意識,同時進行批判性思維訓練,提高學生思維品質(zhì)。為此,筆者選擇了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短片《包寶寶》這個寫作素材,以此作為情境創(chuàng)設的依托,開展一次以思辨和表達為主線的情境化賞寫活動。
一、觀看短片
沉浸式觀賞《包寶寶》動畫短片,關注寫作素材中呈現(xiàn)的細節(jié),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包寶寶》這個素材的可讀性不僅在視覺元素本身,而且在深藏于影像資料背后對東方家庭、教育、文化承襲的概括和梳理。這個話題的層次感很強,并且跟學生生活的貼合度極高。作為情境化課堂的教學資源,這個素材能引導學生對同一問題進行層層深入的剝洋蔥式思考,有助于學生思維品質(zhì)的養(yǎng)成。
二、多維度“賞”
引導:網(wǎng)絡時代,每個人的發(fā)聲途徑越來越多,但是在不同途徑、不同情境之下,我們發(fā)聲的方式和特點是不同的。
任務一:走出影院,或者看完視頻時,發(fā)一條朋友圈,隨手記錄你的觀影感受。
充分尊重學生的回答,注重課堂生成,依據(jù)學生的回答予以引導,不斷強化該任務的情境特點,引導學生進入模擬的真實情境。
明確:這個任務的時間是“剛看完”,對象是“我好友”,目的是“談感受”,媒介是“朋友圈”,狀態(tài)是“隨手記”。這些要素決定了此時表達的內(nèi)容具有瞬間、感性、主觀、多變、淺層等特點。進行任務型作文寫作時,需要分析任務特點,進入寫作情境。
設計意圖:通過完成一個貼近生活實際的小任務,引導學生樹立作者、讀者、目的、媒介等情境化寫作意識,為整節(jié)課定調(diào)。
情境轉(zhuǎn)換:看完影片后,你意猶未盡,想到專業(yè)影評社區(qū)看看別人怎么評價這部電影,于是打開網(wǎng)頁進入“豆瓣電影”社區(qū)。在瀏覽過程中,你驚訝地發(fā)現(xiàn)了各種不同聲音:
短評1:這是近幾年最驚艷的附送短片。包子=寶貝兒子,這種借物抒情的方式雖然很直白,但華人家長對子女那份自私又無盡的愛,被展現(xiàn)得既溫和感人,又真切有力。
短評2:黑暗諷刺混搭強行溫暖和解,我覺得這是個恐怖故事。母親對兒子病態(tài)的控制和依戀,恨不得一口吃了他,讓人冷汗涔涔。
短評3:如果中國人還會被這種情感所感動,那老一輩養(yǎng)兒防老的觀念就永遠無法消除。
任務二:看到不同觀點后,二刷影片,發(fā)一條短評到豆瓣社區(qū),參與打分討論。
情境分析:這個任務的時間是“二刷影片”后,對象是“知性網(wǎng)友”,目的是“參與討論”,媒介是“專業(yè)社區(qū)”,狀態(tài)是“思考之后”。
學生結合以上情境要素,在課堂學案上進行短評寫作。在寫作過程中,教師提供影評知識,作為學習支架。
知識支架:影評,是對一部電影的導演、演員、鏡頭語言、拍攝技術、劇情、線索、環(huán)境、色彩、光線等進行分析和評論。電影評論的目的在于分析、鑒定和評價蘊含在銀幕中的審美價值、認識價值、社會意義、鏡頭語言等方面,解釋影片所表達的主題。
展示學生短評,開展評價、討論。
設計意圖:以網(wǎng)絡社區(qū)針鋒相對的觀點,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并在直觀感受的基礎上,結合家庭、社會、教育的現(xiàn)實問題,進行理性的思辨。
三、情境化“寫”
情境轉(zhuǎn)換:短片獲獎后,引起了廣泛討論,眾說紛紜:
電影導演說:“你們的故事一定要大膽地講出來,讓全世界傾聽,因為美好的故事會感動人,會讓他們產(chǎn)生聯(lián)想。其實我自己也是一個母親,所以我非常能理解《包寶寶》中母親的心態(tài)?!?/p>
媒體記者說:“華裔導演石之予,用自己的文化背景和扎實功底,講述了一份東方人內(nèi)心最柔軟的期盼和守候。雖然《包寶寶》有特定的文化屬性,但是反映的卻是普遍存在的世界性話題。該片用充滿中國韻味的形式,向世界展現(xiàn)了華人家庭生活的濃濃親情?!?/p>
社會學家說:“片中的媽媽并不是一個單身女人,她有一個丈夫,只是這個丈夫很少出現(xiàn),幾乎是透明的。正是包爸爸在家庭中的失位、缺席,才導致包媽媽把整個身心放在了包寶寶身上,傾注了過度的焦慮。國人以孩子為家庭重心,是家庭關系普遍失衡的真實寫照。”
心理學家說:“實際上,《包寶寶》是一部充滿心理象征意義的動畫短片,把華人社會里隱形的親子關系問題以具象的形式反映出來。比較突出的是包媽媽吃掉包寶寶的橋段,其實它在心理學上象征著吞噬,母親吞噬了兒子的自我,在心理學意義上兒子喪失了活力,真實的自我消失了?!?/p>
任務三:假設你有個微信公眾號,請以自媒體人的身份,選擇角度,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歷和感悟,寫一篇推文。
情境分析:這個任務的時間是“看了各種對影片的評論”后,寫作對象變成“關心此話題的所有讀者”,寫作目的可能是“現(xiàn)象研究,樹立觀點,形成影響”,寫作媒介是“自媒體平臺”,寫作狀態(tài)變成“縱觀各家觀點深入思考,謹慎下筆”。這些要素決定了此時發(fā)表的文章要有吸引力、有話題感,擁有理性、客觀、深刻、嚴密、新穎等特點。
學生結合以上情境要素,在課堂學案上草擬寫作提綱。在擬寫過程中,教師提供有關影評特點的推文,作為技能支架,并印發(fā)兩篇推文,作為范例支架,以輔助學生完成任務。
技能支架:影評具有原創(chuàng)性、獨家性、時效性、非認知性、互動性等特點。自媒體寫作技巧:找準定位,堅持個性和個人觀點,緊扣熱點,借助情緒,直擊痛點。
范例支架:略。
設計意圖:這是一個綜合性很強的寫作任務,通過“推文”這種新型網(wǎng)絡文體的寫作,進一步加強學生寫作時的讀者意識,提升學生的思辨能力。
四、課堂總結
通過以上三個任務,我們探討了這節(jié)課的核心話題:不同情境決定不同的發(fā)聲方式和文本特點,不同的發(fā)聲方式和文本特點又產(chǎn)生不同的發(fā)聲效果。我們從中看出了不同情境對寫作文本構成的巨大影響,這就是我們強調(diào)真實情境寫作的意義所在。大家在寫作時,心中都該有個讀者,你要考慮讀者是誰、寫文章給讀者的目的是什么,最終決定你要把怎樣的文章呈現(xiàn)給讀者。
五、體驗運用
1.閱讀以下材料,完成情境任務。
2019年電影春節(jié)檔,伴隨著紅火的票房,《流浪地球》一時間成為話題熱點。其中,“《流浪地球》開啟中國科幻電影元年”的口號在媒體和大眾間播散開來?!缎氯A社》也發(fā)表《〈流浪地球〉或開啟中國科幻電影元年》的評論文章。但也有網(wǎng)友認為這是一種自嗨的說法,只是一個宣傳噱頭,電影本身存在諸多硬傷,影片評分從最初虛高的9.2分下跌到現(xiàn)在的8分以下,就是一個明證。
對此,你怎么看?請發(fā)表一段短評,參與話題討論。
參考示例:(1)雖然不是第一部科幻片,但的確刷新了國產(chǎn)科幻片水平的上限。之后的國產(chǎn)科幻片,觀眾會更加關注影片品質(zhì)。目前砸下重金的科幻片,特效做得很炫酷,故事成分卻全是水,編劇一定是對科幻有什么誤解。這也是國內(nèi)科幻片編劇斷層,無法支撐其形成工業(yè)鏈的一個原因。所以所謂“科幻元年”,我只能呵呵一下,但這部影片確實有它獨特的位置。(2)《流浪地球》只能當作一個孤例來研究,其現(xiàn)象級表現(xiàn)很難復制。按照《流浪地球》的制作困難來講,國內(nèi)科幻電影完全沒有匹配的工業(yè)支撐,完全是以“兵來將擋”的土法煉鋼模式在一步步探索,距離成熟工業(yè)、模式化批量制造還有相當距離。
2.很多質(zhì)量精良的電影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現(xiàn)實生活,對現(xiàn)實構成影響、沖擊甚至改變。例如韓國影片《熔爐》根據(jù)光州一聾啞人學校教師性侵兒童的真實事件改編,影片上映后引起社會和政府的廣泛關注,推動了國會對性侵量刑標準進行修改,最終使《熔爐法》立法成功。
請舉出一個類似的例子,并說說該影片對社會產(chǎn)生的影響。
參考示例:(1)陳可辛導演的《親愛的》,緊扣拐賣兒童這一社會問題,引發(fā)了一場關于制度漏洞、養(yǎng)育觀念、家庭倫理的大討論,并呼吁、推動“買拐同罪”,形成了只有消除買方市場才能從根本上遏制拐賣兒童的共識,倒逼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出臺。(2)文牧野導演的《我不是藥神》,是一部深刻反映社會問題的扎實佳作,影片以其反映社會生活的高度寫實贏得了觀眾的一致好評??床‰y、看病貴的“窮病”激起了人們的共鳴,真真實實地扎到了現(xiàn)實社會大眾的生存痛點。影片熱映后,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國務院相關醫(yī)藥改革政策的出臺。
六、板書設計
魏昌富老師的這一教學設計,其學習任務從“發(fā)朋友圈說觀影感受”“到豆瓣社區(qū)寫短評”到“微信公眾號推文”,層層遞進,在情境創(chuàng)設上富有層級性,能引導學生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從感性到理性地表達。
魏老師充分考慮到“任務分析”,在學生完成特定寫作任務的過程中不斷強化寫作時間、對象、目的、媒介、狀態(tài)等要素,強化寫作者的讀者意識和目的意識,凸顯情境化寫作的核心要素。同時,為確保寫作任務的順利開展,魏老師結合學情,給學生搭建了分析、知識、技能、范例等多層面的“學習支架”,提供了可操作、可實踐的路徑,給出了基于“寫作過程”的輔助和支撐,且適切度高。學生在完成一個個層級性任務的過程中,可增加運用語言的機會,增加思維鍛煉的機會,從而更有效地達成學習目標。 (點評:鄭可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