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亞芳
語文是塑造學生心智和行為模式的重要學科,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該如何在課程改革的大潮中更新觀念,優(yōu)化課程,從而夯實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呢?筆者認為,不妨嘗試有效利用、整合、延伸教材,努力組建文與文、師與生、生與生、生與文的共同體,從而達成相互聯動、彼此交融的有效教學。
一、系列品析,本真認知文體
當下的小學語文課堂往往固化為導入、初讀、精讀、拓展、總結的線性模式,久而久之,學生難免失去興趣。
“語文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著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比~圣陶先生如是說。小學語文教材各單元主題或是寫人,或是寫景,或是說理文,因此教師可以將相關的內容整合起來,讓文與文交織,串成一條線,讓學生對各類文體產生深度認知,從而為他們的閱讀、習作打好基礎。
四年級語文教材第三單元的《祁黃羊》、第四單元的《永遠的白衣戰(zhàn)士》和第七單元的《黃河的主人》《宋慶齡故居的樟樹》《愛因斯坦和小女孩》都是寫人的文章,因此教師可打破常規(guī),讓學生集中學習、品析這五篇文章:《祁黃羊》寫祁黃羊舉薦人才一事,抓住語言來表現人物出于公心的舉薦原則;《永遠的白衣戰(zhàn)士》通過抓住人物的動作、語言來凸顯葉欣的舍己為人、勇敢無懼;《愛因斯坦和小女孩》通過人物的神態(tài)描寫、外貌描寫、語言和動作描寫,展示了一個科學巨匠不拘小節(jié)又充滿善良和愛意的美好品格;《宋慶齡故居的樟樹》則是借物喻人,透射宋慶齡一身正氣,大義凜然;《黃河的主人》則是通過側面描寫,襯托艄公的勇敢和智慧、鎮(zhèn)靜和機敏。
相同文體的文章在布局、選材、表達上是各有特色的。這種系列化文章的品析,有助于文本魅力的彰顯,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構成學生對相關文體的本真認識,從而服務于他們的表達和習作。
二、問題啟智,深度促進思維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在學生的唇齒間、行動間、思考中才能誕生真正的知識、能力和素養(yǎng)。因此教師要善于利用教材,精心設計問題,營造一個“啟智場”,做好啟智的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因此,在語文閱讀課堂上,教師要把文本有效地介紹給學生,促進生生對話、師生對話,在對話中擦出思維火花,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例如,在四年級《語文》下冊《公儀休拒收禮物》一課的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充分與文本對話,甚至可以引導學生把課文編成獨幕劇,讓學生和文本深入對話,揣摩文中人物的特點。學生通過和文本對話,能很輕松地理解文本。教師拋出問題:“文章里的沖突在哪里?”這個問題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他們找出了關鍵點——公儀休愛吃魚,卻拒絕吃別人送的魚。通過師生互動、生生對話,學生充分地感悟公儀休在“魚”和“法”之間選擇了“法”。
斯滕伯格說:“教育最重要的目標就是引導學生的思維,沒有思考就沒有發(fā)展和創(chuàng)造?!痹谛W語文教學中,無論是師生對話,還是生生對話,都是為了拉近學生與文本之間的距離,讓學生在對話和思考中獲得不同的感悟,實現對文本內容的延伸理解,并發(fā)展自己的思維。
三、人文通心,探索成長時空
教師真正的專業(yè)素養(yǎng)體現在研究教材的過程中能找出一些獨特的方法,有效地發(fā)展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要想做到這點,教師應當準確把握教材,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在學生與文本間搭建一座“通心橋”,為學生提供更為廣闊的自我探究、自我成長的時空。
特級老師薛法根執(zhí)教《愛如茉莉》一課,就很好地體現了搭建“橋梁”這一點。他在導入新課后,布置自學任務,這樣提醒:“希望同學們課堂上有一雙善于發(fā)現的眼睛,關注文中一個個細節(jié),關注文中人物的每一個動作。一句話、一個眼神或許都體現茉莉一樣的真愛。我們還要用心去感受文中精美的語言,在朗讀過程中要從一個字、一個詞、一個句子,或者一個段落中去體會那淡淡的如茉莉花香一樣的真愛……”
在安靜的課堂里,學生筆下寫出滿溢真愛的字詞句;在交流探究中,老師的點撥恰到好處,關注學生的學習能力,更能激發(fā)學生的無窮潛力。學生在探究中發(fā)現:文本前后有聯系,文本之外有故事,聯系生活有感悟。學生的思考被點燃,被激活,能更好地把畫面、生活、情感和文字結合在一起。最后,薛老師問:“在我們的生活中,愛還可以用什么來反映?”引導學生的思維向更廣的空間延伸。
教師合理地解讀和處理教材,在學生與教材之間搭建一座智慧之橋,引導學生在文本中漫步,讓課堂靜下來,讓學生思維動起來,筆端寫起來,構建學生與文本的成長共同體。
總之,小學語文課程的本質是一種審美的狀態(tài),也是一種精神境界。教師必須充分閱讀文本,不斷深入研究,進行個性化、創(chuàng)造性的解讀,去賦予教材第二生命,去建構有個性的語文課程。
(作者單位:江蘇省宜興市荊溪小學)
責任編輯:萬永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