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敬平
[摘? ?要]文章以主體間性理論為指導,以全國卷高考歷史試題為中介客體變革高三歷史課堂教學,從教學重點、復習主題、綜合素養(yǎng)、平等互動等方面分析課堂教學中的操作策略,以達到教學目的的最大化。
[關鍵詞]主體間性理論;高三歷史;復習策略;中介客體
[中圖分類號]? ? G633.51?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19)22-0083-02
主體間性教育理論認為,教師和學生都是教育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學活動是教師和學生以課程、教材為載體,以教育內(nèi)容為中介而建立的“主體—客體—主體”的交往關系。而高考歷史試題作為高三教育活動中師生主體之間的主要中介客體之一,其作用是顯而易見的。那么,如何利用教材、高考試題等中介客體,發(fā)揮主體間性作用呢? 以下是筆者的一些課堂實踐。
一、梳理試題考查內(nèi)容,明確課堂教學重點
高考試題作為師生主體間性的中介客體,能在高三歷史教育教學中發(fā)揮巨大作用。進入高三以后的歷史課堂教學,主要是根據(jù)歷史課程標準和《考試大綱》的說明進行專題或通史形式的復習,為了實現(xiàn)學生高考出彩這一目標,作為教學主體的教師就要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與重點,對近5年新課標全國卷試題進行梳理,列表確定高考在這一專題或階段考查的內(nèi)容、特點。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挖掘隱性知識,讓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認識更全面、更清晰。期間,教師的專業(yè)更精了,學生從一道道高考試題中也體會到了歷史學科五個核心素養(yǎng),歷史學科思維也得到了提升。
二、諳熟試題設問熱詞,編制考前復習主題
諳熟歷史高考中的設問熱詞,編制復習主題,以查漏補缺。在課文復習的基礎上,確立15個左右的歷史主題,如文化認同、社會心態(tài)、公民意識、鄉(xiāng)村建設、工業(yè)進程等。而主題的確定還應根據(jù)當年的時政熱點,確立歷史主題要著眼于主觀題。如在2018屆高三歷史復習中,根據(jù)建設美麗中國的倡議,筆者就設置了鄉(xiāng)村治理的主題,把散見于中國古代、近代及當代的農(nóng)村治理情況進行梳理,并在韶關市高三歷史二模及學校的考前模擬命制了1道25分的主觀題,再把2011年筆者命制的韶關歷史高考二模題(與2018年全國Ⅰ卷非常相似)一起研習,起到了較好的效果。
通過對全國卷高考題的數(shù)據(jù)分析發(fā)現(xiàn),世界近代史前期及明清時期是高考主觀題的高頻考點,因此,挖掘這一時期的顯性和隱性知識作為主題,就是教師這一主體必須做的事情了。中西這一時期可作比較的方面有很多,如對外政策、科技狀況、社會救濟等等,把它們設置為主題,梳理知識,理清歷史發(fā)展的脈絡、制度流變,可幫助學生形成歷史認識,做出歷史解釋。而中國史方面,唐宋、明清、清末民初、共和國20世紀50年代及80年代也是主觀題的高頻考點,挖掘其中的如中國外交變化、思想解放、經(jīng)濟工業(yè)化、社會生活、法制建設等作為主題,引導學生進行史料實證,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自然會得到提高。當然,為了減輕教師負擔,可將一本好的教輔資料作為中介客體供教學復習之用。
三、感悟試題立意特點,提升歷史綜合素養(yǎng)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在近幾年全國卷高考試題中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在選擇題中,原因題訓練的是唯物史觀、情景題訓練的是時空觀念、史料題訓練的是歷史解釋、觀點題訓練的是史料實證;在主觀題中,訓練的是時空觀念、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家國情懷等??梢?,在高三復習教學中,利用這一中介客體,學生的歷史核心素養(yǎng)就會得到提高。特別是主觀題中的歷史邏輯思維、文字表達更需訓練提高,師生可一道探尋學科規(guī)律,掌握解題技巧。如2018年高考全國Ⅰ卷第41題。
在回答第(2)問清末地方自治“背景”時,應該從材料,從歷史邏輯進行分析:材料是觀點、史實,應該從史料實證的角度進行歷史的合理解釋,材料二第一句涉及“世界”“救亡”;第二句涉及清末新政,地方自治?!暗胤阶灾巍迸c“世界立國基礎”,這是表象,其本質(zhì)就是世界民主政治或思想,“救亡”的歷史解釋是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尖銳(內(nèi)憂外患),這樣就與高考命題者的答案比較接近了:“背景:內(nèi)憂外患;西方民主思想傳播;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比绻詴r間為軸的話,把清末新政之前的歷史事件標識出來,甲午戰(zhàn)爭、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八國聯(lián)軍侵華、民主思想的傳播,對這些歷史事件按由遠及近的邏輯表述,這個思路就非常清晰了,學生的時空觀念也得以強化。
回答第(3)問當代村民自治“意義”,材料三呈現(xiàn)的都是史實,無現(xiàn)成答案可言,應按照空間順序,由近及遠、由小到大地做出歷史解釋:鄉(xiāng)村治理的創(chuàng)新——推動基層民主,促進政治文明度會治理制——適應社會主義建設的要求。這樣進行歷史邏輯推理,學生的思維就會被激活。
在回答41題這樣的開放題時,應首先對材料或觀點進行歷史解釋,然后根據(jù)作答要求運用史料實證的方法進行分析論證,如果涉及評價的問題就要以唯物史觀為指導進行思維。在進行歷史高考題研習時,必須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只是進行適當?shù)狞c撥、鼓勵、評價。歷史教師要善于借鑒語文、數(shù)學等學科的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通過高考真題演練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思維與表達能力。
四、利用試題中介客體,實現(xiàn)師生角色互動
新課程改革強調(diào)教學活動是師生相互交往、共同發(fā)展的互動過程。在高三歷史課堂教學中對于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評價可較多地采用平等角色互動的方法,教師引導學生在唯物史觀的主導下,采用多元史觀進行評價,而歷史高考中開放性的42題,更應采用此法。如2015年高考全國課標Ⅰ卷42題。
材料有歷史學者為說明近代以來科學技術在生產(chǎn)力發(fā)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生產(chǎn)力=科學技術×(勞動力+勞動工具+勞動對象+生產(chǎn)管理) 。這一公式表明,科學技術有乘法效應,它能放大生產(chǎn)力諸要素。
——摘編自齊世榮總主編《世界史》
運用世界近現(xiàn)代史的史實,對上述公式進行探討。(說明:可以就科學技術與公式中一個或多個要素之間的關系進行論述,也可以對公式進行修改、補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并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jié)合、史實準確。)
學生根據(jù)公式,以三次工業(yè)革命的史實從一個或多個要素之間的關系進行論證,或修改、補充、否定,或提出新公式,以史料實證的方法進行論述,答案多種多樣。學生只要觀點明確、史論結(jié)合、史實準確都應得到肯定。
以高考試題為中介客體,師生互換角色,教師讓學生講解試題,包括正選和錯選的原因、解題時卡殼的關節(jié)點,把主動權、話語權交給學生。形式也更加多樣,可讓學生改編高考題,選擇題設置另外一個選項為正確答案,然后修改題干表述,訓練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主觀題也可改變設問角度,讓學生根據(jù)材料和所學回答問題,這樣學生的思維就會更嚴謹。此時,教師不再是傳授者而是直接參與者,與學生一起就某些問題展開討論、辯論,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學生的學科思維能力都得以提升,主體間性得以發(fā)揮。
總之,考試本身就是教育,教育過程本身就是交往、對話、理解、共同行動的過程,“探討”代替“講授”、“對話”代替 “獨白”,應成為高三歷史課堂的常態(tài)。以教材和高考試題為中介客體,教學中充分利用主體間性理論,著眼于學生的學情,把課堂還給學生,發(fā)揮教師與學生的主體性,發(fā)揮其相互間性作用,可以使學生提升綜合素養(yǎng),實現(xiàn)由歷史教學向歷史教育的轉(zhuǎn)變。
[? ?參? ?考? ?文? ?獻? ?]
劉芃.劉芃考試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