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夢杰,曹玉玉,何云峰
中共中央高度重視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工作,并把廉政教育作為黨風廉政建設的重要基礎。然而,在廉政教育實踐中還存在諸多困境。其中,高校校園人情消費異化現(xiàn)象依然是一個比較突出的問題。在調查過程中,約88%的大學生認為人情消費會在不同程度上對大學生的廉潔意識產(chǎn)生影響。過度的人情消費使大學生不合理消費的程度提升,給大學生的經(jīng)濟生活造成了較大壓力。同時在功利性交往的影響之下,人情消費從單純的情感化層面逐漸轉向復雜的物質化層面。互相攀比、盲目從眾、心靈扭曲、資源浪費、感情淡漠等正是人情消費異化帶來的結果,異化的人情消費迅速上升成為影響大學生廉潔意識樹立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以新時代廉政教育為背景,從不同角度對大學生人情消費異化現(xiàn)象進行分析與歸因,進而提出相應矯正措施。
課題組通過調查問卷和訪談,調查了當代大學生人情消費的現(xiàn)狀,發(fā)現(xiàn)大學生在人情消費上存在諸多不容忽視的異化現(xiàn)象。
調查發(fā)現(xiàn),大學生人情消費項目主要為“寢室班級聚餐”“生日會”“情感消費”“同鄉(xiāng)會”“隨份子”“送禮”“找人辦事請客吃飯”等。朋友生日、重大節(jié)日如圣誕節(jié)、平安夜請客送禮是必不可少的;托人幫忙辦事不好意思欠人人情,總要送禮物、請吃飯“意思意思”;交朋友、談戀愛等情感消費在人情消費中也占有很大比例;等等。總之,如今的大學生深諳“朋友多了好辦事”的道理,人情消費向復雜的物質化層面轉變明顯,愈發(fā)趨于功利化。
某一社會行為產(chǎn)生的直接原因是人的社會性動機,社會性動機又來源于社會需要。大學生渴望獲得社會關注,其進行人情消費活動的動機也愈加復雜,歸納起來大致可以分為情感、功利和從眾型的動機[1]。在對大學生進行人情消費動機的調查中,思想情感交流、純娛樂消費和還人情分別占到66.35%、44.23%、30%;獲取利益、資源,建立人脈關系和鍛煉社交能力分別占13.46%、37.69%和32.31%,從眾心理占11.15%。從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大學生進行人情消費的動機逐漸由以往單純的情感交流轉向資源交換、拓展能力、維系情感并重。
通過對調查數(shù)據(jù)進行歸納整理,將學生身份分為普通學生和學生干部兩類,并就這兩類身份和人情消費的原因進行交叉分析(見表1)。通過對比發(fā)現(xiàn)學生干部獲取利益資源、建立人脈關系、鍛煉社交能力的消費原因所占比重要遠遠高于普通學生,普通學生則以情感交流、娛樂消遣為主要動機;對于人情消費的從眾原因,普通學生要高于學生干部。由此可見,學生干部進行人情消費的目的性較強?;袈股鐣粨Q理論提出:那些能夠給我們提供最大幫助的人,往往是對我們最有吸引力的人,而我們總是盡量使自己的人際交往有益于自身發(fā)展[2]。為得到報酬,我們也要付出報酬,循環(huán)往復,以資源交換為動機的人情消費可以說是一個社會交換過程。一般而言,高校學生干部較普通學生積極性更高,更具有獨立性思維,他們是學校組織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溝通校領導、老師和學生需求的橋梁,所以這也正表明了他們需要花更多的精力與時間獲取資源、建立人脈、協(xié)調好各方關系而不會因為從眾去進行人情消費。
表1 身份分類消費原因交叉分析 比例/%
為便于性別差異的分析,筆者將人情消費劃分為情感型人情消費和功利型人情消費,分析結果顯示(見圖1、圖2):女性傾向于情感交流、娛樂消遣、還人情等情感型動機,與之相反,男性則更傾向于獲取利益資源、建立人脈關系、鍛煉社交能力這一類功利型動機。這與男性與女性的心理差異和認知觀念是相關的。通常來說,男性習慣多角度考慮問題,常常以理性權衡利弊,而女性做出行為之前不會考慮太多,她們往往習慣情感分析。
從眾行為是指個體在于其他社會成員交往過程中,為了獲得安全感融入所在群體,不得不放棄自己原有觀念或想法,而去遵從大多數(shù)人的意見保持與群體一致的行為[3]。消費從眾在高校中尤為嚴重,學生群體中,由于個體不愿意標新立異、與眾不同感到孤立,不少人選擇隨大流進行人情消費。
在訪談中有學生談到錢是父母給的并不想花在這些事情上,而且比較浪費時間,還不如做一些想做的事,但是現(xiàn)代生活中維持一段良好的社會關系送禮是不可避免的,雖然不樂意但為了合群依然會這么做。還有學生表示通常參加人情消費活動是為了維護自己和整體的關系,不希望自己因為沒有參與集體活動而變成別人眼中的“異類”。
圖1 情感型人情消費性別差異
圖2 功利型人情消費性別差異
在調查的學生中,進行人情消費時只有37%的人是有比較高的意愿的,而剩下的63%對人情消費意愿不大。從訪談和調查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多數(shù)人是不樂意進行人情消費活動的,但是為了融入群體,為了面子,維護和同學之間的感情,即使不愿意依然會選擇迎合大多數(shù)人的需求參加。
大學生正處于自我需求不斷擴張的階段,他們渴望獲得關注,力圖融入社會,以至人情逐漸發(fā)展成為一種義務。出于維護面子的需要,“你送我也送”、“你請我也得回請”,禮物越送越貴,請客場面越來越大,使得人情消費規(guī)模越滾越大,數(shù)額持續(xù)攀升。在被調查的學生中有12%的人每月人情消費數(shù)額占到生活費比重的10%及以上,這對于的確不是個小數(shù)目。調查發(fā)現(xiàn)有近八成大學生人情消費的主要來源是父母提供,少部分學生花費主要來源于獎、助學金以及打工兼職。分析以上數(shù)據(jù)可以得出:大學生人情消費仍然存在非理性、過度化現(xiàn)象,且人情消費數(shù)額日益膨脹加重了學生以至家庭的經(jīng)濟負擔。
在進行大學生人情消費數(shù)額城鄉(xiāng)差異分析時發(fā)現(xiàn),來自城市的學生人情消費數(shù)額要高于農(nóng)村學生人情消費數(shù)額,究其根本是城鄉(xiāng)經(jīng)濟發(fā)展不平衡所造成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jīng)濟飛速發(fā)展,但由于種種因素,農(nóng)村發(fā)展依然落后于城市。城市大學生生活質量水平較高,家長給的生活費也多,而來自農(nóng)村的學生由于經(jīng)濟條件限制,對于人情消費的接受能力有限,更習慣于按照傳統(tǒng)的節(jié)儉消費觀進行消費。
圖3 大學生月平均人情消費數(shù)額年級差異
最后,筆者對大學生人情消費的年級和平均每月人情消費數(shù)額進行了多重比較。將年級(大一、大二、大三、大四)作為自變量,平均每月人情消費數(shù)額作為因變量,結果顯示:大四與大一、大二、大三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其他三個年級之間差異不大。并且從圖3可以看出,大四人情消費數(shù)額明顯高于其他三個年級。首先,這可能與大四學生隨著時間變化人際交往圈逐漸擴大有關,結交的朋友越來越多用于人情消費的支出也在增加;其次,大四學生臨近畢業(yè),面臨就業(yè)壓力,更需要多和其他人接觸交流來增加自己的社會資本;最后,畢業(yè)季班級、寢室和一些學生組織的聚會鋪天蓋地而來,有學生表示三天一小聚、五天一大聚,吃飯唱歌樣樣不少,生活費一大半都用在這上面,確實帶來了一定的負擔。
中國歷來就是一個講人情、重禮儀的國家。《禮記》中寫到:“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這種禮尚往來的傳統(tǒng)觀念一直影響著中國人的交往行為取向,人情消費成為中華民族維持人際關系的重要手段。傳統(tǒng)的農(nóng)村是以血緣和親緣建立人情關系的,一般以情感為紐帶,它在協(xié)調人與人日常交往關系上發(fā)揮了積極作用,拉近了人們彼此間的親近感,加強了對集體利益的認同感。交通通訊工具的發(fā)展加速了社會流動,人們的生活空間發(fā)生了巨變,由“熟人社會”過渡向“陌生人社會”,交際范圍逐漸由同質性血緣、親緣圈轉向異質性地緣、業(yè)緣圈,人情鏈也得以延長[4]。人情作為一個抽象概念,它不是可測量的實體,而是長期以來人們所形成的一種社會協(xié)定。正常的人情往來本無可厚非,但隨著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中國人的人情消費逐漸轉變?yōu)橐环N交易中介,當下人們多度依賴人情消費,并將之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學生由于明辨是非能力不足,在這種傳統(tǒng)人情文化和社會氛圍的潛移默化之下,盡可能地發(fā)揮著人情消費的效力,使之成為一種司空見慣的社會交往和消費形式,最終深陷其中而無法自拔。
盡管高校普遍設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課,但日常教學中對大學生人際交往是忽視的,或是形式單一,內容枯燥,或是流于形式,缺少實際內容,未能對大學生做出正確的引導。以至于一部分學生未能樹立正確的積極向上的消費觀與人際交往觀,最終導致功利性交往逐漸壓倒情感性交往日趨泛濫,關系文化盛行,不少學生深諳“請客辦事”之道。而且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在對于是否支持父母走關系幫自己找工作這一問題上,接近于50%的同學選擇默認或支持。而且有60%的學生認為自己所在學校開展廉潔教育每年不超過一次,且由于教師數(shù)量和專業(yè)化水平的不足,大都為觀看相關教育片、專題講座和報告、簡單的課堂教學等,缺乏實踐教學。雖然部分高校授課方面比較扎實,理論闡釋和案例分析做的也比較透徹,但卻未能實踐于其自身工作崗位,在學校日常工作中,做人情、找關系樣樣不少,官僚習氣尤為嚴重,教育者及其組織管理不夠硬,廉潔教育未能貫穿人才培養(yǎng)的全過程、全方位[5],廉潔意識也并沒有滲透到學生的價值觀中。學校思想教育的缺失,導致大學生缺乏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引導,造成了人情消費的異化。
大學生處于自我認同感不斷提升的過程,而消費行為被他們當作是一種象征性競爭,他們希望通過互相攀比、炫耀性消費提升地位,贏得同齡人乃至全體社會成員的尊重,借此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6]。同時那些家庭條件較差的學生也在力爭存在感,他們比其他學生更敏感,更需要獲得關注,稍微有一點不合群的表現(xiàn),都擔心會被人輕視和嘲笑。大學生是一類從眾性群體,一個人的人情消費可以衍生出一群人的人情消費。步入社會之前,他們表現(xiàn)的積極又熱情,迫切地想要立足于自己所處的生存環(huán)境,對于新鮮事物的接受能力遠遠高于其他群體。正是因為如此,很多人缺乏足夠的自制力去抵御人情消費的侵蝕,如上文所說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深諳“朋友多了好辦事”的道理。在從眾心理的驅使下,大學生人際交往趨于情感型、功利型并重,他們將自己所擁有的人際關系用于構筑社會資本網(wǎng)絡,著眼于長遠利益的發(fā)展需要。依靠“人情”這個軟貨幣,以互惠為原則的“人情消費”得以延續(xù),大學生為了獲得有效信息和資源交換的機會只能持續(xù)這種人際交往的循環(huán)。在物質化的世界中,他們誤以為通過對金錢的消費就能獲得別人的尊重和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7]。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強化不敢腐的震懾,扎牢不能腐的籠子,增強不想腐的自覺,通過不懈努力換來海晏河清、朗朗乾坤。”其中“增強不想腐的自覺”最根本的方法就是通過教育提升人們的政治站位、培育清廉公正的意識。高校要充分發(fā)揮其教育主導作用,使大學生樹立“以廉為榮、以腐為恥”的理念,全面提升廉潔意識,從而可以自覺抵制人情消費、關系文化等庸俗腐敗的不良傾向。首先,高校要加強廉政文化建設,打擊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主義等腐敗傾向,消除不良環(huán)境的影響,營造敬廉崇潔、公平正派的文化氛圍,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廉潔自律的人格、增強明辨是非、善惡的能力;其次,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純潔的人際交往觀。高校在學生中開設與人際交往相關的課程,配備經(jīng)驗豐富的教師進行授課,轉變他們的交往觀念,針對現(xiàn)實生活中功利性交往的問題進行分析和指導。再次,培養(yǎng)學生形成正確的消費觀,幫助他們樹立節(jié)約、理性、適度的消費觀念,從而預防非理性、過度化的人情消費。同時學校應開設理財課程,使大學生具備理財意識和相關技能,科學制定每月收支計劃,促進大學生合理消費。
家庭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環(huán)境,學生的作風往往是其家風的反映,良好的家風建設可以惠及學生整體發(fā)展。父母對于子女來說不止是物質上的支持者,更是精神上的引領者,其家庭教育方式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調查顯示僅有40%的學生家長經(jīng)常關注子女在校情況,剩下的60%只是偶爾關注或是從不關注,這極有可能造成學生情感缺失。所以,首先父母應多關心子女在校情況,主動保持與學校以及教師的溝通與聯(lián)系,善于觀察其思想狀況,加強與子女的情感性交流,重視言傳身教。其次,家長應營造輕松民主的家庭氛圍,培養(yǎng)子女良好性格并學會與他人友好相處,在日常生活中嚴格要求自己,平等真誠待人,杜絕給子女灌輸功利性思想,盡量避免“請客、送禮”行為,為子女樹立良好榜樣,培養(yǎng)其正確的交往觀;家長不應過度溺愛孩子、滿足孩子所有的消費需求,應倡導適度消費和樸素的生活方式,實行有限的經(jīng)濟供給方式,并對其消費誤區(qū)提出合理建議,從小樹立子女的金錢觀念,幫助他們逐步養(yǎng)成經(jīng)濟獨立意識與科學理財能力,進而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加強廉潔教育。
人的社會屬性決定了人應當進行社會交往活動,正常的社會交往活動對于大學生來說不僅能夠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還能夠提升自身素質。在市場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的今天,金錢至上的功利化人際交往觀充斥著社會各個領域,并逐漸蔓延至各大高校。要糾正大學生人情消費異化,當務之急應改善社會不良風氣,營造良好的人際交往氛圍。中央提倡用黨風引領民風,黨風正則民風淳。要加快建立健全與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體制相適應的廉潔約束機制,全面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落實中央八項規(guī)定精神、堅決糾正“四風”,尤其要切實解決發(fā)生在人民群眾身邊的腐敗問題,加大對行賄行為的懲處力度,堅決遏制腐敗蔓延勢頭。要全面抓好黨的作風建設,以優(yōu)良的黨風帶動民風社風,弘揚崇德向善、清正廉潔、公平正派的社會氛圍。同時,社會各界應加大輿論宣傳教育,利用網(wǎng)絡傳媒的正確引導,把培育廉潔價值理念融入到國民思想價值體系中,在全社會提倡簡樸的社會風氣,提倡一種溫馨、和諧的人際關系,還社會一份風清氣正,幫助大學生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糾正人情消費異化現(xiàn)象。
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是由學生主體內部建構的,因此在加強“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引導作用的同時,更應該促使學生發(fā)揮自身主觀能動性,進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樹立正確的人際交往觀、消費觀和廉潔意識。首先,學生應對自我有正確認知,在此前提下,秉持一種真誠、友善的心態(tài)與他人和諧相處,堅持“去功利化”的以情感為主要目的的交往觀,建立一種溫馨、和諧的社交網(wǎng)絡結構;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在實踐中將人際交往科學理論內化為自身道德修養(yǎng),提升交往能力。其次,學生應對日常生活中的消費進行合理規(guī)劃,系統(tǒng)地學習理財知識,主動吸收積極健康的消費觀念,樹立量入為出的節(jié)儉的消費觀,摒棄奢侈浪費的不良風氣,杜絕虛榮從眾心理,加強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將有限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學習中去。同時,大學生要自覺抵制社會不良風氣帶來的思想沖擊,堅定除“四風”統(tǒng)一戰(zhàn)線,反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主動積極地接受廉潔教育,并在生活中踐行相關科學知識,逐步培養(yǎng)廉潔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