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婷婷,涂陽軍
作為衡量和評估教育質量的重要工具,大學排名日益受到公眾的重視和追捧。作為高等教育的主體,高校對大學排名也頗為關注,尤其是我國的“雙一流”建設高校。擁有世界一流的大學與學科是衡量一個國家及地區(qū)高等教育發(fā)展水平的重要標志[1],“雙一流”建設高校負載著重要的使命,因此尤其關注和積極應對大學排名。
然而高校在應對大學排名時,容易陷入邏輯矛盾之中。一方面,高校如果關注并重視大學排名,并將排名用于高校發(fā)展戰(zhàn)略和決策中,就可能導致傾向于功利性指標,造成急功近利的惡果,不利于學校的長遠發(fā)展。反之,如果學校不關注和不重視大學排名,對排名持批判看法且消極應對排名的話,學校在招生、就業(yè)以及撥款和捐贈等方面則可能處于劣勢。現(xiàn)如今,許多高校已陷入此種兩難境地之中,出現(xiàn)許多矛盾和迷失的看法及做法。
要了解高校對大學排名的看法,首先要了解大學校長對大學排名的態(tài)度或看法。校長是學校的靈魂,大學的發(fā)展戰(zhàn)略和辦學理念都由校長來領導、組織和施行,校長的個性和理念會直接影響到學校的戰(zhàn)略決策和日常管理等方面[2],校長的教育質量觀對實現(xiàn)大學的辦學質量和方向具有重要的思想統(tǒng)領價值[3]。例如,香港科技大學作為一所新生代大學在世界大學排名中卻位列前茅,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其校長重視大學排名,并仿行大學排名中的頂尖級大學的辦學理念和大學管理制度[4]。依據(jù)網(wǎng)絡上公開的信息,部分“一流大學”的校長對大學排名的看法可分為贊同和批判兩個方面(見表1)。
表1 大學校長對大學排名的觀點
由表1可知,雖然校長對大學排名的看法大體上可分為贊同和批判,但實則校長的看法為贊同中帶著批判、批判中不乏贊同的意思,體現(xiàn)了高校在看待大學排名時的迷失。
首先,明確與不明確。不明確表現(xiàn)為,盡管校長認為大學排名值得參考重視,但并未明確表示支持大學排名。與之類似,也并未出現(xiàn)“反對”、“抵制”等說辭。這表明,校長對大學排名的看法尚存在些許迷茫之處。
其次,堅定與不堅定。不堅定表現(xiàn)為,校長對大學排名的看法是贊同中帶著些許批判,而批判中卻帶著贊同的涵義。如表1所示,天津大學、南京大學、山東大學等的校長聲稱大學排名是必要的,但同時又存在“大學排名并非為對高校的全面評價”、“不具有完全的科學性”、“會助長大學的浮躁”等批判類的看法。與之類似,臺灣交通大學校長在批判大學排名,認為大學排名都有未臻完善之處的同時,卻建議改善大學排名的評價指標。也就是說,對大學排名持贊同看法的校長及高校并不一定會十分關注和重視排名,而對大學排名持批判看法的校長甚至會積極關注和重視大學排名。
最后,一致與不一致。由于視角的不一致,校長們對大學排名的看法之間尚存在矛盾之處。由表1可知,校長贊同大學排名的緣由主要可分為:大學排名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具有參考價值、大學要重視外部評價等;而批判的緣由為:大學排名的性質和方式會抹殺學校的特色、對學校造成許多困擾、排名評價指標并不十分具有客觀性、造成人們對學校教育的某些誤解等。由此得出,對大學排名的贊同大致是基于大學排名本身的性質和學校發(fā)展等視角出發(fā),批判則主要是基于大學排名的性質和影響及學校的發(fā)展等視角。
首先,高校應對大學排名的做法體現(xiàn)在政策方案上,具體包括發(fā)展目標、基本政策以及對排名位次的宣傳等方面。其一,在發(fā)展目標方面,許多“雙一流”建設高校將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使學校發(fā)展位于世界前列等作為學校的發(fā)展目標。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都曾在其一流大學建設高校建設方案中提出進入世界一流大學行列,使學校整體水平和優(yōu)勢學科處于世界一流大學前列等目標。其二,在制定學校政策方面,大學決策者在確定發(fā)展目標、評價教師表現(xiàn)、招收學生入學以及制定財政預算時會考慮學校的排名[18]。其三,許多高校在學校的官方網(wǎng)站上宣傳學校的排名位次情況,將排名位次的提高宣傳為學校重大成就。表2概括了一些“一流大學”在官方網(wǎng)站上對排名的介紹和宣傳,主要宣傳的大學排名有《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USNews)、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THE)、國際高等教育咨詢機構(QS)及上海交通大學世界大學排名(ARWU)等。
表2 高校官網(wǎng)對大學排名的宣傳
其次,高校應對大學排名的做法還體現(xiàn)在針對性措施上,具體包括針對排名指標中的科研指標、教學指標等采取的一系列措施。由于大學排名中科研指標的得分權重較大,高校采取了許多提升學校科研水平的措施。許多“雙一流”大學在學校和院系層面的教師考核、教師職務晉升以及教師激勵獎勵中,都將科研作為首要內(nèi)容,甚至有學校和院系還對教師年度最低論文發(fā)表數(shù)做了相關規(guī)定[27]4。還有學校對公布的論文排名榜中的數(shù)據(jù)進行了分析和對比,并據(jù)此制定了論文考核指標,以提高該校論文數(shù)和綜合排名[28]。為了提高學校教學指標得分,學校也采取了針對性舉措。譬如,在招生活動中,為高分學生提供高額獎學金[29]。在保證學生會接受學校錄取的情況下發(fā)放錄取通知,反之則拒絕學生的申請,以提高學校在US News排名中接受錄取的學生比例指標上的得分[30]。而且,為了改善學校的師生比例,進而提高學校的教學水平及指標得分,學校還會對學生培養(yǎng)進行質量保障和評價,并十分注重招聘和留住優(yōu)秀教師[31]。
就應對大學排名的做法來看,高校的迷失主要體現(xiàn)在做法與看法之間的一致與不一致以及依循排名與不依循排名兩個方面。
其一,一致與不一致。高校在應對大學排名時,會出現(xiàn)“說到做到”和“說一套做一套”兩種情況?!罢f到做到”是指,在認為應關注和重視大學排名的情況下,高校會在實際行動中積極關注并應對排名。譬如,由表1可知,華中科技大學認為要關注大學排名,與之相應,如表2所示,華中科技大學曾在學校官方網(wǎng)站對該校的大學排名位次情況進行宣傳,這表明該校的確在積極關注大學排名。反之,“說一套做一套”則是指,盡管對大學排名持批判看法,高校仍會在發(fā)展過程中積極關注并應對大學排名。譬如,如表1所示,北京大學認為大學排名會抹殺學校特色,清華大學聲稱清華不會有排名指揮棒,但卻在該校的“雙一流”建設方案以及官方網(wǎng)站上都明確提及和宣傳了大學排名(見表2)。
其二,依循與不依循。在應對大學排名時,高校依循與不依循之間的矛盾體現(xiàn)在高校的政策方案方面。即使有明確的政策方針指引,學校之間的方案仍有較大的不一致,這說明學校仍處于依循與不依循的矛盾迷茫之中。同為“雙一流”建設高校,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都在其“雙一流”建設方案中提及了學校排名位次或者明確排名位次目標,然而北京師范大學、天津大學等學校的建設方案中卻未曾提及大學排名。
首先,在排名影響學校聲譽的同時,作為學校的主要代表人和責任人,校長的聲譽必然也會受到影響。此外,校長的薪酬與學校排名位次也存在一定的關聯(lián)。大學的董事會與校長簽訂合同,在校長聘期內(nèi),學校在上海交通大學世界大學學術排名中前進一位,就給校長以約定數(shù)額的漲薪,提升位序越多,漲薪就越多,直接將排名與校長業(yè)績和漲薪掛鉤[27]12。因此,從校長個人的聲譽和薪酬出發(fā),校長自然是希望學校重視并積極提升大學排名位次。但是,由于大學排名大多偏向于量化指標,會對高校的學術風氣和方向產(chǎn)生影響,過于追逐排名會輕視甚至忽視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這一根本目標,造成辦學質量下降等后果[32],學校則未必會重視大學排名。
首先,我國“雙一流”建設提出要堅持以績效為杠桿,要求建立健全“雙一流”大學建設績效評價機制,積極采用科學性、公信度和權威性兼顧的第三方評價。在眾多第三方評價中,排名是學校績效的重要評價指標和影響因素之一,會影響到高校的科研經(jīng)費、私人捐贈、師資力量、高級人才培養(yǎng)、學生入學成績等多個方面[33]。其次,一旦學校的大學排名名次靠前,優(yōu)秀的生源、優(yōu)秀的師資、經(jīng)費的投入、社會的捐助等資源就會大大地增加,有利于提高學校的績效[34]。因此,出于學校績效的考慮,學校應該重視大學排名。但是,教育本身具有內(nèi)外部關系規(guī)律,對外部規(guī)律的運用需具備全面適應和主動適應的基本原則,內(nèi)部規(guī)律要求教育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35]。而大學排名指標體系更利于理工類學科,對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的評價不夠,并不合乎教育發(fā)展規(guī)律中的大學精神、學術自由和人才培養(yǎng)等方面[36]。除此之外,以量化評價指標為核心會導致學校陷入學術文化困境,阻礙“雙一流”建設目標的實現(xiàn),不利于學校的長遠發(fā)展[37]。因此,教育運行規(guī)律則要求學校不可過于關注和重視大學排名。
我國提出“985”“211”工程、“雙一流”建設等,要求高校不斷向排名位次靠前的世界一流大學學習和靠攏,這就要求高校追求排名。不但如此,由于大學排名會影響與之關系密切的學校師生、捐贈者等其他利益相關者的聲譽和地位[38],能為學生和家長選擇學校和專業(yè)帶來便利[39],還可以作為用人單位招聘人才的依據(jù)[40],以及作為捐贈者捐款的更充分理由[41]等原因,社會各界基于自身利益出發(fā),都十分關注和重視學校排名位次。但是,由于大學排名尚存在教學指標比重過低、評價指標相關性不高、教學指標評價過程尚未全面等局限性[42],學校在深入了解大學排名評價指標體系之后,出于學校長遠發(fā)展考慮,并不會過于關注大學排名和注重大學排名位次的變化。因此,在社會各界都對大學排名十分關注和重視的壓力下,學校對大學排名的看法和做法也會受到一定的影響,產(chǎn)生糾結和矛盾,導致學校在應對大學排名中出現(xiàn)迷失。
第一,高校應該重視大學排名。高校應要重視大學排名,應全面深入地了解各個大學排名的評價指標體系、評價過程及方法等,熟知大學排名的邏輯性和規(guī)律性??煞e極關注高校的大學排名位次變化,進行橫向和縱向比較,可比較歷年來本校排名位次變化,或者可將高校的指標得分和位次變化與相鄰高校、相似高?;蚺琶壳暗母咝_M行詳細對比分析,從而為關于排名的決策制定和戰(zhàn)略實施提供參考。尤其是我國的“雙一流”建設高校,由于排名必然會影響到高校資源配置和“雙一流”建設高校評估結果,則更加需要關注本校和其他“雙一流”建設高校的排名變化。第二,要堅持理性地看待大學排名。理性地看待排名即指對大學排名要有批判態(tài)度,在認可和參考大學排名之前,高校需要對排名的權威性、數(shù)據(jù)可靠性、科學性和嚴謹性等多個方面進行深入分析,以本校實際情況為實例,判斷排名是否符合本校實際發(fā)展情況。尤其要明確大學排名本身存在的弊端,例如指標權重偏西化,指標設置不全面等,警惕出現(xiàn)唯排名是從的情況。
第一,高校應該積極應對大學排名。譬如,高校可著力加大對理想的高校排名位次的宣傳力度,增強師生榮譽感和工作積極性,提高高校的知名度和聲譽。高校還可建立專門的排名研究和建設辦公室,專門分析排名情況,為高校決策提供參考。針對排名得分較低的指標,可借鑒排名靠前或者排名位次有所進步的高校的建設經(jīng)驗,制定符合高校發(fā)展實情的排名提升策略。第二,高校要謹慎地應對大學排名。在著力提升大學排名位次時,高校應因校制宜,量力而行,不可盲目采取措施以追求排名位次的提升。尤其是我國的“雙一流”建設高校和一流學科,在大力發(fā)展優(yōu)勢學科以提升大學排名指標得分及位次的同時,要顧及高校的長遠發(fā)展和運行規(guī)律,尤其應注重人文社科類學科的發(fā)展,緊緊圍繞高校的育人目標和教學、科研及社會服務三大職能發(fā)展,避免陷入為了排名而發(fā)展一流大學的誤區(qū)。
習近平總書記到北京大學考察時提出,“辦好中國的世界一流大學”必須“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因此,在應對大學排名和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過程中,高校固然要重視并且積極應對大學排名,明確差距并積極追趕,但同時要顧及我國的國情現(xiàn)狀和特色發(fā)展。我國的“雙一流”建設高校,需抓住“雙一流”建設這一契機,尋求高校的特色發(fā)展優(yōu)勢,最大限度地利用好高校的優(yōu)勢資源和條件,增強高校的不可替代性和核心競爭力,在世界一流大學建設中顯現(xiàn)出中國特色。此外,由于大學排名的評價指標體系偏西化等原因,我國高校在應對大學排名過程中,應從優(yōu)秀的中式文化傳統(tǒng)中找尋高校的發(fā)展優(yōu)勢,做到大學排名為高校所用而非為排名所用,努力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