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jīng)過不知難?!痹娙岁懛盼痰倪@句聯(lián)語流傳千年,警世鞭策,發(fā)人思省。紅學泰斗、解味道人周汝昌先生深悟其中三昧。1921年胡適發(fā)表《〈紅樓夢〉考證》,創(chuàng)立“自傳說”新紅學,成為一代紅學宗師。1927年夏季,剛從海外歸來的胡適在上?;ㄖ亟鹳彽靡徊砍尽吨廄S重評石頭記》(“甲戌本”),這個本子只存了第一至第八回、第十三回至第十六回、第二十五回至第二十八回,共十六回,其中還有很多書頁殘缺。胡適在與戚序本、程甲本、程乙本進行了比對校勘后,揭示了這部“甲戌抄閱再評本”的獨有價值:“脂本是《紅樓夢》的最古本,是一部最近于原稿的本子?!边m之先生視此本為平生秘本,向不輕易示人。
1947年,時在燕京大學讀書的周汝昌在《天津國民時報》副刊上發(fā)表《曹雪芹生卒年之新推定》,受到時任北京大學校長胡適先生重視,兩人開始書信交往,正是在胡適先生啟發(fā)下,年輕的周汝昌開始了畢其一生的紅學考究之路。1948年夏初,正在撰寫《紅樓夢新證》的周汝昌提出觀看《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的請求,胡適先生慷慨地將這部珍貴的孤本借給他細看,后又托燕京大學孫楷第教授將自己珍藏的《四松堂集》乾隆抄本和有正書局石印大字戚序本拿給他研究。周汝昌與四兄周祜昌利用一個暑期錄副甲戌本,五個多月后完璧歸還。而那部有正書局石印大字戚序本則留在了周家。1948年12月16日胡適南下,一生藏書俱皆拋下,只隨身帶走了這一十六回的甲戌本和一部程乙本。
1948年夏秋之交,周汝昌得知徐星署藏《脂硯齋重評石頭記》八十回本(即“庚辰本”)在京城出現(xiàn),藏家高價待沽,雖有胡適、張伯駒等大學者收藏家鼎力相助,但限于財力,周汝昌終與庚辰本失之交臂。直到1949年初,周汝昌方從藏書家陶洙先生處借得庚辰本八冊“照相本”。同年春,庚辰本《石頭記》終歸燕大圖書館,周汝昌據(jù)此寫下《真本石頭記之脂硯齋評》,首次提出:“甲戌抄閱再評本”、“庚辰秋定本”和“有正戚序本”為《石頭記》三大現(xiàn)存真本。
1962年胡適去世后,甲戌本寄藏于美國康乃爾大學圖書館,現(xiàn)已被上海博物館購藏。庚辰本歸于北京大學圖書館收藏。唯有胡適當年惠借給周汝昌被其用作底本核校庚辰本的兩大函二十冊的有正書局石印大字戚序本,在周祜昌咸水沽家中被“抄”走,至今不知蹤影。2005年人生暮年的周汝昌出版了《我與胡適先生》一書,回憶起自己八十多年坎坷又順利的一生,他說真如一部二十四史,不知從何處說起了。
手上這件周汝昌先生行書條幅,書錄《秋爽齋一首》,筆鋒爽利,字如屈鐵,瘦勁奇?zhèn)?,詩書俱佳,引首署朱文閑章“響晴軒”,文末押白文“周汝昌印”名章,落款為:“八十四盲士周汝昌?!爆F(xiàn)代軸頭裝裱,紙白版新,品相完好。十多年前通過書法江湖網(wǎng),由一位山東收藏家友情轉(zhuǎn)讓,為周汝昌先生晚年盲書“紅詩”的經(jīng)典作品之一。若以文人書法論,也是一件當世文豪獨領風騷的藝術佳品,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和收藏價值,自在書屋因擁有這件周汝昌墨寶而書香遠溢。
周汝昌(1918—2012),生于天津。字禹言、號敏庵,后改字玉言,別署解味道人。著名紅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詩人、書法家,是繼胡適先生之后新中國紅學研究第一人,考證派主力和集大成者,被譽為當代“紅學泰斗”。周汝昌先后任燕京大學西語系教員、華西大學與四川大學外文系講師、人民文學出版社古典部編輯、中國曹雪芹學會榮譽會長,2010年成為中國藝術研究院首批終身研究員。
周汝昌出生于天津咸水沽鎮(zhèn)。祖父名周銅,捐過清朝“同知”,父親周景頤,為光緒年的末科秀才。周汝昌自幼聰慧過人,讀書過目不忘。小學時每次考試都是第一名,同學送他一個稱號“鐵第一”。就讀天津南開中學時,他的英文水平可與老師論伯仲,從初中時期便熱衷于古典詩詞的創(chuàng)作,高中畢業(yè)時,以第一名成績進入燕京大學王牌的西語系。在大學期間,周汝昌與京城文化名流許寶蘅、鄭誦先、張伯駒等諸先生們填詞作賦,唱酬交往,是新文化運動當時新、舊兩大陣營都認可的青年才俊。畢業(yè)時,他的論文為英譯中國古代文學理論著作《文賦》,令中外教授舉座皆驚,全票通過,老師們還破例請學生周汝昌吃飯慶賀。這年正值燕大開辦中文系研究院,周汝昌在教授們的舉薦下應考,成為研究院錄取的第一名研究生,他又將《二十四詩品》譯成英文介紹到歐洲,也把英國著名詩人雪萊的《西風頌》以《離騷》的文體翻譯成中文。20世紀80年代,周汝昌還用英語在北京給40多家外國駐華使館官員講解過《紅樓夢》,據(jù)說當時場面如磁鐵聚沙。
做為紅學泰斗,周汝昌自謙不是書法家,但自認對“書學”下功夫比對“紅學”多得多,周汝昌精研書法理論,著述《永字八法:書法藝術講義》,詳盡解讀中國書法最基本內(nèi)涵、學識、意義,并從理論上考證了王羲之書法“遒媚”的真正含義,是當代中國獨樹一幟的書法理論家。同時,他也是一位百折不回,令人尊敬的書法實踐者。周汝昌自幼習字,初習柳公權,進而醉心歐楷,致力于唐人寫經(jīng)。但平生多臨習右軍帖,深研《蘭亭》,最終徜徉于書圣王羲之的書體中,他背臨《蘭亭序》能達到亂真的境界。周汝昌的書法以帖為宗,橫逸飛動,筆筆不茍,使轉(zhuǎn)敷暢,作草如真,天骨遒美,逸趣藹然,在當代大學者中獨具風格。當年有人質(zhì)疑他的書體是宋徽宗趙佶的瘦金體,周汝昌則慨然回答:我怎能臨摹那瘦削無力的書體,書圣是我頂禮膜拜,一生的追求。可惜周汝昌于1954年,未到不惑之年卻雙耳失聰,1974年,人過中年又因用眼過度,兩眼近乎失明,右眼只有0.01的視力,只有靠兩個高倍放大鏡疊在一起,才能看書寫字。70歲后極少動墨,故而書法作品極少,頗為珍貴。80歲前后,有時用毛筆寫大字,只能令家人展紙,憑感覺落墨,但仍能瀟灑自如,轉(zhuǎn)折有力有節(jié),偶爾個別字局部會有模糊,但卻增添一分拙樸的意趣。
這件周汝昌行書條作于2001年前后,運筆流暢,起承轉(zhuǎn)合,交待清楚,無有模糊,且布局疏朗,結構嚴整,是周汝昌先生晚年的一件用心之作。2002年3月,“北京當代著名學者書法展”在中國美術館隆重舉行,周汝昌與張中行、季羨林、徐邦達、啟功、任繼愈等22位學者書法作品集體亮相,這是周汝昌書法作品唯一一次公開展出。
周汝昌曾自述:“我自十五歲知有長短句之體,酷愛之,自此銳意為倚聲之學?!?941年,他在燕大讀書選修顧隨先生唐宋詞選課,“胸臆大開,傾倒不已”,真正步入詩詞正途。60年代始,周汝昌詩作大部分以《紅樓夢》為主題,凸顯了其“為芹辛苦”的志業(yè)與信念。1979年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石頭記人物畫》,由劉旦宅繪畫,周汝昌題詩,一畫一詩,共40幅,珠聯(lián)璧合,相得益彰。2004年《詩紅墨翠——周汝昌詠紅手跡》由書海出版社出版,共收入周汝昌113篇題詠之作,是一部全面反映周汝昌學術成果與詩書藝術的作品集。
“春明秋爽各風流,軒敞高齋筆亦遒。裁得詩箋連文幾,些山滴水愿同酬?!边@首《秋爽齋》頗具《竹枝詞》曲風,是周汝昌先生數(shù)百首題詠紅樓人物中的一篇佳作。秋爽齋本是《紅樓夢》中才女探春的住處,《紅樓夢》第四十回:“史太君兩宴大觀園 金鴛鴦三宣牙牌令”有段描述秋爽齋的文字:探春素喜闊朗,這三間屋子并不曾隔斷。當?shù)胤胖粡埢ɡ娲罄硎蟀?,案上磊著各種名人法帖,并數(shù)十方寶硯,各色筆筒,筆海內(nèi)插的筆如樹林一般。那一邊設著斗大的一個汝窯花囊,插著滿滿的一囊水晶球兒的白菊。西墻上當中掛著一大幅米襄陽《煙雨圖》,左右掛著一副對聯(lián),乃是顏魯公墨跡,其詞云:煙霞閑骨格,泉石野生涯。案上設著大鼎。左邊紫檀架上放著一個大觀窯的大盤,盤內(nèi)盛著數(shù)十個嬌黃玲瓏大佛手。右邊洋漆架上懸著一個白玉比目磬,旁邊掛著小錘?!瓥|邊便設著臥榻,拔步床上懸著蔥綠雙繡花卉草蟲的紗帳。讀過這一章回,周詩中的“春明秋爽”“軒敞高齋”其義自現(xiàn)。而第三十七回:“秋爽齋偶結海棠社 蘅蕪苑夜擬菊花題”,則全文照登探春的一副花箋,即致寶玉的一封私信,字里行間展示“秋爽居士”“蕉下客”的過人文才,周詩中的“詩箋”“文幾”“些山滴水”皆從此款語溫言的私信中化出,足顯一代紅學大師的濃厚功力。
己亥苦夏,天燥少雨,蟬鳴徹夜。今年銷夏讀書不多,但著名學者鐘叔河先生的《念樓學短》一直成為枕邊書。《念樓學短》本是鐘先生寫給孫輩的一套古文入門書,公開出版后卻洛陽紙貴,堪稱“百字版的《古文觀止》”。三伏起日,超強臺風“利奇馬”強勢來襲。是夜,風聲敲打雨窗,連灣風雨大作,燈下漫讀《念樓學短》別有滋味。讀到鐘叔河先生有一篇奇文《黑不黑》,文選宋代大文豪蘇東坡《書墨》一段趣話。蘇東坡是用墨大師,鑒藏大家,不僅藏有名家手制佳墨,而且別人出示之墨,他一見便能知為何人所作。東坡在海南島儋州,還自制過“海南松煤東坡法墨”,據(jù)說品質(zhì)與五代造墨名家李廷珪制者不相上下,“足以了一世著書用”。然而蘇東坡的墨到底“黑不黑”?鐘先生沒有深究,他卻在東坡《書墨》中發(fā)掘出人的一種可貴精神:“老是在追求著更真、更善、更美,這就是理想主義。在黑暗中的人,理想主義就是前方的一盞燈,再遙遠,再微弱,卻是它,而且只有它,才給了人力量和希望。”夜雨燈下,我自然想到“盲士”玉言先生,他就是這樣的一位自生光芒的理想主義者。晚年的周汝昌先生做過一首感懷詩:“夢解紅樓日月長,奇情異彩細參商。零箋碎墨皆堪念,中有微懷一瓣香。”記得周汝昌去世以后,其子周建臨坦言:“他住得很簡陋,說是紅學大家,完全是一個窮人。”今天蓮韻堂上周汝昌盲書“紅詩”條幅依然故我,字里詩外,筆墨逸趣。我想說:紅學泰斗,一介布衣;德不孤,必有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