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發(fā)學 王長遠
引 子
3月22日,春光明媚,和風習習。“2018年山西十大‘三農(nóng)新聞人物”頒獎大會,在《山西日報》報業(yè)集團隆重舉行。
在山西十大“三農(nóng)”新聞人物中,有一位鬢發(fā)霜染,滿臉滄桑,“爺輩”長者。他叫衛(wèi)生福,83歲,聞喜縣衛(wèi)家莊村民,譽滿三晉的“草根發(fā)明家”、鄉(xiāng)親們眼里永遠的“大能人”!
這是大會對這位耄耋老人的頒獎詞:
“不幸的童年,艱辛的少年,拼搏的青年,停不下來的老年……毫不夸張,這就是他人生最標準的自我畫像。日暮黃昏還搞發(fā)明,歷盡千難,研發(fā)山楂產(chǎn)品,大獲成功,造福一方果農(nóng)。這是一個傳奇式、現(xiàn)象級、勵志版的老人。他告訴我們:什么是老驥伏櫪!什么是奉獻桑梓!”
這是怎樣一位“傳奇式、現(xiàn)象級、勵志版”的老人?帶著這樣的好奇、疑惑,筆者采訪了衛(wèi)生福。
不幸的童年
衛(wèi)生福生于1936年10月,時值兵荒馬亂,匪患橫行,農(nóng)村凋敝,民不聊生。衛(wèi)家曾有良田百頃、磚瓦房數(shù)十間,有車有馬,在村子里算一大戶人家;爺爺乃晚清秀才,飽讀詩書,出口成章,后染煙土,久吸成癮,殷實家產(chǎn)隨著煙槍的縷縷青煙蕩然飄散;到父親手中,只剩下老院3孔破窯和堡中3間破家廟安身。民國17年,陜西鬧饑荒,28歲的父親只身遠赴陜西岐山,用一塊餅領回母親。父親兄弟二人分家時,僅分得3雙筷子2個碗,外帶240塊銀元外債,搬出老院住進家廟;此時衛(wèi)生福不到1歲。
面對困境,衛(wèi)生福父母辛勤勞作,苦度時光:租種本村劉姓人家15畝地,又在自家老墳地開出8畝荒地;開辦蒸饃鋪,蒸結(jié)婚喜事的龍鳳糕、蒸孩子過滿月的火熁、蒸辦白事的饅頭花饃……掙一點家用開銷錢。
開饃鋪是個非常辛苦的活,常人受不了那罪。一鍋饃,一擔水。事小每天2、3擔水,事大每天7、8擔水,全靠父親從5、6丈深的井中一桶一桶絞上來。白天絞水人多排隊耽誤功夫,晚上9點后人少、常常絞到12點鐘。絞畢后忙里偷閑吸上一鍋旱煙,又趕忙搭手和面、揉面、一個一個擺放;一直忙到下半夜兩點多鐘才能合一下眼,兩個時辰的半睡半醒中,牽掛著饃脹虛了要趕緊起火上籠,如稍一大意發(fā)酵過火,饃味發(fā)酸裂口,就誤了事主的事。有一天,勞累的母親睡過了頭,結(jié)果一鍋饃虛脹開花,被脾氣急躁的父親用燒火棍燙醒。一奔臘月,訂饃的人家少了,父親從村里聘請來幾個搓麻花的把式,支起了油鍋,做起了煮麻花的營生。就這樣,風里來、雨中去,披星星、戴月亮,苦苦干了3年,終于還清了分家時欠下的240塊銀元的債。
衛(wèi)生福滿月時,秀才爺爺給起了個俗到底的名字:狗剩,寓意“野狗嘴邊剩下的”。家道中落,貧困潦倒,加上生福兩個姐姐過早夭折。但愿老天開恩,保住衛(wèi)家長孫小命就足矣!
艱辛的少年
衛(wèi)生福7歲時就隨父親下田,父親犁地他割草,父親歇息吸兩鍋煙,他扶犁拐去學犁地。8歲時,生福還沒去村小上學,一來家貧,二來父親已離不了這個上下地牽牛、天天割兩小捆青草喂牛的小幫手。直到12歲,母親意識到這樣下去會耽誤了孩子,說服父親硬把兒子送進學校。一年級班里,數(shù)他年齡大、個頭高,遭同學譏笑。他只在學校停了三天兩后晌便開始逃學。母親知曉后,先哄,后用家法。但生福軟硬不吃,母親打壞幾把笤帚也趕不進校門。
13歲那年,大雨淋塌家廟起墻,修房時父親從一丈多高的架子上摔下,壞了兩根肋肢,家貧請不起先生,僅10天光景就丟下一家5口痛苦離世。母親一個小腳婦女,多年患哮喘病;4個兒女馬高馬低,最小的女兒才1歲。有人勸母親改嫁,有人出主意讓母親把最小的女兒和弟弟送給人。那天,夏縣大里村人前來抱孩子,將要出門時,母親瘋了似的撲了過去,奪回孩子:“娃,要活咱娘們一起活,要死咱娘們一起死,媽一個也離不了……”此情此景,感天動地。
人生中的種種不測、困厄,如同橫亙面前的大山,任其再峭陡、險峻,也要翻過去!千斤重擔壓在了13歲的衛(wèi)生福稚嫩的雙肩——
家里茅甕滿了,母親只敢舀半茅罐,哄著讓生福去擔。
第一次擔茅糞,生福搖搖晃晃,喝醉酒似的,剛出村門,“咣當”一聲茅罐撞在村門旁的一塊大石頭上,臭氣熏天的屎尿濺了一身。
上地犁地,凌晨4點多出工,滿天星斗,咋也喚不醒沉睡中的兒子。母親切一小牙西瓜,往生福嘴上一抿,睡夢中嘗到絲絲甜的生福睜開了眼。生福趕著大黃牛在嶺上犁地,母親踮著小腳扛上镢頭,站在地中間打土坷垃。說是打土坷垃,其實是給孩子壯膽。那時狼多,時有狼傷人的事發(fā)生。母親見生福犁到地頭,要大聲吆喝:“狗娃——”;犁到地尾,也要大聲吆喝:“狗娃——”生怕黑燈瞎火遇到狼。叫多了,生福有點煩,干脆不答應。嚇得母親失聲大叫:“打狼——打狼——”跌跌撞撞地跑到地頭,見生福好好的,頓時癱坐在地上:“好我的娃,你把你媽嚇死了?!?/p>
有人說,苦難是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辯證地說,還真是這么一個理。
苦難,鍛造了衛(wèi)生福的筋骨;苦難,磨練了衛(wèi)生福的意志;苦難,啟迪著衛(wèi)生福的智慧;苦難,讓小小年紀的衛(wèi)生福早早懂得了“鍋是鐵倒(鑄)的”這句話的真正內(nèi)涵。
犁地時,大黃牛欺生福人小,快下晌當兒“搗蛋”、“鬧罷工”,一到地頭扭頭就往回跑。為制服大黃牛,生福把牛韁繩從牛鼻子穿過,不信拽不住你。
晚上瓜地看瓜,為防野狼,用4條繩把裝麥時用的車肘吊在墳地一棵大槐樹上,像鳥巢似的懸半空。從“鼻疙瘩嶺”上拉麥,木輪車沒桿,從家磨道卸下榆木磨桿,橫插車輪上,捆死,滿滿一車麥硬是從狹窄、峭陡的坡上滑下來,驚得村里的車把式倒吸一口冷氣……
農(nóng)閑時,洋火換破爛,補缸修煙囪,收芝麻棉籽換油,磚瓦窯破磚堆里對整磚……凡能賺錢養(yǎng)家的活,再苦、再累、再臟,生福全不在乎。
第一次洋火換破爛,天空飄著雪花,走進一條深胡同,剛開口吆喝“洋火換破——”,“爛”字尚沒出口,招來一群惡狗,“汪——汪——汪”撲了過來,毫無防備的生福被咬得遍體鱗傷。
去夏縣大里村老舅家,見一補缸師傅補缸,他蹲在一旁偷著學。第一次出村給一大娘補面盔,用錘剛敲了一下鏨子,“咣當”一聲破了,嚇得直哭。大娘心善,沒讓他賠。問題出在哪里?生?;氐郊曳磸妥聊ィ瓉硌a缸師傅用的鏨子是方頭,自己用的是尖頭。工具改進后,生福成了一位補缸把式。
在走村串戶補缸時,看到好多婦道人家正燒火做飯,往往被倒卷的煙嗆得像灰老鼠似的流著眼淚捂著嘴逃出來。生福常聽老人們說:“煙囪不過狗窩病?!敝灰压犯C擺治好,想不過也不由你。經(jīng)一番琢磨,生福擺治煙囪時,掌握住“出煙口不能大,狗窩不能直”的竅門,修了十個八個煙囪后,生福的名氣出去了。補缸小師傅,缸補得好;煙囪修得更好,是個小能人。
收芝麻、棉籽換油時,他人小心眼實。那些沒長“良心”的奸滑頭糊弄他:袋上邊、下邊是好芝麻,好棉籽,中間夾雜秕貨、癟貨。拿回家母親發(fā)現(xiàn)后,數(shù)落他:“好我的娃,你不懂也不問問人家,收的秕籽、癟籽,哪能軋下油?收上一后冬,別說賺錢,怕把家底都賠進去?!睆哪且院螅2粌H長了心眼,還認識了這個社會。嗑瓜子嗑出個臭蟲來——什么仁(人)都有,害人之心不可有,但,防人之意不可無?。?/p>
租用別人的彈花車彈棉花,他學會了擺弄機器。進花軸緊了不行,松了也不行,一邊緊一邊松更不行。緊了,壞機器;松了,不進花;一邊緊一邊松,彈出的花一邊生一邊熟,疙疙瘩瘩。他說:“機器是個精細東西,誤差就在一厘半毫間?!?/p>
在運城鹽池打工,數(shù)九寒天,冷風刺骨,晚上在四面透風的臨時倉庫過夜,能把人凍成冰棍。衛(wèi)生福每日下工后趕70多里路,回到衛(wèi)家莊的家近11點,凌晨4點又趕往工地;一個多月練成“飛毛腿”。
在運城氣象站打工,2噸重、14米高的氣象桿,在衛(wèi)生福指揮下,利用絞磨的原理,4個人立起??芍^多想出智慧,四兩撥千斤。
衛(wèi)生福,小小年紀,便有了多項“發(fā)明”。人稱:“十六能”,名氣傳遍整個西鄉(xiāng)。
拼搏的青年
1952年5月15日,國家推行祁建華“速成識字法”,村村辦起夜校,開展掃盲識字。衛(wèi)生福在掃盲班呆了一后冬,認會了4800個字,有了點文化,能寫會算,看住了門戶。
1959年,衛(wèi)生福被大伙推選為生產(chǎn)小隊的記工員。這以后,“官運”亨通,步步高升:生產(chǎn)隊的記工員、保管、統(tǒng)計員;生產(chǎn)大隊的副大隊長、大隊長;上調(diào)公社,先后任公社民兵營長、修北干渠總指揮、粉坊經(jīng)理、拖拉機站站長、井隊隊長、磷肥廠廠長、制管廠廠長、電器廠廠長……最高職務:縣呂莊水庫副主任。即將轉(zhuǎn)正的當兒,被“四清”工作隊調(diào)回去,擔任大隊主任。
是金子總會發(fā)光,是錐子一有機會就脫穎而出。
1960年3月,衛(wèi)生福分管大隊副業(yè),在其親自操持下,衛(wèi)家莊大隊成立了木業(yè)社、鐵業(yè)社、榨油廠、磨面加工廠。
成立鐵業(yè)社,本地人沒人會打鐵,打聽到垣曲、河南多鐵匠,衛(wèi)生福遠赴垣曲請來鐵匠張繼生,并克服千難萬難讓張繼生安家落戶在衛(wèi)家莊村,解除了后顧之憂。衛(wèi)生福后來辦電器廠,發(fā)明防滑鏈,張繼生成為主要技術骨干。
1960年鄉(xiāng)村尚未通電,家家戶戶驢拉磨。大隊成立了磨面加工廠,衛(wèi)生福從城里購回一臺5馬力鍋駝機,從稷山買回2扇大石磨。下面一扇固定死,上面一扇中間安裝上鐵軸,穿下面磨扇正中而過,再在兩磨扇下的鐵軸上,安裝上水車用的圓盤,以鍋駝機為動力,轉(zhuǎn)動上面的磨扇,功率比驢拉磨提高幾百倍。實際操作中困難重重:上磨扇正中安鐵軸,石頭與鐵不粘,要想把兩者牢牢固定死,打眼、加楔,都不行,機器一轉(zhuǎn)動,高頻率,不長時間就松了?!吧礁F水盡疑無路”之際,衛(wèi)生福看到大隊庫房倒了一堆白礬,抱著試一試的想法,把白礬放在鐵鍋加熱化水,然后倒在鐵軸與石磨焊接處,成功了!與其說生福是“瞎子踩在牛屎上——腳步趕到”。不如說:“機會總是垂青于有準備的人?!边@一妙招解決了鍋駝機帶石磨關鍵難題。
1960年10月,聞喜縣北干渠上馬。全縣21個公社的民工在長達30多公里長的戰(zhàn)線擺開戰(zhàn)場,紅旗招展,歌聲飛揚,車輪飛轉(zhuǎn),你追我趕,一派大干社會主義熱火朝天的景象。衛(wèi)生福擔任郭家莊公社500多民工的總指揮。當渠挖到五、六米處,出土全靠一層一層往上翻,進度慢了。衛(wèi)生福派幾名壯小伙從村里運來兩個木腳大車的轱轆、兩盤絞水用的粗牛皮繩,指揮小伙子們岸上打樁,把兩根粗檁用8號鐵絲絞成“X”形,左右相距2米固定在壩上;把木輪大車的車軸橫放其上,車軸上安裝兩車轱轆,兩車轱轆每根輻條間都插一根6、7公分粗、1米長的椽,成絞水用的轤轆;牛皮井繩纏其上,一頭拴在壩底的實平車上,一頭拴在壩上的空平車上;起斜坡,空平車下去時坐3個人,把壩底實平車通過轆轤帶了上來,像絞水似的,一上一下,循環(huán)往復。衛(wèi)生福把此項發(fā)明叫“壩上機”?!皦紊蠙C”投入使用后,民工們爭搶坐轆轤車,小伙子、姑娘們笑著、鬧著,繁重苦悶的勞動成了玩游戲。別的公社民工全圍過來看熱鬧。全縣“流動紅旗”被釘在了郭家莊公社工地上。半年時間完成了全年任務。
帶領社員丈量地,他在自行車的前輪輻條上,系一條紅布條,丈量時地邊推上或騎上,記住紅布條轉(zhuǎn)的圈數(shù),2.8米×N圈便是地的長與寬。省人省力省時,衛(wèi)生福取其名叫“丈地機”。
高灌站離村3里地。電線架好卻通不了電,不知故障出在哪里。80根電桿一根一根查太費時誤事,衛(wèi)生福采用“一分為二優(yōu)選法”,先從正中40根處查找,再從后40根中間查找,電工只上了4次桿便很快查出短路,提高了辦事效率。
數(shù)十年間,衛(wèi)生福為大集體辦了10多個企業(yè),全是在“一無資金、二無場地、三無人員、四無技術”的情況下,靠膽識,靠竅眼,靠吃苦,靠拼搏,靠奉獻,“空手套白狼”,平地起高樓。
人們贊譽衛(wèi)生福是“創(chuàng)業(yè)龍”。
改革開放,春潮滾滾,為“龍”的騰云駕霧提供了千載難逢的大好機遇。千帆競發(fā)浪潮涌,百舸爭流正逢時,衛(wèi)生福以超前的思想,獨到的眼光,搶時間,抓機遇,投身商海,進軍省城。他辦起家庭油漆廠,成立公路劃線隊,研制“耐高溫油漆”,發(fā)明“雙槍噴涂法”、“防滑鏈”……靠技術領先占市場,靠誠信經(jīng)營贏客戶,成為同行的翹楚。在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道路上,標新立異,獨辟蹊徑,頑強拼搏,百折不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