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影《開羅紫玫瑰》是具有元電影特性的代表作品。本文通過借助元電影的敘事結構特點對《開羅紫玫瑰》的人物、劇情和背景都進行了解讀,并進一步對虛構影像中的真實感進行思考。
關鍵詞:元電影;敘事角度;互文性;自反性
電影作為一種藝術類型,其表現(xiàn)形式呈現(xiàn)多樣化的態(tài)勢。而元電影是其中一種特殊的電影類型,其獨特的拍攝手法和敘事結構度都可給予觀眾新奇的觀影體驗。1985年由伍迪艾倫導演的《開羅紫玫瑰》正是一部典型的具有元電影特性的好萊塢影片。本文將厘清元電影的概念,并結合元電影在敘事結構層面的特征,分析電影《開羅紫玫瑰》的文化內(nèi)涵和藝術價值,著重探討影像的真實與虛構問題。
一、元電影的界定
元的概念自二十世紀被提出,隨之即被廣泛地應用至文學、戲劇等多個藝術范疇中,“元戲劇”“元小說”等衍生概念應運而生。莎士比亞的戲劇《哈姆雷特》和中國古典小說《紅樓夢》中都存在著“戲中戲”的劇情架構,外層小說文本與內(nèi)層戲劇文本在作者的有意安排下,發(fā)生了內(nèi)在的聯(lián)系,形成了某種指向性的對應關系。
電影作為一門藝術語言,繼承了文學和戲劇的諸多特性。元電影的概念脫胎于“戲中戲”這一結構形式,同時囊括了“關于電影的電影,包括所有以電影為內(nèi)容、在電影中關涉電影的電影,直接引用、借鑒、指涉另外的電影文本或者關涉電影本身的電影都在元電影之列。”的豐富內(nèi)涵。
二、元電影的敘事結構特點
(一)互文性
互文性是元電影敘事的一大特點,主要是指“電影文本之間存在的潛在或顯在的相互指涉關系”。內(nèi)層文本和外層文本實現(xiàn)了隔空對話,進一步構建了文本內(nèi)容的擴容、暗喻、鉗制等敘事功能。在電影《開羅紫玫瑰》中,互文性最為集中地體現(xiàn)在人物形象、背景設計和劇情設置上的相互映照之中。
1.人物形象
電影中被創(chuàng)作出來的角色和演員本身的關系構成了一種鏡像的對照:二者分享相同的外貌,但虛擬的人擁有勇敢、可靠、浪漫、誠實的完美品格,而現(xiàn)實中的人卻走向了虛構形象的反面,展現(xiàn)對現(xiàn)實世界的冷酷諷刺。
2.背景設計
導演將潛文本的背景設置在紙醉金迷的紐約大都市,外層電影的背景被刻意放置在了美國經(jīng)濟大蕭條時期,二者的對比和映照很好地解釋了為何觀眾會選擇電影消解來自現(xiàn)實的悲傷。
3.劇情設置
電影中放映的電影《開羅紫玫瑰》可以被視為先行于元電影文本的潛在文本,其內(nèi)容可被視為是對元電影的隱喻和解讀,角色在屏幕間的穿梭將潛內(nèi)容與原內(nèi)容勾連。
(二)自反性
在傳統(tǒng)的電影觀念里,電影的目的就在于讓觀眾沉浸在故事里。所有破壞這份幻境的電影生產(chǎn)要素都被刻意地隱去了,從而滿足觀眾的窺屏心理。而在具有元電影性質(zhì)的影片中,經(jīng)典敘事電影的構架被打破,電影自身的拍攝和接受機制暴露在觀眾眼前。電影以主體的方式呈現(xiàn),而非以獲得觀眾認可的敘事空間存在,這一步將自我消解、破而再立的過程即是元電影的自反性。
自反性在這里呈現(xiàn)了多層的內(nèi)涵,第一層即是對電影的自我反思。電影《開羅紫玫瑰》中構建了兩層世界,二者唯一的聯(lián)系在于一臺放映機。而元電影中男主人公湯姆從電影中走出來打破了熒幕的界限,虛構的世界進入了真實的世界。各個角色在多個層次發(fā)生對話——潛電影中的角色向元電影中的觀眾提問“為什么不是我們是真實,你們是虛構”,這是電影對電影影像的虛與實的自我思考。同時,這也強迫著元電影中的觀眾們不得不面對“夢幻世界”不美好的事實。
而第二層則是電影自反性的循環(huán)特性。電影所建立的“白日造夢”的機制在元電影中被打破,但同時又再一次的在元電影的觀眾中被打破。這是導演與觀眾之間一場互動游戲,觀眾可以在觀看過程中獲得同樣的夢境被擊碎的感受。
三、影像虛構性與真實感的思考
隨著熒幕本身具有的界限被打破,虛構世界與真實世界的關系變得模糊。電影使受眾沉浸其中久久不能釋懷的原因主要有兩個層面:一來是電影超真實的敘事手段;二來是觀眾本身的心理需求。
(一)電影超真實的敘事手段
電影所上演的內(nèi)容是虛構的,但無可否認的是其文本內(nèi)容是基于真實世界的再創(chuàng)造。法國后現(xiàn)代思想家鮑德里亞用 “仿真現(xiàn)象 (simulation)” 一詞來揭露了電視 、電影、廣告和各種網(wǎng)絡媒體 以對現(xiàn)實的虛擬來替代真實的現(xiàn)實, “仿真”搖身變成了現(xiàn)實。它是 “沒有原本的摹本 ,超真實的領域”。這也加劇了觀眾在電影中的沉浸程度,被動接受電影中的文化價值輸出。
(二)觀眾自身的心理需求
觀眾之所以可以沉浸與電影之中,還在于真實世界的所有愿景都可以在虛構的電影中得到滿足。而元電影的自我破解打破了觀眾主觀的審美體驗,促使其不再被動接受電影中的價值觀輸出,進一步開始反思虛構領域?qū)ΜF(xiàn)實生活的侵蝕?;艨撕D桶⒍嘀Z毫不留情地批判以電影和電視為代表的大眾文化。他們指出,好萊塢商業(yè)電影正是憑著它的麻醉效應捍衛(wèi)了意識形態(tài)和主流的價值觀,使其不被顛覆。電影作為虛構的產(chǎn)物,卻以超真實形象呈現(xiàn),觀眾應當警惕自身與其的距離。
參考文獻:
[1]婁逸.從記憶到言說:元電影建立電影主體性的話語場[J].創(chuàng)作與評論,2016(18):78-83.
作者簡介:侯佳怡(1999.7-),女,漢族,江蘇常州人,蘇州大學傳媒學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為新聞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