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棟
為了探索關中西部地區(qū)小麥—玉米輪作系統(tǒng)土地的最大生產潛力,研究總結超高產栽培的技術措施和模式,為大面積推廣應用提供科學依據。特安排了小麥超高產試驗。
一、處理與材料
1、試驗處理
本試驗共設4個處理,不設重復。
(1)目標產量650kg/畝,施鉀肥。畝施純N19.4kg,純P2O56.6kg,純K2010kg,ZnSO4、MnSO4各1kg。
(2)目標產量650kg/畝,不施鉀肥。畝施純N19.4kg,純P2O56.6kg,ZnSO4、MnSO4各1kg。
(3)目標產量550kg/畝,施鉀肥。畝施純N13.9kg,純P2O56.6kg,純K206kg。
(4)目標產量550kg/畝,不施鉀肥。畝施純N13.9kg,純P2O56.6kg。
2、供試品種
秦農161,由寶雞市農科所最新育成,種子來源于寶雞市農科所。
二、試驗地情況及試驗設置
1、試驗地基本情況
本試驗安排在陽平鎮(zhèn)寶豐村李乃會責任田中。試驗地地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條件良好。前茬作物為玉米。播前采用棋盤式取樣法采取0—20cm混合土樣1個。土壤養(yǎng)分采取常規(guī)測試法,結果見下表:
2、試驗設置情況
本試驗采用順序排列,不設重復。試驗地總面積2.4畝。
3、試驗地田間管理情況
秋播時結合整地,畝用3kg辛拌磷處理土壤,10月16日播種,畝播量9kg。①、②處理畝施尿素37kg,磷酸二銨15kg,硫酸鋅、硫酸錳各1kg。①處理畝施硫酸鉀20kg。③、④處理畝施尿素25kg、磷酸二銨15kg,③處理畝施硫酸鉀12kg。氮肥分二次施入,于播種時與磷鉀肥混合基施60%,40%于拔節(jié)期3月25日追施。元月9日冬灌一次,2月26日化除一次;6月2日機械收獲。其它管理措施同于大田。
4、試驗結果及分析
(1)試驗產量結果,見下表。5月2日對每小區(qū)選三個點位測定畝穗數、粒數,5月31日每小區(qū)選三點位收割6平方尺,考種千粒重,折算實際產量。
(2)產量結果分析
試驗產量結果表明:處理①產量最高,畝產638kg,較處理②畝增產102kg,增產率為18.6%,位居第一;處理③平均畝產563kg,較處理④畝增產139kg,增產率32.8%,位居第二;處理②平均畝產536kg,位居第三;處理④平均畝產424kg,位居第四。
(3)在氮、磷肥施用量相同的情況下,增施鉀有明顯的增產效果,一般增幅為18.6%—32.8%。處理①、②均施氮、磷肥及微肥,且用量相同,處理①畝施硫酸鉀20kg(氧化鉀10kg),處理②不施鉀肥,處理①較處理②畝增產102kg,增產率18.6%;每公斤K2O增產小麥10.2kg;處理③、④均施氮、磷肥,且用量相同,處理③畝施硫酸鉀12kg(K2O6kg),處理④不施鉀肥,處理③較處理④畝增產139kg,增產率達32.8%,每公斤K2O增產小麥23.2公斤。由此可知,隨著施肥量的增加,其增產量呈下降趨勢。
(4)在磷肥施用量相同的情況下,增施氮肥鉀肥及微肥,小麥產量呈增產趨勢,增幅為13.3%。處理①畝施純N19.4kg,純K2O10kg,畝基施鋅肥和錳肥各1公斤,平均畝產638kg,與處理③相比,畝增施純N5.5公斤,氧化鉀6公斤,未施微肥,平均畝產增加75kg,增產率13.3%。在不施鉀肥,但施磷量相同的情況下,增施氮肥、微肥的田塊表現出明顯增產趨勢。增產率為25.7%。處理②畝施純N19.4kg,且增施微肥,平均畝產536kg,處理④畝施純N13.9kg,未施微肥,平均畝產424kg,處理②較處理④增產112kg,增產率達25.7%。
(5)試驗農藝性狀分析
在一定范圍內,隨著鉀肥使用量增加,產量呈上升趨勢。主要表現在穗粒數和千粒重增加。處理①和處理②比較,穗粒數增加0.5粒,千粒重增加2.1克;③處理和④處理比較,穗粒數增加6.7粒,千粒重增加5.2克。
三、建議
今年我區(qū)小麥超高產栽培管理技術研究試驗,由于管理精心,栽培措施到位,因而其產量水平達到了預期的目標產量。在經受去冬低溫大雪等不利氣候條件影響下,以畝施(純N19.4kg,P2O56.6kg,K2O10kg)即尿素37 kg,磷酸二銨15 kg,硫酸鉀20 kg時,產量最高,畝產達到638 kg。
在冬小麥生產區(qū),大力推廣小麥超高產栽培管理技術是確保糧食生產安全,實現高產穩(wěn)產的必由之路。建議在高水肥地區(qū)推廣應用。
(作者單位:721300陜西省寶雞市陳倉區(qū)農業(yè)技術推廣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