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恬
兒時最初的記憶,是在那棟老式居民樓里。樓房只有五層,窗外,是一條窄而深的小巷子,那是人們出入的主路。
幼時的我,性格安靜,不常出去,就連橫在窗外的這條巷子,似乎也沒怎么走過。別的都不記得了,只記得每到雨季,綿綿密密的雨沒完沒了地下。這時,我總是踩著一個小凳子,扒在窗邊,呆呆地望著外面。隔著玻璃,看雨滴輕輕敲打兩側的屋檐,看行人的雨傘和小巷的石板路。有時也透過朦朧的雨霧,朝巷口遠望去,影影綽綽的,只看見幾抹微光。也曾好奇過,走出去,巷子外面會有什么呢?
四歲那年,我上幼兒園了。記得上學第一天也是小雨,小巷里淅淅瀝瀝,我偏要自己打一把小傘,走在外婆后面,不顧催促,走走停停,四處張望。我看見兩邊檐角滴落著雨絲,看見坑坑洼洼的石板路上積水盈盈,看見同樣打著雨傘匆匆走過的行人,還看見遠處那抹微光逐漸清晰。我走過小巷,走出巷口,走在馬路邊看車輛穿行,緊張又新奇。
從此,窗外的小巷,成了每天的必經(jīng)之路。清晨,小巷看著我蹦蹦跳跳地出去,黃昏,小巷等著我有說有笑地歸來,無論風霜雨雪,走過春夏秋冬。巷口有位縫補衣服的阿姨,每天清早就坐在店門口的縫紉機前開始工作了,吱呀吱呀的聲音讓我很是好奇。漸漸地,我與她便認識了。玉樹地震那年,我從她那學了一句“玉樹加油”。后來不知為何,這便成了我們倆之間的問候語,每天早上總要說一遍。這平常而快樂的生活,一直持續(xù)了一年半。
那是幼兒園畢業(yè)后的夏天,我又扒在窗邊看雨。媽媽輕輕地走過來說:“我們明天就去長沙了?!?/p>
我回頭:“什么時候回來呢?”
“我們就住在長沙了,你去那上小學,可能不常回來了。”
當時,我雖不是很理解這話的意思,但明白我要離開了。再回頭望窗外,天色更加陰沉。
第二天,窗外的雨越下越密,雨聲嘩嘩啦啦,如泣如訴。告別了外婆,我和媽媽匆匆地走在小巷里。我留戀地回頭凝望,只看見外婆的身影越來越小,越來越模糊。
經(jīng)過巷口,補衣服的阿姨高聲問:“你去哪兒???”
“長沙?!蔽疫€來不及多說,就被媽媽拖著轉過了巷口。身后傳來那聲熟悉的“加油”,我的眼淚終于流下,和著雨珠掉落地上。年幼時的一切,也隨之被掉落在坑坑洼洼的石板路上。
從那以后,我走過很多寬敞的街道,踏過很多平坦的路面,也看過很多縹緲的煙雨,見過很多紛雜的世界。但記憶中,扒在窗邊望見的那雨中的小巷,仍是心底再也回不去的美好。
(指導教師 ?王碧玉)
【各有千秋】
喬同學的習作是一篇以“窗”為話題的優(yōu)美散文,語言細膩之余,又不失哲理風韻。文章開篇直抒對秋的喜愛之情,抓住秋天的銀杏樹大肆渲染,金風染黃了銀杏葉,滿樹的璀璨讓人移不開眼,晃動的金黃酥脆人心,此處的景物描寫措辭考究,再加上精美的擬人修辭,堪稱精彩,充分營造出秋天里的銀杏樹金黃滿溢的畫面感。將這份陶醉延續(xù)到老家,作者卻沒有收獲到期待中的驚喜,反倒是感傷“今非昔比”,這便為后文埋下伏筆,從而引申出“時時用明亮的‘窗子看世界,才能有最美的風景”的道理,令人回味。
陳同學的習作題為“窗外”,通過對兒時過往的回憶,道出了“窗外”有窄而深的小巷子,有雨中清新而又新奇的世界,有親切友好的阿姨,這一切都成為“窗外”最美的風景。文章猶如電影放映一般,將鏡頭架于窗欞之上,讓讀者跟隨文字,透過窗戶,欣賞作者的成長點滴。值得一提的是,文中真實再現(xiàn)了作者兒時的情感,由最初的“性格安靜,不常出門”,到后來對“窗外”世界的緊張與好奇,再到“蹦蹦跳跳地出去,有說有笑地歸來”,最后離開小巷,懷念“窗外”的世界,情感逐步升溫,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兒時生活的眷戀。
梧 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