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福建龍巖地區(qū)的民間歌舞小調《采茶燈》,起源于采茶勞動生活,流傳歷史悠久。又因采用龍巖地方方言進行說白和歌唱,形成了鮮明的地域特性。作為我國民歌藝術的經典,除了被民眾喜愛,亦被音樂家們改編成多部器樂作品,廣為流傳。
【關鍵詞】采茶;歌詞;曲體;現代傳播
【中圖分類號】J616 【文獻標識碼】A
《采茶燈》是一首流傳于我國福建龍巖地區(qū)的民間歌舞小調,“采茶燈”屬于農耕生態(tài)環(huán)境下產生的舞蹈,是采茶的姑娘們在田野勞作時自娛自樂的民間活動。起源于采茶勞動生活,有證可考的歷史已有一百五十年。據史料《林氏蕃衍遷徙淵源》記載 ,這里世代居住的林姓村民,自明嘉靖年間從湖南遷移至龍巖蘇坂美山安家落戶,開辟茶園,以種茶葉為生。林氏祖先千四郎對音樂頗有研究,根據龍巖當地的民間小調,民間器樂和外來藝術形式,并結合采茶勞動生活,編成歌舞《采茶燈》并流傳至今。
每到采茶季節(jié),茶女們上山采摘新茶,閑暇時常聚于山上的竹屋,演唱茶歌,配以表現采茶和捕捉蝴蝶等動作的舞蹈?!恫刹锜簟纷畛跤砂宋徊刹韫媚锖筒韫?、茶婆、武小生、男小丑等十二人表演,有戲曲表演的成分。20世紀50年代初,文藝工作者在《采茶燈》的基礎上,剔除戲曲成分,使其成為純粹的歌舞,表現了十二位姑娘在大姐、二姐的帶領下,走過田埂草叢,繞過羊腸小道,跨過獨木橋,到茶山采茶的情景。
采茶音樂的發(fā)展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單純的“茶歌”,即茶農勞動時所唱的歌,山歌、號子、小調各種體裁都有;第二階段為載歌載舞的“茶燈”,即將茶農勞動的動作稍許加工,伴以茶歌,邊歌邊舞,反映了從開荒、鋤地、播種、摘茶等一系列茶農的生產過程,本文分析的《采茶燈》就屬于這一類;第三階段為“茶燈”基礎上吸收當地其他的民歌和歌舞,形成含有較濃的民間調情趣味的小戲—采茶戲。
一、歌詞分析
(一)內容演變
“采茶燈”的歌詞內容大都表現男女情愛及英雄的偉大事跡。歌詞內容也非一成不變,隨時代變遷而變化,深受人民群眾的喜愛。歌詞大多分為正采段和倒采段。茶女們在前山采茶,稱為“正采”;在后山采茶,稱為“倒采”。正采歌詞和倒采歌詞相互關聯,前后呼應。本文分析的歌舞小調《采茶燈》早期歌詞。
歌詞反映出在舊社會時期勞動人民雖遭受著殘酷的壓迫剝削,生活凄苦,卻始終憧憬著美好生活,熱愛生活。這種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在歌舞音樂《采茶燈》中鮮明的反映出來,且描繪出一幅采茶姑娘在勞動中的歡快活潑的景象,展現出樸素純潔,天真無邪的茶女形象。
后隨時代變遷,在新中國成立和農民翻身當家作主的背景下,此曲的歌詞內容發(fā)生了變化,由描繪茶女采茶歡喜的情景變?yōu)槊枋鳊垘r人們在共產黨的領導和幫助下,播種收獲,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的情景。贊美了勞動和勞動人民,反映了勞動人民對勞動和對共產黨的熱愛。
(二)句式結構
此曲唱詞可分為兩段,結構上為四句體,(是以上下句,即第一句和第二句結構為基礎的,第三句由第一句稍作變化而成的四句體)。第一段為正采段,第二段為倒采段,從一月至八月依次歌唱。整體看來,歌詞以敘事為主,無襯詞,唱詞大多為七言句式。
第一段中,除去反復句,分為四句,段中,句與句之間層層遞進,聯系緊密,從共產黨來—毛主席幫助茶山恢復—政府照顧發(fā)展生產—種作互助、自種自收等,都體現了人民在黨的領導和政府的幫助下生活條件環(huán)境得到改善。
(三)方言民俗
《采茶燈》采用龍巖地方方言進行說白和歌唱,形成了鮮明的地域特性。如歌詞中的“整家什”在龍巖方言中的意思就是“添置家具”?!叭疹^”的意思是“太陽”和“天”。龍巖方言中,“燈”字與“丁”字同音,所以人們在新年,廟會時表演吉祥歌舞《采茶燈》也有求財丁興旺之意,發(fā)展傳承也是伴隨著民俗活動的發(fā)展傳承。
二、曲體分析
(一)結構分析
《采茶燈》這首福建歌舞小調從曲體上分析是一個二段式,全曲可分為前奏+A段+間奏+B段+尾奏五部分。
前奏、間奏、尾奏三部分的旋律材料一致,間奏是前奏的完全重復,尾奏是采用了前奏的部分音樂素材。
A段可分為6句,旋律上第三句和第四句是第一句和第二句的反復,五六句的材料和一二句不同,這六句可表示為ababcd。樂句a句的最后一個音是6,b句的開頭音是6,這兩句采用了“魚咬尾”的手法。c句的開頭6 5 6 這三個音是來自a句的材料,323 是來自b句的材料,所以c句也可表示為ab。句與句之間聯系緊密,旋律流暢。
B段可分為4句,這四句可表示為efef。此段的材料一部分來自前奏,一部分為新材料,與A段形成鮮明對比。B部分的第三句的三四小節(jié)是重復第一句的三四小節(jié),這兩句是換頭同尾。第三句的一二小節(jié)的材料來自第二句的二三小節(jié)。所以第三句又可以表示為ef。第四句是對第二句的完全重復。
(二)調式節(jié)奏
《采茶燈》中的前奏、A段、間奏中1=D,終止在6音上,調式為D宮系統的A商調式, B段中為1=G,調式為A羽調式,節(jié)奏舒緩,旋律優(yōu)美。
此曲由旋律上互為對比的兩個樂段構成,全曲為2/4拍,大多為均分律動。第一段節(jié)奏明快,音調跳躍,輕松活潑。在短小的間奏之后,音樂向下屬方向轉調,引入新材料,令人耳目一新。樂句落音多落在主音6和屬音3上。第二段雖然音區(qū)降低,但節(jié)奏更顯得輕盈活潑,旋律更流暢和富有動力,表現出對豐收的展望和贊美之情。落音多落在6和2上。
(三)曲調來源
傳統《采茶燈》的音樂包括多種民間小調,民間器樂曲(饒平鼓吹),民間小戲的曲調。共有十四種曲調,一般情況下,多由六角采,四角采,倒采,剪剪花等四個部分組成。經整理后的《采茶燈》,取傳統四角采,六角采的曲調,填入表現新生活的歌詞,以流暢平穩(wěn)的旋律,輕快活潑的節(jié)奏,展現一群采茶姑娘在勞動中的歡快爽朗,樂觀向上的形象 。
中國凡茶區(qū),都有茶舞歌,其曲目、名稱和音調形形色色,其中有一首特別引人注目,它流變大半中國,滲入多個民族,到處都有它的變體。這首茶舞歌,就是流行于江西贛南的《采茶謠》。通過對比《采茶謠》與《采茶燈》的譜例,發(fā)現四處相似,可判斷《采茶燈》的曲調來源為《采茶謠》。
三、現代傳播
《采茶燈》作為我國民歌藝術的經典,除了被民眾喜愛,亦被音樂家們改編成多部器樂作品,在我省乃至我國的音樂文化中占有一席之地。
(一)1952年《龍巖采茶燈》經過民間藝人和專業(yè)音樂人士改編,并改名為《采茶撲蝶》(即《采茶燈》)。1953年,該作品在國際和平友誼青年聯歡節(jié)中被展演,獲銀獎。
(二)以《采茶燈》為基礎改編而成的鋼琴曲《采茶撲蝶》盡顯作曲家劉福安對其音樂的原型——閩西地區(qū)采茶燈所具有的“歡”和“舞”的音樂風格,結合鋼琴音色特點及其作曲風格,在琴鍵上流溢出別具特色的藝術魅力。
(三)作曲家雷雨聲在1956年春天,以福建民歌《采茶燈》的曲調為基礎改編成高胡、古箏、揚琴三重奏《春天來了》。1957年秋,赴莫斯科參加第六屆世界青年與學生和平友誼聯歡節(jié),獲得金獎。
四、總結
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類,也孕育了燦爛的人類文明。產生于采茶勞動中的小調《采茶燈》,從產生至今一直不斷變化發(fā)展,其曲調和歌詞內容都體現了它的與時俱進,這一點也是眾多民間藝人和藝術家們努力所得到的結果。
現代化進程加快,國際間的文化交流日益密集,外來文化和現代流行音樂對傳統民間音樂發(fā)展有較大的沖擊力,但是身為中華民族的一員,有責任傳承保護民族文化的結晶,促進優(yōu)秀的民間音樂更好地發(fā)展傳承。特別是《采茶燈》這類歷史悠久,植根于民族民間,藝術性強的音樂,更值得我們去保護傳承。如何讓民間音樂更多地融入人民的日常生活,被新時代的人民所接受所喜愛,也是傳統音樂傳承者所需要思考的。
作者簡介:余沁毓(1995—),女,南京藝術學院音樂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傳統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