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軼煒
摘要:《漁舟凱歌》作為浙東鑼鼓的民族打擊樂代表作品,以民族管弦樂的形式呈現(xiàn)于舞臺,是一種創(chuàng)新,更是一種音樂文化傳承的方式。結(jié)合浙東的經(jīng)典鑼鼓經(jīng),分析《漁舟凱歌》中打擊樂聲部的樂隊困難片段,詳述浙東鑼鼓經(jīng)的唱念與樂器的結(jié)合,在演奏中樂器的演奏分配與擺放,演奏的配合與舞臺表演。
關鍵詞:樂器;文字譜譜例;樂隊片段
一、第一章簡述民族管弦樂作品《漁舟凱歌》
舟山鑼鼓《漁舟凱歌》于七十年代初集體創(chuàng)作于浙江歌劇院,由朱良楷、顧生安、姜水林、張全夫集體創(chuàng)作,作曲家劉文金先生在原作的基礎上加以配器修改,打擊樂演奏家李民雄先生設計創(chuàng)作排鼓獨奏華彩樂段?!稘O舟凱歌》作為舟山鑼鼓的民族打擊樂代表作品,以民族管弦樂的形式呈現(xiàn)于舞臺,是一種創(chuàng)新,更是一種傳統(tǒng)音樂文化的傳承方式。
二、第二章 《漁舟凱歌》中主要打擊樂器的適用與介紹
(一)第一節(jié) 《漁舟凱歌》中主要打擊樂器的介紹
1.《漁舟凱歌》中十面鑼的設定
浙東鑼鼓現(xiàn)多稱之為舟山鑼鼓,流行于浙江東部的嵊縣、寧波、奉化、舟山等地。其中常見的樂器十鑼由大小不一的10面鑼組成,從而又被稱之為“十面鑼”。民間所用十面鑼雖然沒有嚴格定音,但每一面鑼片的大小規(guī)格不一,使得鑼在音色、音高等方面各不相同,色彩豐富,十面鑼固定在一副特制的架子上,由一人將一呈兩頭扁圓中間細長的十面鑼錘夾在中指與無名指之間演奏。演奏時上下跳躍,技巧復雜,舞臺表現(xiàn)讓人耳目一新,觀眾喜聞樂見。 十面鑼的鑼片排位是在傳統(tǒng)舟山鑼的基礎上,按照文字鑼鼓經(jīng)的實際演奏需要進行的音位擺放。而傳統(tǒng)的舟山鑼其實并無實際音高,在經(jīng)過長期的樂器制作規(guī)范化以及教學演奏記譜的需要下,現(xiàn)代的舟山鑼也可以有相對應的音高設定。
2. 《漁舟凱歌》中云鑼的設定
云鑼,是銅響器鑼類樂器中能奏出曲調(diào)的一種樂器,古名“云璈”。在《漁舟凱歌》這首作品里,云鑼的數(shù)量編定為十二片,主要節(jié)奏型為前八后十六與兩個八分音符的組合方式。實際演奏中大量的雙擊演奏手法加強了樂曲奮發(fā)向前的進行曲式,使得聽覺上更為歡快跳躍。
3.《漁舟凱歌》中主奏樂器排鼓·花盆鼓的組合設定
中國民族打擊樂器排鼓,是由內(nèi)徑外徑不相同的,五個大小不一的鼓組成,每個鼓上下兩面可發(fā)出音高不同的兩個音來?;ㄅ韫氖且环N形似花盆的大堂鼓,聲音表現(xiàn)力豐富且有張力。在《漁舟凱歌》中并未使用五個一套組合的排鼓,而是將排鼓中最低最大的鼓換成花盆①鼓。
4.《漁舟凱歌》中手持類銅響器與大鼓的設定
樂曲《漁舟凱歌》中多次使用了極富聲音色彩的手持類銅響器:水镲,大镲,和小镲小鑼。利用這些銅響器相互摩擦產(chǎn)生的特殊音響,再加上大鼓的滾奏鋪底,形象的制造出海浪翻滾,波濤洶涌的音響效果。這些打擊樂器的組合使用既是樂曲的演奏需要,更多是對舟山鑼鼓的一種傳承改良。
(二)第二節(jié) 文字鑼鼓經(jīng)的讀法與相對應的樂器使用
1.引子部分(原版樂譜為手抄復印版,字跡模糊,譜例為重新抄寫的手抄譜)
本曲采用了鑼鼓經(jīng)的狀聲字記譜,每一個字代表一面鑼,前四小節(jié)中,文字譜“莊”zhuàng為十面鑼最低音的一面,與大堂鼓對應演奏;“長”cháng為十面鑼中低音1號鑼一面,與2號排鼓所對應;“丈”zhāng為十面鑼中音1號鑼一面,與排鼓3號鼓所對應;“爭”zhèng為十面鑼中音2號鑼一面,與排鼓4號鼓所對應;“丁”dìng為十面鑼高音鑼一面,與排鼓5號鼓所對應.從譜例中可以看到,前四小節(jié)的十面鑼運用是根據(jù)排鼓的音高變化而設定的,從第五小節(jié)開始,十面鑼的敲擊音位則是根據(jù)排鼓音高的變化,相對應配合使用的,是隨著音樂音高變化的一種組合形式,沒有固定十面鑼具體的音位使用。本曲中所使用的十面鑼,在音高上“爭”和“莊”“頃”和“慶”“長”和“哐”這幾面鑼的音高相近,所以在實際演奏中,可根據(jù)演奏員的聽覺習慣以及手法設計靈活演奏。
2.戰(zhàn)風斗浪(小快板)
在這部分鼓段里,十面鑼在文字譜里出現(xiàn)了“推”這個字,在本曲演奏時,多為前半拍左手在鑼后止音,為清晰地演奏后半拍做準備。但在李民雄老師的《中國打擊樂》書中圖示出了“推”字的鑼片位置?!翱铩弊謩t為十面鑼中模仿傳統(tǒng)大鑼的聲效,可使用“長”和“匡”這兩面鑼。
3.滿載而歸慶豐收(快板)
在第三段中,“丈齊 丈齊 丈”是運用比擬的敲擊方法模仿京劇“倉才 倉才 倉”的聲音效果?!耙徊?卜”這一小節(jié)運用的是十面鑼“悶擊”的演奏方法,左手在鑼后止音,右手敲擊所止音的鑼片。
《漁舟凱歌》三段樂曲中,十面鑼文字譜分別依次出現(xiàn)不同的文字,組成節(jié)奏不同,速度不同的鑼鼓經(jīng),將樂曲高潮層層遞進,相互關聯(lián)卻又不失特色。在唱念鑼鼓經(jīng)時,分句,斷句也很重要,要結(jié)合整首樂曲的結(jié)構特點,起承轉(zhuǎn)合,都要在規(guī)定的速度中進行。每一個文字結(jié)合樂曲的旋律走向所代表的力度也有各不相同,“莊”“長”的大氣,“慶”“丁”的靈巧,不同音高的鑼音使得樂曲色彩豐富,增添了不少惟妙惟肖的情趣。
三、第三章 《漁舟凱歌》打擊樂聲部譜例分析
(一)第一節(jié) 演奏樂器的擺放位置與演奏人員分配
打擊樂聲部樂器擺位圖
十面鑼和云鑼聲部為一人演奏,分別放置于排鼓后方的兩邊,形成對稱式擺放,兩件樂器中間留有一人站立空間,便于演奏時樂器的快速轉(zhuǎn)換演奏。十面鑼在演奏時是由一人站立于鑼架右側(cè)方,右手持單槌演奏,左手在鑼后方進行止音;云鑼演奏時需使用兩只鑼槌,面向樂器演奏。
小镲小鑼由一人演奏,將一片小镲開口向上放置在特制的架子右半邊,將小鑼扣置在架子的左半邊,左手持小鑼板,右手持一片小镲根據(jù)鑼鼓經(jīng)同時或是分別敲擊演奏。
大鼓和水镲等銅響器在樂曲中多為聲音效果樂器,模仿海浪跌宕起伏,驚濤拍岸的聲音;在快板樂段,大鼓和镲配合主奏樂器演奏從而加強了鑼鼓的音樂力度。
(二)第二節(jié) 打擊樂獨奏,合奏樂段與樂隊的配合
1.獨奏樂段
(1)大鼓排鼓獨奏, 《漁舟凱歌》鼓段的華彩獨奏是整首樂曲中最為吸引觀眾的一部分,鼓段從慢起開始,一拍一拍逐漸加速加力,當達到樂段的最快點,運用連續(xù)的十六分音符快速換音敲擊,在視覺上使人眼花繚亂,令人喝彩叫好。
(2)云鑼獨奏,在《漁舟凱歌》的中間樂段,云鑼一開始點綴似的進行演奏,到速度由慢漸快到小快板后,旋律式的華彩樂段豐富了整段樂曲,金屬質(zhì)感的音色大氣又典雅,俏皮又響亮,是樂曲配器的一大亮點。
(3)十面鑼獨奏,由于十面鑼演奏方式的特殊性,在只有一只手持槌敲擊時,遇到連續(xù)的高低音的轉(zhuǎn)換,演奏員時常需要上下跳動來完成敲擊。
2.合奏樂段
《漁舟凱歌》中打擊樂聲部有著大量的合奏樂段,每一段的主奏樂器也各不相同,但是無論怎樣交替變換都需要有一個領頭人。
四、結(jié)語
《漁舟凱歌》這首樂曲,是浙江民族樂團的保留原創(chuàng)曲目,在舞臺表演形式上有過民族管弦樂大樂隊演出,女子組合小樂隊演出,打擊樂聲部重奏演出等等形式。由此可見《漁舟凱歌》作為浙江民族音樂的代表性樂曲,也是深受觀眾喜愛的作品。樂曲中的鑼鼓演奏技巧復雜多變,配合富有浙江地方特色的音樂旋律,既能讓第一次欣賞的觀眾喜聞樂見,又能讓老觀眾回味無窮。研究學習打擊樂表演,不能只學習演奏,還要學習了解音樂背后帶來的民族文化,做到表里如一,由表及里。
參考文獻:
[1]李民雄.中國打擊樂[M].人民音樂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