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
“比較法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chǔ),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边@是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的論述。事實上,小學階段的古詩詞,許多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在詩詞教學中充分運用比較的方法,既能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又能幫助學生架構(gòu)古詩詞知識體系,提高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
筆者結(jié)合蘇教版五上《清平樂·村居》的教學,談談自己在這方面的實踐與思考。
詩詞是中國燦爛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化的瑰寶。詩詞語言凝練和諧,極富畫面感、音樂美,寫法多樣,善傳情達意。適當了解文體知識,能使學生更好地感受詩歌的形式美和音樂美。
《清平樂·村居》是學生在小學階段第一次接觸的詞。怎樣讓學生對詞這種文體有所了解呢?教師可以同時展示《清平樂·村居》(辛棄疾)和《村居》(高鼎)。學生通過觀察,自然能發(fā)現(xiàn)兩者的不同。一是題目不一樣。高鼎《村居》只有一個題目,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包含前后兩部分。二是句數(shù)不同。前者四句,獨立成段。后者八句,分成兩段。三是句子的字數(shù)不同。前者每句有七個字,后者字數(shù)不一,句子有長有短。在此基礎(chǔ)上,師生學習詞的知識也就水到渠成了。
從以上例子看,在形式的感知與學習上,比較法更直觀,能較好地突破教學難點。
古詩詞“主題式”教學,強調(diào)探索相同主題古詩詞之間的聯(lián)系,在比較與綜合中,深化對相同主題詩詞的認識和思考。這種研究能整合古詩詞資源,提高古詩詞教學效益,使學生有更充足的探究發(fā)現(xiàn)的空間。然而,這種比較和綜合通常體現(xiàn)在文章的導入或者課后的延伸環(huán)節(jié),頗有“蜻蜓點水”之感,其有效性是無法保證的。
同樣寫“村居”,兩篇作品都是作者閑居在江西上饒所作,都表達了作者對田園生活的贊美和喜愛。但細細品味,兩者有著不同的內(nèi)涵。高鼎《村居》抓住“草長鶯飛”“拂堤楊柳”“兒童放紙鳶”著重展現(xiàn)春景的迷人和春天的活力。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通過夏季一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態(tài),突出呈現(xiàn)了一幅和平寧靜、樸素安適的村居生活畫面。結(jié)合詩詞創(chuàng)作背景,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辛棄疾是一位愛國詞人,即使在貶居上饒的時候,他也不忘抗金愛國之志。這幅安居圖的后面是詞人濃濃的渴盼,渴望抗擊金兵,收復中原,讓全天下的老百姓都過上和平安定的生活。
于是,感受作品主題時,我引導學生比著學。一比景,通過誦讀,概括兩者所描寫的主要內(nèi)容、感受的不同;二比情,走進文本,想象畫面,探究“醉”的不同內(nèi)涵。在此基礎(chǔ)上適當點撥,將學生的思維推向深入。
在寫法上,高鼎的《村居》主要采用動靜結(jié)合的寫法,“草長鶯飛”“拂堤楊柳”把春天的景物寫活,使讀者仿佛感受到那種萬物復蘇、欣欣向榮的氣氛,讀者的眼前也好像涌動著春的脈搏。一個“醉”字,寫活了楊柳的嬌姿與神韻。這首詩是一幅典型的春景圖。
辛棄疾的《清平樂·村居》則通過白描寫法,寥寥幾筆,用樸素的語言勾勒出一家五口生活情態(tài)。難得的是通過小溪實現(xiàn)方位上的照應,把縈繞其間的溫暖、和諧充分表現(xiàn)出來。這首詞中也有寫景的句子,“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這句不僅點出了地點,也充分渲染了環(huán)境。照理說,要表現(xiàn)環(huán)境的優(yōu)美,就要選擇典型的景物。與小草相比,繁茂的大樹、舒展的荷葉、嬌艷的荷花都能入詩,為什么作者單單只見溪頭青草呢?我認為“青青草”,疊詞充分強調(diào)了溪邊小草的茂盛,讓我們仿佛看到那翠綠欲滴、成片成片的青草。“青青草”與上文的“茅檐”相對應,更適宜表現(xiàn)清新秀麗的農(nóng)村生活。同時“青青草”的形象描寫十分精妙,“窺一斑而知全豹”,能引發(fā)讀者聯(lián)想,為人物活動搭建廣闊的舞臺。
詩詞通常都善于用凝練的文字,描繪意境,勾畫形象,表達情感。采用比較的方法,能更好地幫助學生辨析出其中的精彩。
“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 一個“臥”字描繪了小兒無拘無束地剝蓮蓬吃的那種天真活潑的神情狀貌,饒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謂是神來之筆。為了讓學生更好體會這個字的精妙,可以設計這樣比較:溪頭坐剝蓮蓬/溪頭蹲剝蓮蓬/溪頭臥剝蓮蓬,鼓勵學生比一比,演一演。通過辨析,學生發(fā)現(xiàn),“臥”是趴著,更自由,更放松,小孩可以邊剝蓮蓬邊吃,腳可以自由晃蕩;與“坐、蹲”相比,“臥”也更顯調(diào)皮,完全不顧地上臟不臟,符合孩子的天性。通過比較,一個調(diào)皮可愛的孩童形象出現(xiàn)在了大家的眼前。通過換詞或變換句子的比較,學生能更好地體會作者用詞的準確。教學時,有選擇地進行這一項練習,有益于培養(yǎng)學生推敲詞語的閱讀習慣,增強語感,提高學生讀寫能力。
可見,在高年級詩詞教學中恰當運用比較法,能有效提高教學效率,也能使學生在閱讀中思辨,在思辨中成長,提高文學鑒賞能力。
作者簡介:江蘇省鎮(zhèn)江市丹陽市吳塘實驗學校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