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佳音
統(tǒng)編教材新理念強調語文課程要體現國家意志,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古詩文的大量引入和一些字的讀音改變都是這一目標的體現。教師如何在新教材理念的指導下,正確應對古詩教學中存在的改變,作出相應的教學轉變,成為值得探究的話題。
在統(tǒng)編版教材實施背景下,社會和網絡掀起了一場關于是否保留詩詞古音的熱烈討論。一篇《請注意,這些字詞的拼音被改了!》的網絡文章引起了教育界和文學界的廣泛關注。文章中提出“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的“斜”原本讀音為“xiá”,現改為“xié”,“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中的“騎”由“jì”改為“qí”……對于這樣的改變,很多人表示難以接受。針對上述問題,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研究所漢字拼音研究室回應稱:一些古漢語生僻音確有調整,但還沒有正式發(fā)布,還需要經過審音委、標準委的審議才能正式發(fā)布,目前還應以原來的讀音為準。在這樣的社會熱議背后,引發(fā)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何利用教材進行古詩文讀音教學的問題。在現行的一、二年級統(tǒng)編教材中,古詩教學尚未存在引起較大爭論性的讀音,但在其他文本中,已經出現引發(fā)教師思考和討論的話題。
統(tǒng)編教材的編寫在內容上要求強化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而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一是要體現國家意志,二是要符合語文學科的基本規(guī)律。教師在進行古詩讀音的教學時,也應從這兩方面來考量。
從國家意志層面來講,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的編寫緊密結合語文學科特點體現核心價值觀,既要做到“有機滲透”,又要做到“潤物無聲”。小學語文中體現出來的國家意志主要存在于漢字文化、古代蒙學讀物、古代文學作品、歷史名人故事、文化藝術和文化常識中??梢哉f,古詩是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中傳統(tǒng)文化的代表體現。古詩當中所存在的傳統(tǒng)文化不僅僅表現在詩歌創(chuàng)作的背景、內容和表達情感上,同樣體現在詩詞的韻律和節(jié)奏上。詩詞中的某字讀音都是詩人在創(chuàng)作時根據一定的詩歌創(chuàng)作原則,符合古詩平仄和音韻。小學語文教學雖然不要求給學生講解平仄和音韻,但是一旦詩詞的平仄更改,那么朗讀起來就會喪失詩歌韻味。在朗讀教學中,無法體現詩歌特點,學生在感受中國傳統(tǒng)詩歌魅力上就會大打折扣。如上文所提及的“一騎紅塵妃子笑”,該句的平仄為“仄仄平平平仄仄”,當“騎”讀“qí”音后,詩歌的平仄改變,粘對不合規(guī)律,中國傳統(tǒng)詩詞之美蕩然無存。
從語文學科的基本規(guī)律來看,部編版小學語文教科書努力建構符合語文學習的基本規(guī)律,適合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的語文能力發(fā)展體系,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所謂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是指:學生在積極主動的語言實踐活動中構建起來,并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表現出來的個體言語經驗和言語品質。它是學生在學習中獲得的語言知識和語言能力、思維方法和思維品質,是基于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審美情趣和文化感受能力的綜合體現。 而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中,“語言”素養(yǎng)居于首位。小學生在古詩學習過程中,由于年齡特征和識字水平限制,理解古詩本身就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大量古音的涉入反而會對他們的理解造成困難。在不改變詩詞的平仄、韻律,不更改詩歌意義的前提下,針對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將古音轉變?yōu)楝F代漢語讀音,能使學生對古詩有著更好的理解。比如,《敕勒歌》中的“天似穹廬,籠蓋四野”的“野”不更改詩歌原意和平仄,已經由古音“y?!备臑椤皔ě”,而“風吹草低見牛羊”的“見”因為訓詁通假,仍然保留古音“xiàn”。
統(tǒng)編語文教材對教師進行古詩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這些要求不僅僅體現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更體現在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對學生心理的掌握上。
1.夯實文學基礎,擴大知識儲備
語文是一門知識廣泛的學科,要求教師擁有扎實的文學素養(yǎng),以應對萬變。古詩字音的改變,是在語言學和訓詁學的研究基礎上,在現代漢語語境下,對古詩作出新的理解和傳承。對古典詩詞有深刻的了解,對詩人的生平經歷、創(chuàng)作背景和思想觀點有一定研究,對音韻學和訓詁學有所涉獵,才能使語文教師在詩歌教學中以不變應萬變。
2.研讀核心素養(yǎng),鉆研統(tǒng)編教材
新的統(tǒng)編教材,是經過專家多年實踐研究所得的產物。教師通過鉆研教材,研讀語文核心素養(yǎng),分析專家改變讀音的原因,才能找到正確的教學方法,而不是僅僅將課本上的讀音強行灌輸給學生,造成學生對古詩一知半解。古典文學不僅要符合當代思想理念,更要承擔起傳承傳統(tǒng)文化的重任,需要引起語文教師的高度重視。
作者簡介: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車坊實驗小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