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曉黎
語文教學中的膚淺表現(xiàn)之一,就是只讀字面,只以字面之義去激發(fā)自身的經(jīng)驗,美其名曰“文本解讀”。又因為各人經(jīng)驗不同,所以文字與個體經(jīng)驗相互作用之后又生成所謂“多元解讀”。這都曲解了文本解讀與多元解讀的真義,忽視了對文本中一些詞句的咀嚼,導致文本的真味無法出現(xiàn)。對此,咀詞嚼句應當成為文本解讀的第一武器。本文試以《一滴眼淚換一滴水》的文本解讀為例,談談筆者的觀點。
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是世界級經(jīng)典,人們百讀不厭,是因為其以經(jīng)典的描述,寫出了經(jīng)典的人間百態(tài)。然而經(jīng)典之味并不體現(xiàn)在字詞表面,而存在于詞句之后,沒有一定的對人生的洞察力,經(jīng)典之味未必能夠入讀者之心。
《一滴眼淚換一滴水》中,有這樣一段文字:“這時,人們看見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獨眼里,滾出了一大顆眼淚,沿著那長時間被失望弄皺了的難看的臉頰慢慢流下來。”正如很多同行指出的那樣,在中學語文課堂上,沒有哪位教師注意不到這處細節(jié)。就是因為這處細節(jié),蘇教版教材才把本文與另外幾篇文章一并命名為“一滴眼淚中的人性世界”。
實際教學中的挑戰(zhàn)在于,如何讓學生能從這樣的描述中感悟到一滴眼淚中就能折射出人性的世界。這個認識肯定要由學生自己去完成,任何外力的替代都不足以讓學生真正有所體悟。而構建這個認識的過程,最佳途徑就是對文本的咀詞嚼句。筆者引導學生在通讀了全文之后,讓學生結合這句話去理解課文標題何以是“一滴眼淚換一滴水”。眼淚出現(xiàn)在文中的哪里,代表著什么?水又出現(xiàn)在哪里,又代表著什么?“換”又是什么意思?緣何一滴眼淚換一滴水就可以看出人性世界?這些問題的追問,使得學生可以超越對大段文字的閱讀而將視角延伸到一些重要的詞句。有學生從文中若干處提到的“笑”,讀出了伽西莫多所面對的悲傷與痛苦;有學生從文末那個小姑娘的“裝束奇特”,讀出了伽西莫多看到她時的矛盾心理;也有學生在“他不是由于不幸耳聾,又由于被一個聾法官審問,才受到了懲處的嗎”中讀出了一絲矛盾與嘲諷……如此讀出的幸與不幸、淚與笑等諸多不同的情感就交織在一起,而學生所咀嚼出的這些,對于理解文本主題都具有積極作用。其與教師講授的不同之處在于,他們是通過自己的精致閱讀,為理解文本架構與主題提供了若干支撐,這是難能可貴的。
多年的語文教學讓筆者發(fā)現(xiàn),真正的經(jīng)典的閱讀,經(jīng)典之所以能夠成為學生心中的經(jīng)典,都不是在喧囂中完成的,經(jīng)典更需要的是學生在閱讀情境中的靜心體悟。《一滴眼淚換一滴水》并不是一下子就能入心的文章,正如有同行作出如此的判斷:初讀節(jié)選自雨果長篇小說《巴黎圣母院》的《一滴眼淚換一滴水》,不少學生覺得“節(jié)奏太慢”“敘述啰唆”而缺乏深入探究的熱情和動力。其實也正因為如此,才需要“在尊重、順應學生初讀感受的同時,教師指出或引領學生發(fā)現(xiàn)課文中看似‘逆情悖理,實具匠心的表達之處”。
其實,這里所說的逆情悖理,確實是不少學生閱讀之后的一種或直觀或模糊的感覺:伽西莫多是受刑者,而且他是一個容貌丑陋、地位低下的受刑者,像這樣的形象受刑時,其實讀者心中常?!皼]有看到形象高大者遭受同樣境遇時的那種悲憤或惋惜,內(nèi)心多多少少都有一種類似于文中觀刑者的心態(tài)”。這是一名學生在課堂上的原話。當時這句話深深地打動了筆者,甚至讓筆者也反思自己有沒有這樣的心理。
當你沉浸在這種“情理”中時,就會發(fā)現(xiàn)那些所謂的觀眾從叫好到最后的被感動,似乎既無情又情有可原,于是人性的復雜之處也就體現(xiàn)出來了。面對著伽西莫多這樣的一個小人物,以及其所面臨的小事情,但最終卻走到了刑場之上,作為一個旁觀者,“忽然感覺到自己也不完全是一個旁觀者”(學生語)。在小姑娘出現(xiàn)之前表現(xiàn)的無情與冷漠,以及其后的感動,并在此映照之下又忽然對文中的從“一直干燥如焚的獨眼里,滾出”的一大顆眼淚,有了更深的理解:這哪里是一滴眼淚,原來其中折射出的恰恰是各種各樣的人性!
所有這些,都不是在熱鬧的討論中發(fā)現(xiàn)的,都是在對文本的靜心閱讀之后師生之間的一問一答中浮現(xiàn)的。此時,沒有喧囂的課堂,顯得那么靜謐與安詳,卻又那樣充滿質(zhì)感。
作者簡介:江蘇省華羅庚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