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嘉
語言學概論是關于語言學的一門基礎課程,主要介紹語言學的基本概念和學科構成,其內容包括語言系統(tǒng),以及語言學的不同分支,即語音、語法、語義、語用,文字以及語言系統(tǒng)的演變。對于中文系的學生來講,這門課應是在學習了現(xiàn)代漢語之后的理論性課程。雖然學生對漢語足夠熟悉,且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可語言學概論在具體的講授過程中依然是一門既難學又難教的課程,造成其難學難教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語言學概論自身的學科性質決定了它的抽象性和理論性,它不會像文學方面的課程那么有趣和生動,也沒有故事性。學生難免會覺得枯燥乏味,且學習的難度太大。尤其在開課之初,如果沒有建立起好的學習習慣和足夠的學習信心,就無法保證從一而終地系統(tǒng)性地進行學習。其次,教材的選取也會影響整體授課。好的教材通俗明朗,內容全面,緊跟時代。如果采用的教材過于晦澀難懂且內容陳腐滯后,不但會大大增加授課難度,而且更會削弱學生的學習熱情。最后,教師的個人素質、教學能力以及教學方法也影響著授課質量。如果學生對語言學不能產生興趣,多半是老師沒有找到有效的途徑來進行引導和啟發(fā)。畢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差學生,只有不合格的老師。
旨在提高學生的語言學理論水平。之前提到中文系的學生學習語言學概論之前,便有了現(xiàn)代漢語這門課作為基礎。但在具體授課過程中,很多學生對于諸如語音和語法的構成原理一知半解。比如,在做層次分析法的練習時,盡管之前有過大量的同類練習,仍有很多人對短語類型的辨別以及句子整體結構的判斷不正確。究其深層原因還是在最初就對句子的結構原理沒搞清楚弄明白。語言學概論在講解這里的時候有別于現(xiàn)代漢語,并不可以一味地讓學生做練習,分解句子,而應先講清楚漢語語言裝置的運轉,組合的層次性和遞歸性。明白了原理,學生才能從根本上理解句子是怎樣構成的,進而提高做題的準確性。
旨在增強學生的語言能力。語言學概論是有關所有語言的一般規(guī)律和普遍原理,這門課旨在增進學生對語言的認識和理解,提高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以及人際溝通交往能力。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學生來說,使用漢語和英語也許并不困難,但并不是人人都可以說得精準、說得漂亮,說得恰到好處。只有深入了解了人類語言現(xiàn)象的性質、結構規(guī)律、發(fā)展演變規(guī)律以及語言與文字的關系等方面的基礎理論,才能更好地融會貫通,從具體的語言現(xiàn)象中總結、歸納并學以致用,進而掌握說話的藝術,增強人際關系。
旨在提高學生的邏輯性和思辨性。語言和思維密不可分,語言使抽象的思維得以表達,語言是思維的載體;反過來思維的成長又會促使語言進一步發(fā)展。語言學概論的教學正好可以解釋思維與語言間的這種互相依存的關系。這門課每一個章節(jié)都是相互聯(lián)系且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邏輯鏈條清晰明確。導論部分首先講解語言學研究的概況、學科分類和歷史演變;然后講到語言是符號系統(tǒng),揭示語言現(xiàn)象的本質;再用具體的幾章內容分別講述語言學所涵蓋的方方面面,即語音、語法、語義和語用;最后再講述語言系統(tǒng)的演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步步深入,抽絲剝繭,在掌握語言知識的同時,也不自覺地提高了其邏輯性和思辨性。
旨在提高學生的論文寫作水平。寫作水平往往能反映出學生的綜合語言能力,而綜合語言能力是多方面的,包括語言知識、語言技能、情感態(tài)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它的提高絕非一朝一夕,一定要具備堅實的理論基礎和縝密的思維能力。語言學概論的學習就是要增強學生的綜合語言能力,并以此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論文寫作水平。在系統(tǒng)地學習了語言的本質以及具體的語法語用理論之后,學生應該更加清楚如何在論文撰寫的過程中布局謀篇,包括如何確定研究思路,如何列出基本框架,如何安排重點難點,如何清晰有力地表達觀點等等。
注重課堂趣味性,寓教于樂。語言學概論是理論課程,且知識點細碎集中,講解過程不免枯燥乏味,適時地在課堂上加入一些圖片和視頻,不但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寓教于樂,更可以幫助學生更好更形象地理解具體的知識要點。例如在講解漢字發(fā)展史的時候,漢字從象形文字到亞象形文字的轉變,從隸體到楷體的過渡,以及添加義符和聲符派生新字,這些如果單單用語言去描述是難以說清道明的,但要是可以用動圖和小視頻來展現(xiàn),效果就會完全不同。不僅大大增加了課容量,還提高了趣味性。又如,講解到洋涇浜和混合語的時候,可以適時插入一些關于洋涇浜歷史變遷的小短片,一來可以起到調節(jié)作用,引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二來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這種特定歷史時期下的特殊語言現(xiàn)象;同樣地,在講到混合語,也就是克里奧爾語的時候,以Tok Pisin為例,最好能以圖片或視頻的形式向學生展示這一語言區(qū)域的地緣關系、歷史背景和種族構成,并且列舉出具體的句子與英語對照著向學生進行講解,這樣學生就能更加清晰地了解到這種語言的特點和成句規(guī)則。
理論聯(lián)系實際,多舉實例促進形象思維。在陳述抽象的語言學理論時,干巴巴地羅列概念難免枯燥,這時如果能增加一些現(xiàn)實生活中的例子,不但能使課堂活躍起來,更能使學生輕松而形象地掌握知識點,例如在講解語言是符號系統(tǒng)時,談到人們日常交際中所使用的語言,有時候并不是為了傳遞某些具體的實在的信息,而只是為了維持一種情感上的交流和連接。這里老師可以舉出鄰居甲與鄰居乙在電梯里偶遇,為了避免尷尬,互相打招呼的例子來說明。又如在講解語言的民族性時,老師可以把中國人心目中的“龍”和西方人眼中的“dragon”用圖片形式進行對比,二者從形態(tài)上看有明顯的區(qū)別,前者是民族的象征,后者是傳說中的怪獸。還可以列舉出英國的一些俚語俗語,如“as dull as an oyster”“big fish”“cold fish”“poor fish”等等都是用來代指人的,那么為什么都是和海產品相關的表達呢?原因就是和英國所處的地理位置有關,大不列顛群島被海洋包圍,水產物資豐富。所以滲透在日常生活里也就影響了其文化的發(fā)展和語言的表達。另外,漢語數(shù)量短語的構成和英語也不一樣,老師可以隨手拿起一本書問學生“這是什么”,大家回答“一本書”,而英語的表達卻是“a book”,沒有了“本”,原來是因為英語中沒有量詞的概念。諸如此類現(xiàn)實生活中熟悉又鮮活的例子很容易引起學生的共鳴。此外經典文學作品中的語段也是不錯的選擇,尤其對漢語言文學專業(yè)的學生更是不會陌生。例如,在講解言內行為和言外行為時,許多國內外名著中的言內意外表現(xiàn)手法不勝枚舉。像《紅樓夢》中人名的隱喻作用,古代詩歌里含蓄的“意境說”,以及魯迅先生《祝?!分械摹把栽诖硕庠诒恕钡鹊?。張愛玲的《傾城之戀》中也有一段對話用在這里非常貼切,講述的是白流蘇離婚回娘家以后面對嫂嫂的冷嘲熱諷。情節(jié)生動,言辭犀利,文學價值很高。學生可以在賞析名家名作的同時學懂語言學知識,也算一箭雙雕了。
合理安排課外訓練,把講、學、研相結合。語言學概論教學的課時安排有限,僅憑一學期一本書的講授要把所有語言學的相關理論都涉及到是很困難的。所以在教學中可以適當?shù)匕才乓恍┱n外活動。例如將一個班的學生分為若干興趣小組,給每個小組分別分配不同章節(jié)中的某個板塊內容,讓他們自己討論、研習、搜集資料,再制定出合理的教學方案,做成PPT形式上交,并且可以選取其中比較優(yōu)秀的作品,讓學生自己在課堂上給大家演示。這種教學模式避免了死板的填鴨式灌輸,讓學生們變被動為主動,使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到課堂中去。除此之外,課外練習也是很有必要的,而且練習要有針對性和全面性,題型要多樣化。學生在練習中遇到的難題能客觀反映出課堂教學的缺失和紕漏。每隔一段時間對大家普遍性的錯誤加以講解和鞏固,就可以查漏補缺、有的放矢。學生除了讀懂課本以外,還應多閱讀其他語言學類書籍。畢竟課本上很多知識點都沒有充分展開敘述,想要深入了解,必須廣泛涉獵。例如索緒爾的《普通語言學教程》、劉潤清的《西方語言學流派》以及趙元任的《語言問題》都是不錯的輔助材料。最后,語言學概論的教學不能光講理論、紙上談兵,學生應學會如何利用語言學的原理和知識去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老師在課堂上要多鼓勵學生積極發(fā)現(xiàn)身邊的語言現(xiàn)象,要善于聯(lián)想和分析,勤加思考,活學活用。例如學習了語言是符號系統(tǒng)之后,學生再看到紅綠交通燈,會自然而然地聯(lián)想到它是一種指示前行和禁止的符號,帶有約定性和任意性,卻又不同于語言符號,語言符號比起其他符號更具強制性。
總而言之,語言學概論的教學要求教師既要加強理論研究,又要充分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要轉變單一的教學思路,生動形象地闡釋概念,多講文本、多舉例子、多做練習,理論聯(lián)系實際,真正做到講、學、研相結合,使學生再也不畏懼學習語言學,發(fā)自內心愛上語言學。
(作者單位:西安外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