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代舞蹈源遠流長,是經(jīng)先秦時期的孕育,秦代的萌芽,上承夏周的宮廷雅舞與民間散樂,下啟歷朝各代的樂舞、戲曲以及雜技藝術(shù),是我國舞蹈史上的發(fā)展高峰與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對后世的舞蹈具有重要影響。而徐州是兩漢文化遺存最為集中和豐厚的地區(qū),其民間舞無疑將深受漢代舞蹈的影響,與漢代舞蹈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可作為我們了解兩漢文化的重要資料。為厘清徐州民間舞的歷史傳承,了解漢代舞蹈與徐州民間舞的關(guān)系,分析漢代舞蹈在徐州民間舞中的歷史印跡,本文以徐州具有代表性的民間舞云牌舞為例,將從道具、表演形式、舞蹈情節(jié)、藝術(shù)特色以及文化寓意等方面來探討了徐州民間舞與漢代舞蹈的歷史淵源與傳承關(guān)系,對漢代舞蹈在徐州民間舞中的遺存印跡進行分析。
關(guān)鍵詞:漢代樂舞? ?徐州民間舞? ?遺存印跡? ?云牌舞
中圖分類號:J704?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16-0086-03
兩漢時期是中國社會空前統(tǒng)一,中華文化空前整合的時代,其天下一統(tǒng),百邦來朝之泱泱大國的心態(tài),也造就了海納百川、曠達開放之胸懷。在這種風氣的熏染下,民間舞蹈蓬勃興起,百戲技藝空前興盛,形成了舞蹈發(fā)展史上的第一座高峰。正如研究者指出,漢代社會的各個方面都有漢代樂舞百戲的足跡,民間祠祀有鼓舞樂,天子進食有食舉樂,郊廟祭祀有雅樂,甚至到了“今俗因人之喪以求酒肉,幸而小坐而責辦歌舞,俳優(yōu)連笑伎戲”的地步。漢代樂舞不僅在當時深受各階層的青睞,對后世舞蹈藝術(shù)的發(fā)展也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我國現(xiàn)存的戲曲、歌舞及雜技等藝術(shù)中,大多帶有漢代樂舞百戲的影子。比如中國舞身韻中的“水袖”部分,就是漢代巾袖舞中的“袖舞”改進而成,現(xiàn)已成為了中國舞身韻課程的核心;《紅綢舞》以及《飛天》等舞蹈,也是在通過借鑒漢代俗樂舞《巾舞》,再融合其他元素編創(chuàng)而成,目前已成為舞蹈作品中的典范。因此,如何深入研究漢代樂舞,從而更好地分析其藝術(shù)與審美特點在民間舞蹈中的傳承與演變,使古老的漢代舞蹈藝術(shù)煥發(fā)時代的光彩,是當下舞蹈研究者的重要任務。
徐州古稱“彭城”,其文明史可上溯6000年,在兩漢時期占有重要地位,系兩漢文化遺存最為集中和豐厚的地區(qū)之一。因漢代舞蹈盛極一時且深入民間,不難推論,其舞蹈藝術(shù)的精髓將在徐州這一漢文化發(fā)祥地通過各種形式遺留下來。徐州民間舞有著悠久的歷史傳承,其組織形式、動作動律特點以及藝術(shù)風格,實際上是悠久的民族文化在身體語言中的沉淀、表達與再創(chuàng)造。那么,徐州民間舞不僅是一種表演性的藝術(shù),而且是研究徐州歷代文化藝術(shù),尤其是漢代舞蹈藝術(shù)的“活資料”。故理論而言,徐州民間舞應該是傳承漢代舞蹈藝術(shù)的重要形式之一。因此,發(fā)掘、整理、保存并發(fā)揚徐州民間舞這一歷史遺產(chǎn),不僅對徐州民間舞本身的傳承與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了解徐州不同時代的文化藝術(shù),尤其是漢代舞蹈藝術(shù),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從舞蹈人類學的視角來看,不同時代的社會習俗、文化特征以及其他的文化因素,會在舞蹈的動態(tài)形象、動律特征、表演程序、服飾道具以及場地設(shè)置中得以遺存,形成相對穩(wěn)定的舞蹈藝術(shù)形式流傳下來。而中國民間舞蹈,則是“以動態(tài)形象保存與表現(xiàn)文化”的藝術(shù),并在“在特定的區(qū)域里,在群眾之間直接傳承”的過程中,“隨著生活改變而發(fā)展”,記錄著當?shù)孛耖g的歷史文化特征,是了解當?shù)匚幕瘋鞒信c發(fā)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因此,民間舞蹈資源的發(fā)現(xiàn)、梳理與研究,對了解當?shù)氐臍v史文化特點,探討其文化傳承具有重要意義。
一、云牌舞的歷史傳承以及印跡分析
徐州睢寧有一種頗具特色的舞蹈,即眾多舞者手持云牌而舞,稱之為“云牌舞”。傳統(tǒng)的云牌舞通常由八位女童表演,每人手持兩張裝裱彩云圖案的云牌,通過隊形變換來展現(xiàn)天空云彩的變化,通常的順序是由浮云開始,經(jīng)接云后變?yōu)榇煸?,再?jīng)烏云變?yōu)榫碓婆c蹲云等,然后疊成“巧云”,最終排成“天下太平”等字樣,表現(xiàn)天下寧靖,人民安居樂業(yè)的主題。在云牌舞的發(fā)展,還有一段插曲。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下邳(今徐州睢寧縣古邳鎮(zhèn))遭受發(fā)生強震,加之連年受黃河決口等水患災害,人民生活困苦。恰好此時康熙皇帝南巡至此,為了讓災情及時上奏,陳肇憲(邳州人氏)巧妙地利用地方民間“扇子舞”的表演形式,將扇子道具放大成心如云彩的云牌,組織十多名童男童女,在表演中通過隊形變換巧妙打出“天災無情人有情”七個大字,以感謝康熙親自查看災情的“浩蕩皇恩”,并趁機呈交減免賦稅的奏折??滴趺賳T核查后,下旨免去了邳人20年所欠錢糧。此后,下邳的云牌舞名震江淮,蜚聲中原,獲得了長足的發(fā)展,最終成為今天極具特色的睢寧云牌舞。
云牌的正面是每牌畫出一朵白云,組合起來便是一片白云,因此可以利用云牌變幻形成云海,在道具上:從這段歷史可知,云牌舞的前身實際上是扇舞,云牌實際上是扇子的變形與特化。扇舞的起源雖然眾說紛紜,但可以確定的一點是,手持“便面”(扇子在漢代的稱謂)而舞的情景,早在漢代的時候就已存在。四川璧山出土的石棺畫像上,就刻有三個女子著束腰長袍,各執(zhí)一面(扇)而舞的畫像。說明即使?jié)h代樂舞中還沒有單獨成套的扇舞,但至少已經(jīng)將扇子作為重要的道具引入了舞蹈之中。至晉朝,扇舞已經(jīng)成為其代表性的舞蹈之一,宋樂史《柘枝譜》中例舉各朝代表性的舞蹈,即有“漢則巴渝舞、女舞,晉則白紵舞、幡舞、扇舞,唐則霓裳舞,視柘枝舞態(tài)曲調(diào),各有攸勝”的說法。后來的歷朝歷代,扇舞都作為一種重要的舞蹈以各種形式活躍于舞蹈表演中。而到了清朝邳州人陳肇憲,則將扇子變成了云牌,從而發(fā)展成了獨具特色的云牌舞,并在徐州睢寧等地流傳至今。從漢至今的悠悠千年間,變化的是扇子的形狀,不變的是扇子舞的藝術(shù)傳承。
而漢代樂舞在云牌舞中的印記遠不止于此。云牌舞的另一個特點是雖然舞蹈極富風云變化之態(tài),但最終卻總會呈現(xiàn)出“天下太平”的字樣,則表現(xiàn)出人民對天下寧靖,安居樂業(yè)的向往。而以“天下太平”為主題,顯然受到明朝朱載堉編寫的“字舞”(又稱“天下太平”舞)的啟發(fā)。朱載堉在其著作的《樂律全書》的《靈星小舞譜》中,就曾詳細地繪制了《靈星祠雅樂天下太平字舞綴兆圖》,利用十六名舞者按“天下太平”四字作舞,表達人們對豐收和天下太平的向往。朱載堉的《靈星小舞譜》包含兩個部分,在直接表達天下太平這一祈愿的“字舞”之前,還編排了模擬田間勞動過程,寓有教導人們?nèi)绾螐氖罗r(nóng)耕生產(chǎn)之意“教田舞”。根據(jù)朱載堉的記載,《靈星小舞譜》中的“教田舞”直接取自漢代的祭地之舞《靈星舞》?!办`星”系星名,專管天下稼穡農(nóng)耕之事?!逗鬂h書·祭祀志》記載,《靈星舞》“用男童十六人。舞者象教田,初為芟除,次耕種,蕓褥,驅(qū)雀及獲劉,春簸之形,象其功也?!逼溆靡馐窃谏耢`面前藝術(shù)地再現(xiàn)人民生活勞作的過程,祈求來年能風調(diào)雨順,五谷豐登,生活平安。因此,朱載堉所撰的《靈星小舞譜》在后面加上“天下太平”的字舞,與“教田舞”的思想是一脈相承的,即希望自然風調(diào)雨順的自然條件下,統(tǒng)治者能偃武修文,讓人民生活安定,得享太平。到了清朝,這一文化寓意又被云牌舞所繼承,并用云牌向最高統(tǒng)治者表達了“天下太平”的心聲??芍徽撌朗氯绾巫兓碎g幾度滄桑,唯有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才是人民心中最終的向往。因此,從漢代靈星舞,到明朝朱載堉的字舞,到今天的云牌舞,變化的是舞蹈的形式,不變的,則是人民在舞蹈藝術(shù)中融入的那份天下太平,安居樂業(yè)的美好祈愿。
二、結(jié)語
漢代舞蹈是中國舞蹈發(fā)展史上的一座高峰,對后世各地民間藝術(shù)產(chǎn)生了廣泛的影響,其中就包括了徐州民間舞。本文以《云牌舞》作為代表性作品為例,從道具、表演形式、舞蹈表演的情節(jié)、藝術(shù)特色以及文化寓意等方面分析了徐州民間舞與漢代舞蹈的淵源。
通過比較分析發(fā)現(xiàn),徐州民間舞的許多要素都存留有漢代舞蹈的印跡,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徐州民間舞的表演道具、表演形式與表演情節(jié)都存留有漢代舞蹈的影子,如云牌起源于漢代的“便面”;第二,在審美觀念方面,漢代舞蹈所表現(xiàn)出那種“以俗為尚”與“以大為美”的審美品格,也被徐州民間舞所傳承,形成了徐州民間舞質(zhì)樸剛健,悲愴豪放的風格,如沛縣《云牌舞》蘊含云飛風涌之勢,具有“以俗為尚”的特點,采用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來表演,追求“趣味”;第三,在文化寓意上,漢代《靈星舞》等祭祀舞蹈中祈求五谷豐登,民眾安居的愿望也常見于徐州民間舞中,如《云牌舞》中天下太平的祈愿,以及《鯉魚戲花籃》寓意“蓮年有魚”的寓意??傊?,從表演形式、審美風格與文化寓意,漢代舞蹈的許多因素都深深植入了徐州民間舞蹈中,所表現(xiàn)出的文化特質(zhì)依然活躍在徐州各種民俗活動之中,與民眾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已成為是徐州民俗文化生活的重要成分。
參考文獻:
[1]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編輯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江蘇卷)[M].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1.
[2]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編輯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河南卷)[M].北京:中國ISBN中心,1991.
[3]孫穎.中國漢代舞蹈概論[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10.
[4]王克芬.中國舞蹈發(fā)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5]蕭亢達.漢代樂舞百戲藝術(shù)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6]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江蘇卷編委會.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江蘇卷[M].北京:中國舞蹈出版社,1998.
[7]袁禾.中國舞蹈通史(精撰版)[M].北京: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6.
[8]沈陽,徐欣寧.從漢畫像石看徐州漢代舞蹈的審美特征[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2,(03).
[9]王元翠.漢代舞蹈的歷史傳承及審美特點[J].大眾文藝,2016,(20).
[10]洪瑤.漢代樂舞的傳承與活化[D].徐州:江蘇師范大學,2014年.
[11]武利華.徐州漢畫像石(第一冊)[M].北京:線裝書局,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