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葵兒
摘要:記譜,更確切的來講應該是記譜法,這是一種通過特殊符號來記錄音樂的方式。音樂音響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體現(xiàn),而記譜能使音樂音響可視化并得到定型與傳承發(fā)展。但不管是現(xiàn)在普遍使用的比較科學的簡譜還是五線譜,它們都具有自身的優(yōu)勢和不足,我們需要正確認識,勇于承認記譜法與音樂音響的差異是存在的,并且應該正確看待這個問題,才能使我們更好的完善記譜法。
關(guān)鍵詞:記譜法? ?音樂音響? ?差異
中圖分類號:J613.2?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文章編號:1008-3359(2019)16-0081-02
由于音樂是時間的藝術(shù),隨著時間的流逝,它的音響效果將不復存在。為了更好地幫助人們恢復記憶,提示音樂,樂譜是有很強的備忘錄功能的,所以,記譜法對音樂的記載和流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記譜法,世界上許多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就很難流傳至今。事實上“沒有任何記譜法能夠完全再現(xiàn)真實音響的?!盵2]所以我們應該承認記譜法與音樂音響是存在差異的,正確認識這個問題,這樣才能使我們更好地完善記譜法。
一、無限的音樂音響與有限的記譜方法
(一)音樂的豐富內(nèi)涵
音樂是音響的藝術(shù),它具有自身獨特的屬性,即必須通過特殊的表現(xiàn)形式來向外界傳遞,所以音樂的豐富性就決定了音樂音響的豐富性。
音樂的豐富性體現(xiàn)在:1.在內(nèi)容上包含了人類在不同時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所有音樂形態(tài)以及它所表現(xiàn)的文化內(nèi)涵。2.在體裁上可將音樂作品分為聲樂、器樂和戲劇音樂三大類,其中每一類還可細分。例如器樂類有交響曲、奏鳴曲、幻想曲、室內(nèi)樂等。聲樂類有合唱、獨唱、重唱、清唱劇等;戲劇音樂類有舞劇、歌劇、話劇配樂等。此外,還有大量數(shù)不清的音樂形式是無法窮盡和概括的了的,可見,作為人類生活中客觀存在的音樂,單從體裁這一方面看就如此的繁多,可想而知其音樂音響是多么的豐富!就算是再完整的記譜方式都不能將其準確無誤地進行記錄。因此,作為人類客觀存在的音樂音響是無限豐富的,從而才愈顯現(xiàn)記譜法的不足之處。根據(jù)上文內(nèi)容我們不難看出,音樂與記譜法相比永遠都是無法同步的。
(二)記譜法的有限性
從使用功能方面來看,記譜法主要用于記錄音樂,在人類歷史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曾產(chǎn)生了圖形譜、文字譜、工尺譜、音位譜等多種形式的記譜法,不過任何一種方式都沒法改變自身的局限性和弊端。
我們國家早在遠古時期就已經(jīng)存在形式多樣的音樂活動了,這一點可以通過文物、雕塑、繪畫等進行佐證。據(jù)文獻史冊記載,當時音樂文化具有歌、舞、樂相互結(jié)合的特點,這些樂舞還與當時的崇拜、信仰等相聯(lián)系。例如皇帝氏族曾以云為圖騰,他的樂舞就叫《云門》;夏禹治水,造福人民,于是便出現(xiàn)了歌頌夏禹的樂舞《大夏》;夏桀無道,商湯伐之,于是便有了歌頌商湯伐桀的樂舞《大蠖》。古樂理和樂律學觀念則是在西周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形成的。尤其是在秦、漢、唐時期,經(jīng)濟及音樂文化迅速發(fā)展,隨著樂器種類與形式的逐漸豐富,從事音樂事業(yè)的人們越來越多,出現(xiàn)了高度繁榮的盛況。但這些時期的記譜法也只是大概的、模糊的記譜,只能反映出音樂客觀存在的一部分,而非全貌,具有很大的弊端。
隨著科學技術(shù)的迅速發(fā)展,記譜法也在大眾化推廣的過程中得到了完善。這樣一來,人們就會準確了解到音樂行業(yè)的相關(guān)動態(tài),還能達到學習的目的。從20世紀開始,記譜法就已經(jīng)進入了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發(fā)展階段,創(chuàng)造者結(jié)合日常工作遇到的弊端不斷對其進行更正,使其更加具備實用性。但是我們需要注意的是,該時期的精確發(fā)展并不意味著絕對的精確,它仍然與客觀音樂音響之間存在著差異。
二、音樂音響的獨特性與記譜之間的差異
(一)音樂音響獨特的傳承方式
“口傳心授”是中國民間音樂和傳統(tǒng)音樂傳承的主要方式。中國傳統(tǒng)民間音樂一般都是通過“口傳心授”來傳承,自由性、即興性和變化性很強,是很難做出圓滿的,有說服力的描繪和解釋的。對于音樂音響這獨特的傳承方式上記譜是有著局限性和無力感的。在我們學習民歌音樂的過程中,通常會有這樣的感受,老師所播放的民歌音樂音響與書中所記錄的樂譜存在一定的差異,而這種差異的一個主要方面就是中國傳統(tǒng)的民間音樂一般都是通過“口傳心授”來傳承,并在傳承中不斷變化,這種即興的音樂大多沒有被記錄下來,就是記錄的,其音樂的版本也會不一樣,大都不能展現(xiàn)其音樂的最初面貌,這種獨特的傳承方式是使得音樂多樣性原因之一。對于各民族“口傳身授”的音樂技巧,記譜法無法準確記錄,不能夠科學合理地對其進行描繪。
(二)音樂音響中獨特的方言唱腔
方言唱腔的聲、韻能顯示出各地民歌的演唱特色,也是民歌音樂音響的獨特韻味之處。然而那種起伏變化的聲調(diào)和詞句(即“韻味”)是難以描繪得出來的,記譜在這上面是存在著缺憾的。
所謂“民歌”指當?shù)厝嗣袷褂梅窖赃M行演唱的一種歌謠,具有典型的地域特征。這就決定了其他人演唱的曲子與當?shù)厝藢χ瑯拥臉纷V唱的歌曲總有些差異,那種獨特的音調(diào)與詞句的韻味等各種變化東西,我們始終是難以唱出那種味道的,其中很大一方面是由于記譜中對于這些獨特之處是難以詳盡的、圓滿的描繪出來的。
《無錫景》(小調(diào))是一首江蘇的民間小調(diào),歌詞中運用了無錫方言來演唱,如注解中“唱撥拉”即唱給,“細細到到”即仔細等,且曲中音調(diào)會根據(jù)即興需要高低起伏變化,非常具有民族的地方特色。這種獨特的音調(diào)與方言詞句的韻味等各種變化東西,是記譜難以詳盡描述的。
三、鮮活流動的音樂音響與固定的記譜符號
(一)記譜的嚴謹性對應鮮活流動的音樂
音樂作為一種時間藝術(shù),它的音符都是鮮活、靈動的,它流動在時間中,可以將人們帶入一個美妙的氛圍中,使其感受到音樂文化的魅力所在。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音樂能夠反映創(chuàng)作者的思想感情,它善于變化讓人捉摸不透,而記譜法卻是確定的記錄方式,它擁有較強的邏輯性與嚴謹性。由此看來,記譜與客觀音樂音響就像一對與生俱來的矛盾體,無法調(diào)和。
記譜法的嚴謹性與邏輯性決定了人們必須精確地記錄音樂,但是樂曲作為我們中華民族寶貴的瑰寶之一,凝聚了千百年來各種文化思潮的精髓,體現(xiàn)著我國人民崇高的精神追求,所以再精準的記譜也不能完全將其本身的藝術(shù)淋漓盡致地展現(xiàn)出來,這也是千百年來記譜創(chuàng)作者無力改變的一大難題。音樂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它無法通過某種特定的符號完全記錄下來。
(二)樂譜與二度創(chuàng)作
音樂的本質(zhì)是獨創(chuàng)的,詞曲作家的一度創(chuàng)作——樂譜,也只能通過表演的形式把作品中所具有的文化進行傳遞,使欣賞者能夠體會到音樂的魅力,實現(xiàn)其審美價值。所以樂譜與其所表現(xiàn)的音樂音響之間的差異是存在的。
著名指揮家亨利·伍德在《論指揮》一書中提及,“音樂是寫下來的沒有生命的音符,需要通過表演來給予它生命。”[4]音樂是一門看不見,摸不著的聽覺藝術(shù),人們只能通過感官進行欣賞。音樂也是一種給人以審美的情感體驗藝術(shù),如果不經(jīng)過表演的二度創(chuàng)作,音樂只是一些靜止的符號,只能通過特定的方式進行保留,是不會產(chǎn)生任何審美價值和社會價值的,也不會成為真正的音樂。
任何一位表演者都會根據(jù)自己的心得體會和修養(yǎng)能力彈奏出基于譜子基礎之上的富有新意的作品,在進行演唱或演奏時,并不全依賴于樂譜上的節(jié)奏符號,講究的是內(nèi)心聽覺的審美習慣去演繹,因每個人的經(jīng)歷、處境、理念、學識、修養(yǎng)、視野等的不同,所演繹出的音樂音響也是不同的,故譜子是“死”的,而音樂是“活”的。這就是樂譜與其所表達音樂音響的差異,是顯而易見的。
綜上所述,記譜法與客觀音樂音響的差異是存在的。我們應該從學術(shù)上承認和正視這種差異的客觀存在,盡可能以最小限度平衡和縮小記譜與音樂音響之間的差異,更好的去完善記譜法。
參考文獻:
[1]《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編輯部.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9.
[2][3]周凱模.多重世界的多元解釋:音樂人類學的“記譜與分析”之方法討論[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2004,(06).
[4]廖夏林,樊毅.淺談音樂的二度創(chuàng)作——音樂表演[J].東華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