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敬星磊(中國勞動關系學院體育教學部 北京 100048)
(1)當代大學生身體素質及本體運動機能下滑嚴重。
據了解,曾有學者做過一項調查統(tǒng)計,從1985-2015年這30年間,我國大學生的肥胖及近視的比例在不斷增加,身體素質在各項指標的規(guī)定范圍內不斷下降。近幾年,報紙、新聞或網絡中不斷報導出某高校學生運動中暈倒、某高校博士生突然猝死的案列,其中女性大學生也占有一定比例。這就側面反映出了當代大學生尤其女大學生本體運動機能方面不太樂觀,也就迫使高校體育課程要針對該方面學生做出相應的變化。
本文試用教學實驗的方式,將功能性訓練內容合理安排在正常教學進度中,通過此方法來分析論證功能性訓練對女大學生運動機能、身體素質等方面的效果,探討以科學的方式和方法將功能性訓練融入正常教學進程的合理性及可行性研究,為改善當代女大學生身體素質提供理論依據。
本文選取中國勞動關系學院2018級 (無運動經歷)30名女大學生的基本運動機能為研究對象。
(1)訪談法。
半年的時間內,通過郵箱、電話、面談的方式對體能訓練、身體運動功能訓練、運動訓練等方面的5位專家學者進行了訪談,就“將功能性訓練融入高校女大學生課堂、功能性訓練對女大學生身體素質發(fā)展情況等方面進行了詳細的咨詢與探討。
(2)實驗法。
①實驗目的與實驗對象
本文所采用的是教學實驗,目的在于通過功能性訓練融入課堂,檢驗該方式的使用是否能對女大學生本體運動機能、身體素質起到有效的影響。故本研究通過挑選后確定選取中國勞動關系學院2018級大一女生30人,實驗組與對照組各15人,參與實驗學生平均年齡為18.6歲。
②實驗時間及場地
本次實驗場地均于中國勞動關系學院(涿州校區(qū))體育場,實驗時間共計持續(xù)16周32課時,其中除去不可抗拒因素影響(雨、霧霾天氣)實際實驗時間為14周28課時(一課時為45分鐘)。
③實驗安排
筆者通過訪談的方式對5位專家學者在功能性訓練動作選擇上進行了探討,以參與實驗的女大學生體質現狀、身體素質及對技術動作的學習能力等客觀條件為起點,制定了2個周期共計14周教學實驗的動作選擇(詳見表1),功能性訓練動作的練習均在不影響正常課程進度的情況下,由易到難的原則進行。
表1 教學實驗組計劃安排表
表2 實驗對照組計劃安排表
(3)數理統(tǒng)計法。
實驗得出的數據,通過利用EXCEL軟件對相關數據進行表格制作、匯總及整合等常規(guī)的數理統(tǒng)計處理。
實驗前筆者對受試者的安靜心率、肺活量、坐位體前屈、一分鐘仰臥起做、立定跳遠、50m及800m作為測試主體內容,進行了測量和選取,對比結果如下表:
表3 實驗前兩組女大學生運動機能指標對比
將參與教學實驗的30名女大學生的初始運動機能指標數據進行統(tǒng)計和對比后可發(fā)現,實驗前實驗組和對照組15名女大學生的7項基本身體機能數據指標較為相似,沒有顯現出明顯的差異。筆者認為,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于,這30名女大學生均系入學不久的大一新生,高中參與的體育相關課程和考試要求(各地區(qū)會有差異)幾近相同及入學前休息時間亦相近,這一系列綜合因素導致了其各項運動機能測試成績指標差異不大。
通過為期14周的教學實驗以及實驗后統(tǒng)計對比的結果發(fā)現,安靜心率、肺活量及800m跑指標方面:實驗組在課程環(huán)節(jié)中設計和增加了耐久跑、追逐跑、12分鐘跑及相應的上下肢小肌群力量練習,這三項運動機能指標側面反映了受試者在心肺水平上有所提高,在數據變化上與對照組相比也具有直觀的變化,分別比對照組的三項機能平均值高出了2.67、79.6、0.1(相當于10s)。
一般情況下,普通人的安靜心率在70-120次/分,耐力跑的安排增加了受試女大學生肺部的彈性與呼吸肌的收縮能力,受試者經過兩個階段的教學試驗后,安靜心率次數對比實驗前總體提高了2.8次,對比試驗后的對照組提高了2.67次。這就說明了功能性訓練的融入在教學實驗中提高了受試女大學生的安靜心率水平及心肺功能,同時提高了其肺活量和800m跑指標的能力。
坐位體前屈、仰臥起坐、立定跳遠及50m跑指標方面:在教學實驗中,動作選擇安排上最多的練習就是核心力量練習、跳躍性練習、上下肢力量練習及速度練習。
據分析,每節(jié)實驗課下課之前的放松及柔韌性練習,大大提高了實驗組女大學生的關節(jié)、肌肉及韌帶的靈活性,使坐位體前屈平均值比試驗后對照組的平均值高出2.05。由于跳躍性練習及核心力量練習的增加,使受試女大學生在立定跳遠及50m跑時能夠更好的控制其在技術動作方面的穩(wěn)定性以及彌補了其最大的身體運動機能缺陷“力量不足”,在數據對比時有了顯著的提高。而仰臥起坐方面,一直都是女大學生的短板,在經歷兩個階段的測試后比對照組平均值高出了0.8次,結果并未達到預期要求,通過研究主要原因有2個方面,其一教學實驗中關于針對腹部的練習過少,其二受試女大學生在課余,喜愛吃蛋糕、奶茶等高熱量食品,這無疑增加了其腹部脂肪的堆積,導致了測試結果不佳。
表4 實驗后兩組女大學生運動機能指標對比
筆者通過將功能性訓練融入教學的方式進行了為期14周28課時兩個階段的實驗后,將所得出的數據經行收集、對比與分析,最后得出以下結論:
(1)通過在高校常規(guī)體育教學教案中增加功能性訓練的方式,有效的提高了女大學生的安靜心率、肺活量、坐位體前屈、仰臥起坐、立定跳遠、50m及800m跑的成績,側面改善了當代女大學生的關節(jié)的靈活性、肌肉的力量及柔韌性,并且提高了其心肺功能;
(2)在非體育專業(yè)高校中,功能性訓練融入教學課程的方式多種多樣,高校教師可以制定一套適合女大學生的功能性訓練動作用于日常女大學生授課班級,但是鑒于絕大部分女大學生從未接觸過該類型的運動方式,在課程制定中遵循由易到難的教學準則,長期堅持實施就能夠解決女大學生運動機能不達標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