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qū)位:黔西南州興義市南盤江鎮(zhèn)南龍村
民族:布依族
面積:2平方公里
人口:約2450人
林濤依舊,古道幽遠,山徑蜿蜒。
路面卵石夾雜些擦痕,聆聽馱馬偶爾的蹄音。追逐林間輕蕩的馬尾,擦過那眼古樹包著的老井,上百顆古榕散布開來,遒勁枝桿茂密枝葉間,小青瓦時隱時現(xiàn),位于興義市南盤江鎮(zhèn)的古老村落南龍寨就在“山間鈴響馬幫來”之中蕩開。
亙古盤江畔的寨落,彝族先民的駿馬曾經(jīng)來去如風。元明交替的戰(zhàn)鼓擊破大江的咆哮,布依族先民的號角引領(lǐng)明軍獵獵軍旗,裹挾軍功的土司渡過盤江開疆拓土。于是,江南的“亭目制度”延伸至江北,“那籠”寨位列布依族土目管轄的巴結(jié)亭、者安亭里的十四個寨落中?!澳腔\”最終演變?yōu)椤澳淆垺保休d下歷史錄述者筆端的歲月滄桑。
江水豐枯,春秋更疊,農(nóng)家女織布繡花唱布依歌,莊稼漢犁地耙田喝米酒,農(nóng)耕文明在盤江畔延續(xù),鄉(xiāng)韻鄉(xiāng)愁在秋去冬來、冬盡春歸里沉淀。
探訪古寨,榕枝遮天蔽日,村落透著寧靜。古道在這里分岔,蛛網(wǎng)般滲入寨中,觸角所及,不漏過每一幢吊腳木樓。古寨木樓依山就勢,散布在蛛網(wǎng)經(jīng)緯間,刻意透露出村落的八卦格局。
吊腳樓的生命在這里沿續(xù)了千百年。當遠古的人們從洞穴走進樹屋,就注定了它的誕生。之后的時空,吊腳樓的周邊走著牛馬,屋外繚著炊煙,雞鳴和了狗吠,陪著一代代人老去,伴著一代代人新生。
記憶里,想要討個媳婦,總要標榜“家有三間大瓦房”。而鄉(xiāng)間的吊腳樓還帶有偏廈,屋不止三間,娃可養(yǎng)幾個。吊腳樓下圈了幾頭牛幾匹馬,吊腳樓邊種得有幾壟蔥蒜幾蓬砂仁。
吊腳樓是能夠擠進眼瞼勾出驚喜的木屋,這種干欄式建筑如果數(shù)量多了,成村成寨,就成了風景,讓人沉醉。
傍著吊腳樓的,多是那寨落里的古榕,和那透過榕枝擠下來的一米陽光。若是暮靄把寨落籠罩,棟棟吊腳樓的青瓦屋面繚出炊煙,吊腳樓下老牛望月的眼底,那份鄉(xiāng)愁,浸入骨頭。
吊腳樓壞了就修、破了就補的杉木外壁,吊掛著一根根長竹,長竹之上,長條土布繞晾著隨風輕揚,濃濃的布依風韻。
這自然是一處桃源之地了,讓人忍不住隨意推開一扇老舊的木門。迎面而來的,是主人的古道熱腸,當老媽媽寫滿歷史的臉露出歡顏時,男人已阻住了狗吠;女人走下織布機,為來客斟上一碗新釀的農(nóng)家米酒。
熱氣騰騰的火塘邊,感受著布依族待客的真誠。這時,遠久的傳說,在布依老人手里的竹制水煙筒里翻騰,與繚繞的青煙一同隱隱浮現(xiàn)。
伴隨著古老傳說的農(nóng)家米酒清冽醇香,再不勝酒力,也無法拒絕這滾燙的熱情;醺醺然的感覺中,雜念被統(tǒng)統(tǒng)拋開,升騰起了快意。
客人到來,打破了古寨的寧靜。于熱情、淳樸的布依人而言,一戶之客,就是全寨之客。
陽光從歷史的天空穿越而來,既古老又年輕。一棵棵榕樹儼然是歷史中不曾離去的老人,全方位呵護著這個同樣古老、同樣充滿活力的民族,其民族的性格如同大榕樹一樣頑強,具有勃勃的生機。
榕樹的光影下,喝著農(nóng)家醇香的美酒,聽著悠揚的“八音坐唱”,你是不舍離去的。在牧牛歸家的斜陽中,你已不知不覺陶醉在別樣的風情里……
夜色中的古寨,古樸流暢的旋律依然在古榕樹間縈繞,在吊腳樓間流淌,喚醒鳥兒的鳴唱,拉開新一天的序幕。
古寨歸于寧靜,生活在周而復始中歡笑著延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