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芳
【摘要】群文閱讀的教學方法是近年新出現(xiàn)的一種閱讀教學方法,它的出現(xiàn)不僅在教師群體中得到了重視和肯定,在教育界也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閱讀能提升我們的文學素養(yǎng)和內(nèi)涵,而小學生閱讀的速度,同時也能判斷出這種新型的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方法是否可行。實踐證明,這種群文閱讀教學方式對小學語文的學習非常有效,我們在運用這種方法教學的同時,還要不斷完善創(chuàng)新。
【關鍵詞】群文閱讀;小學語文;教學策略;閱讀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新課標實施,是對當代教學方法的重大變革,語文學科作為基礎課程,對學生感知能力、領悟能力、理解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現(xiàn)階段,小學語文的閱讀教學更加注重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其中,群文閱讀教學方法最為有效。群文閱讀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模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并且受到學生的喜愛。閱讀是小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項語文技能,在小學略讀課文教學中采取群文閱讀教學,可以培養(yǎng)學生在閱讀中搜集、整合和總結信息的能力,對于學生閱讀速度的提高、閱讀面的擴展、閱讀量的積累都是非常有意義的。那么如何才能使群文閱讀的教學價值在小學語文略讀課文教學中得以充分體現(xiàn)呢?以下提出幾點教學建議:
一、指導學生在閱讀中挖掘重點,掌握閱讀方法
指導學生掌握良好的閱讀方法是提高閱讀效率的關鍵,小學階段,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會根據(jù)不同的閱讀文本選擇更合適的閱讀手段。群文閱讀使學生的閱讀面、閱讀量擴大,有更多的機會去嘗試、總結什么類型的文本適合什么樣的閱讀側重點,且不同的選文也會給學生帶來不同的閱讀體驗。小學中高年級語文人教版的教材中,每個單元都會安排略讀課文,在學習這些課文時,教師就可以與群文閱讀相結合,讓群文功效綜合起來。比如我們在教學五年級下冊第七組《刷子李》時,這是一篇以人物描寫為主的課文,意在讓學生學習人物描寫的方法。教師在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自行閱讀課文,再結合《俗人奇事》一書中其他人物描寫的文章,如《泥人張》《蘇七塊》《張大力》等,展開群文閱讀。讓學生從閱讀中找出人物描寫的內(nèi)容,分析人物描寫的寫作手法,在體會作者筆下人物形象的同時,也讓學生意識到人物類文章的閱讀,人物描寫包括語言、神情、動作、心理描寫等是文章重點,從而幫助學生掌握人物類文章的閱讀技巧。在教學中,教師也可以讓學生進行仿寫,將讀與寫結合,提高學生的讀寫能力。
二、梳理教材,讓教材與群文相結合
我們每個單元的課文前面都會有單元導讀,將本單元課文的主題、學習重點和要求等提前告知給師生,許多教師在備課時忽視了單元導讀,將每個課文都分離開來,將其視為獨立的個體去教學,這樣切斷了單元文章間的聯(lián)系,難以給予學生更深刻的閱讀體驗。教師需重視單元導讀,從整體上把握本單元課文的教學主題與重點,并在精讀課文教學中做到示范與引領,使學生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而在進行略讀課文的教學時,也要依據(jù)課文前的導語,將精讀與略讀聯(lián)系起來,重點讓學生自己在略讀課文的學習中,應用前面精讀課文學習中所積累的閱讀能力與技巧,讓本單元課文的情感主旨得到深化。比如五年級上冊第七組課文,在單元導讀中我們了解到,本單元的課文以中國近代史上的百年噩夢為主題,以中華民族受盡屈辱又奮力抗爭為主要內(nèi)容,以感受愛國熱情和民族精神為教學重點。在教學本單元的精讀課文《圓明園的毀滅》和《狼牙山五壯士》時,教師就要圍繞教學重點引導學生分析課文,細細品味文本中蘊含的情感。而在學習略讀課文時,就要放手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文,將之前所感受到的愛國熱情和民族精神延伸下去。比如我們在學習《最后的一分鐘》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感受文中香港回歸的舉國歡慶的氛圍,體會人民對祖國團聚的期盼與向往,并與群文閱讀教學相結合,為學生提供《別了,我愛的中國》《再見罷,我不幸的鄉(xiāng)土喲!》和《我是中國人》三篇文章,讓學生通過閱讀感受這些以愛國為主題的文章中所流露出的對祖國不幸命運的悲痛,感受中國人民對祖國統(tǒng)一、強大的期盼,使學生明白只有牢記歷史教訓,才能使我們的民族、我們的國家以一個更獨立更自信的姿態(tài)綿延不息的道路,從而回歸到我們單元導讀中的提示,響應單元主題。
三、精心設計閱讀,讓群文實現(xiàn)橫向聯(lián)合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設計精彩的問題,用提問引導學生思維的逐漸拓展與深化,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加強學生閱讀感悟的重要教學手段?;谌何拈喿x的小學語文略讀教學,教師要有整體意識,立足于所選擇的群文的整體,設計沖突性、遷移性、比較性的問題,用問題貫穿群文,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分析群文之間的聯(lián)系,鍛煉學生重整、延伸、評鑒等能力。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小學階段我們會學習以送別為主題的古詩詞,比如《送元二使安西》《芙蓉樓送辛漸》《贈汪倫》《別董大》等等,教師可以將其組合起來,再為學生分享幾首課本以外的送別詩,比如《賦得古原草送別》《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送別》等等,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分析古詩含義的同時,回答這些送別詩的主題或者情感有哪些異同之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詩詞的創(chuàng)作背景、分別的留言等角度去分析,如此一來,學生的目標比較明確,他們嘗試總結出送別詩分別有惜別、謝別、壯別等主題,所表達的情感除了朋友親人之間的不舍之情之外,還有對未來的希冀、對命運的嘆息,有傷感有釋然也有豪邁與灑脫。通過問題的設計,學生對送別詩這個中國古代詩詞中非常重要的分支就會有更全面更深刻的把握,對詩中所蘊含的情感也會有更細膩的認識,群文之間橫向聯(lián)合也促進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再比如教師在利用群文閱讀策略去執(zhí)教《反復結構的童話故事閱讀》時,可以以《田鼠太太的項鏈》作為開篇,讓學生通過閱讀解決以下幾個問題:這篇文章講了一個什么故事?田鼠太太用過冬的糧食都換了什么東西?學生在閱讀中會找到答案,田鼠太太用谷子換了時裝,用玉米換了褲子,最后又用花生米換了皮鞋,教師可以將其用結構圖展示出來,讓學生通過觀察結構圖找出規(guī)律,即反復結構。之后再為學生分享其他童話,例如《老頭子做的事都是對的》《兔子的名片》《城里最漂亮的巨人》,讓學生思考剛剛找出的反復結構是不是也同樣適用于這三篇童話故事,可以讓學生一邊讀一邊完成下表:
在三篇童話故事的閱讀中,教師只是提出了簡單的問題,就能夠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發(fā)現(xiàn)反復結構童話故事的情節(jié)特點,同時還能夠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分析、總結能力。
總之,在小學語文略讀教學中,群文閱讀策略的運用有助于增強學生的閱讀體驗,鍛煉學生的閱讀能力,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深化的同時也朝著更加廣泛的方向發(fā)展,教師要立足于教材,對教材內(nèi)容進行梳理與剪裁,讓群文閱讀與課文相結合,為學生的閱讀學習提供更良好更廣闊的大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曾揚明.“表達型”課堂,追求有思考的閱讀[J].福建教育,2015(7).
附 ? ?注
本文系2017年度甘肅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課題名稱:基于群文閱讀的小學略讀課文教學策略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17]GHB249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