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燦
【摘要】小學語文是小學階段的一門重要學科,語言訓練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有利于學生表達能力培養(yǎng),反映出課堂教學效果。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師應當重視語言訓練,采取有效的語言訓練方式,從整體上鍛煉學生語言應用思維,結合學生文本欣賞和分析,鞏固學生語言基礎,借助寫作活動培養(yǎng)學生語言實踐能力。教師需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構建知識和實踐連接的橋梁,通過語文學習培養(yǎng)學生語言能力。本文中結合小學語文教學提出幾點語言訓練教學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言訓練;課堂教學;有效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語文是一門語言學科,其教育目的是培養(yǎng)并提升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為學生順利學習其他文化知識和生活技能奠定基礎。現(xiàn)階段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存在較多的問題,訓練效果不佳,不利于小學生語文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為了能夠?qū)崿F(xiàn)小學生語言能力培養(yǎng),采取更加科學有效的措施,強化對小學生的語言訓練。
一、設計合理的語言訓練內(nèi)容
在語文課堂中訓練學生的語言能力有各種各樣的形式可以選擇,如作文訓練、閱讀訓練、看圖寫話訓練、拼音訓練等。小學生的年齡和性格特點不同,語言訓練的內(nèi)容不同,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活動中,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和學生特點進行設計。一般情況下,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掌握的語文知識比較有限,處于學習的起始階段,教師可以通過說話、寫字、識記詞語的方式進行語言訓練;在語文語言訓練的過程中,將剖析教材故事作為重心內(nèi)容,將會導致學生學習困難,甚至發(fā)生記憶混淆的情況,出現(xiàn)此種問題主要是由于教學內(nèi)容難以滿足學習需求,不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不利于小學生語言訓練的有效開展。鑒于此,小學語文教師在設計語言訓練課程時,字詞認知作為語言訓練的主要內(nèi)容,借助認讀訓練活動,豐富學生的生詞知識,采取多樣化的讀寫訓練方式,使得學生可以更加深入理解教材內(nèi)容,體會其中的情感和思想。例如,在教學《開滿鮮花的小路》這一課時,要求學生掌握相應的漢字,能夠正確讀寫詞語,同時結合課文中的文字體會其中的情感,品味人物語言特點。教師需要根據(jù)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設計教學內(nèi)容,可以將“包裹”“絢麗多彩”“五顏六色”“花籽”等作為語言訓練的內(nèi)容,在實際的課堂活動中,教師讓學生初次閱讀課文,并且找出文中的小動物,結合范讀找出生字詞,找出自己不理解的位置,做好標記。通過這樣的內(nèi)容設計,可以給學生相應的思考和學習空間,學生在學習中認識到自身的不足,教師根據(jù)學生實際情況,設計針對性的語言訓練內(nèi)容,加強小學生語言能力訓練。
二、優(yōu)化語言訓練目標設計
從現(xiàn)階段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來說,課堂教學效率較低,學生學習困難等問題較多,筆者通過相應的走訪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造成此問題出現(xiàn)的原因主要是語言訓練目標不明,缺乏可行性。小學語文教材中,制定聽說讀寫方面的語言訓練目標,在字詞段篇等層面制作科學的語言訓練目標。在小學語文語言訓練中,應當保證教學目標更為科學合理,用教學目標確定本堂課的教學內(nèi)容和方向,教師采取有效的指導和引導作用,構建更為高效的語言訓練活動。目前,小學語文課堂活動中,偏重情節(jié)分析,忽視語言表達問題較為嚴重,導致小學語文課程中語言訓練活動難以有效開展。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應當將語言感知能力和應用能力作為課堂教學目標,在教育目標的指引下,保障語言訓練活動能夠順利進行。例如,在教學《小馬過河》這一篇課文時,教師需要結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結合教學大綱制定教學目標,可以將正確認讀“棚”“馱”“磨”“坊”“嘩”“蹚”以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作為教學目標。為了更好地實現(xiàn)教學目標,教師根據(jù)教學目標,引導學生開展分角色扮演活動,給動畫進行配音,要求學生使用自己的語言,在模仿每個動物的神情、動作以及語調(diào)時,靈活利用所學的生字。教師設計科學的語言訓練目標,開展有效的語言訓練活動,增強課堂活動趣味性,讓學生在活動中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更加深入地理解課文的內(nèi)涵和情感。以教學目標作為引導,教師應當完善教學方式,加強學生識寫能力培養(yǎng),采取多樣化的方式朗讀課文。
三、營造良好的語言訓練氛圍
小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借助閱讀、背誦、描述、理解和積累等方式可以獲取更多的語言素材,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當注重語言訓練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在實踐中加強學生語言訓練,促進學生語言素養(yǎng)和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提高。因此,教師應當構建相應的連接通道,促進積累和應用有效連接,為學生構建運用語言知識的平臺和機會,從而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例如在教學部編版三年級上冊《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這一篇課文 后,學生就能積累很多詞語,如“濃密”“繼續(xù)”“匆匆忙忙”“飄動”等,教師創(chuàng)設更為良好的語言應用環(huán)境,加深語文詞匯的理解和應用,掌握詞匯使用技巧。在實際的課堂活動中,教師應當合理利用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良好的語言環(huán)境,可以是上學快要遲到的場景,也可以是在放學路上看到的景物。教師可以讓學生兩兩分組進行對話,對話內(nèi)容需要運用這些新學的詞語,并且是描述具體環(huán)境的。同時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故事創(chuàng)編,如“蟈蟈借胡子、豹子借胡子以及小鴨子借胡子”等,教師通過多媒體展示相應的動畫,讓學生進行語言創(chuàng)編,如“小鴨子借胡子”中,借助多媒體展示小鴨子拿著很多書,但是繩子斷了,書散落一地,小鴨子向胡蘿卜借胡子,將書綁好去學校。通過這樣的趣味性情境,調(diào)動學生課堂參與積極性,加強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采取語言訓練措施,加強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培養(yǎng)。實踐表明,學生在具體語言環(huán)境中運動新積累的詞語,是語言遷移的具體表現(xiàn),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
四、積極進行語言素材的積累
知識來源于積累,為了切實提高小學生的語言水平,長期進行語言素材積累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學生的語言素材積累到一定量的時候,才能做到有話可說。積累語言素材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如課外閱讀積累、課堂教學積累、廣播電視積累以及家長教育等。小學生積累語言素材的主要方式就是通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講解。小學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靈活運用多媒體、錄音機等移動教學設備組織語言訓練活動,鍛煉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讓小學生在播放的幻燈片或者錄音中積累更多的語言素材。再者就是語文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是其中的重要內(nèi)容,所占比例較大,語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閱讀各種類型的文章,積累各種類型的語言素材。同時教師需要教導學生如何靈活運用所積累的語言素材,可以定期開展演講會、辯論活動、詞語接龍等集體活動,從而起到鍛煉和檢驗學生語言素材積累情況的作用。例如,在《貓》的教學中,需要學生會掌握“污澀、慫恿、悵然、悲楚、妄下斷語、懲戒”等詞語的發(fā)音和意思。教師結合課文中對貓的描寫,讓學生在課后觀察一種動物或者植物,結合課文中的表達方式和技巧,說一說自己觀察的動物。教師結合學生的表達,選擇學生觀察的動物,在學生表達能力的基礎上,開展深層次的訓練活動。教師結合學生對動植物的描述,設置相應的選詞填空訓練,讓學生將不完整的句子進行補充或者擴句。同時教師讓學生將聽到、看到以及經(jīng)歷的事情寫下來,加強學生語言知識的積累,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實現(xiàn)小學生語言訓練目標。
五、結語
總之,小學是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起始階段,也是鍛煉學生語言能力的重要時期。小學語文教師需要采取科學、合理的方法策略,組織語言訓練活動,讓小學生在實際活動中鍛煉自己的語言能力,最終培育出語文語言素養(yǎng)較強的學生。
參考文獻
[1]任慧芳.小學語文教學要立足學生語言運用能力訓練[J].甘肅教育,2017(15).
[2]張小芳.巧妙設計 增強小學生語言能力訓練趣味性[J].考試周刊,2017(9).
[3]時春杰.淺析小學語文教學中加強學生語言訓練的途徑[J].課程教育研究,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