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定芳
教育界有一個很出名的比喻:要給學生一滴水,教師要有一桶水?!罢Z文主題學習”研究項目提倡大量閱讀,“反三歸一,質從量出”,“一課一得”。因此教師必須要在課堂有限的時間里“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這樣的“得”才是最有價值的,也才是學生最需要的那滴“水”。下面,筆者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如何通過解讀文本,找到給學生的那滴“水”。
一、文體不同,重點不同
同一種語言表達形式,在說明文、散文、小說、詩歌等不同文學體裁中所表現出來的韻味和作用有很大的差別。因此,文體不同,解讀也該呈現出不同的重點。
比如,對于游記的解讀,要抓住游蹤變化和移步換景的寫法,突出景物的特點。語文S版三年級下冊中的《奇異的植物世界》,寫的是小星和同學們在向導李叔叔的帶領下參觀植物園的過程,展現了一個奇異的植物世界。課文是按總分總的結構來描寫的,其中第2~7自然段描寫的是整個參觀過程,課文一步一景,以植物園大門一花棚一小路旁一草地一低洼水草地一荷花池的游覽順序,向讀者介紹了六種植物。通過向導李叔叔的介紹和小星的看、聽、嘗、摸、問,寫了每種植物的特點,充分展現了各種植物的奇異之處。
再如,通過講述故事來刻畫鮮明、獨特的人物形象,制造矛盾沖突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借助典型細節(jié)塑造人物性格,是小說的重要特征。因此,讀出矛盾,讀出細節(jié),準確把握人物性格,是解讀小說類文本的竅門?!段渌纱蚧ⅰ愤@篇課文除了寫武松打虎,還寫了武松在酒店喝酒和上岡這兩部分。這兩部分的敘述不僅是故事情節(jié)的需要,而且表現了武松豪放、倔強的性格和無所畏懼的英雄氣概,為下文寫他勇猛打虎作了很好的鋪墊。而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這一段寫得非常精彩,集中反映了武松的機敏和勇敢。因此,學習《武松打虎》這篇課文,要引導學生品析人物的語言、神態(tài)和動作描寫,去體會武松的形象特點。
二、整體把握,前后貫通
“語文主題學習”提倡進行單元整合,因此,教師在解讀文本時,不能把文本割裂開,要注意把握單元整體,使整個單元的學習體系前后貫通。例如,語文S版三年級下冊中的《飛吧,海鷗》是一篇精讀課文,講述了友人與海鷗之間的故事。友人住在海邊,一只小海鷗經常飛到友人家的窗臺上,友人經常給它喂食淡水和青蝦,一來二去,友人和海鷗結下了深厚友情。有時友人會因為海鷗許久沒飛回來擔心不已,卻不會為此把海鷗圈在籠子里。在他看來,海鷗屬于大海。有的教師認為課文闡述的是愛護動物的話題,把教學的重點定位在“體會友人如何愛護海鷗”以及如何理解“它屬于大?!边@句話上。但聯(lián)系整個單元內容,我們會發(fā)現這種理解有偏頗。本單元還有另外三篇課文《翠鳥》《螞蟻的救助》和《大象保姆》?!洞澍B》是說機靈可愛的翠鳥是我們的好朋友,我們要愛護翠鳥;《螞蟻的救助》講述了幾只螞蟻在危難之時相互救助的故事,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界生命的敬重,告訴人們應該學會關愛動物、關愛生命;《大象保姆》主要寫大象加芝柏提保護主人的孩子的故事,而不是在寫環(huán)保。聯(lián)系單元導語“閱讀本單元課文,用心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認真學習作者是怎樣觀察、描寫動物的”,編者實際上已經對本單元的教學目標作了很明確的提示。如果聯(lián)系整個單元內容進行思考,就不會出現對文本主旨的“偏讀”了。
三、緊扣文本,多方切入
語文教學就像庖丁解牛,如果能夠熟練掌握課堂教學的規(guī)律,每節(jié)課都選準選好教學切人點,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學效率。
1.從標題切人
文章的標題往往與文本內容密不可分,標題常常是暗示了文章的內容或者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從標題人手,可以大致推測文本內容,這樣就能較快地進入對文本內容的解讀,為深層次的解讀奠定良好的基礎。例如,語文S版三年級下冊第七單元,這組課文是以“熱愛祖國”為主題的。其中《我不能忘記祖國》《民族英雄戚繼光》這兩篇課文的題目就揭示了愛國精神。標題是一篇文章的眼睛,我們注意到了它,就相當于把握了文章所述之事,或抓住了文章的行文線索,或領悟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或明確了文章的主要人物……這無疑對我們整體把握文章大有裨益。
2.從關鍵詞句切入
語文教材中的文章大都選自名家名作,一詞一句都值得教師細細咀嚼。在教學中,教師緊扣關鍵詞句,不僅能夠感受到作者遣詞造句的功力,還能夠讓關鍵詞句在閱讀教學中發(fā)揮“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作用。
例如,教學語文S版三年級上冊中的《一個小山村的故事》一文,可以在學習了第一自然段后就把“什么都沒有了——所有靠斧頭得到的一切,包括那把鋒利的斧頭”這句話拋出來,設置懸念,吸引學生進一步學習課文,初步知道“斧頭”是“什么都沒有了”的罪魁禍首,從而慢慢地去了解導致這一悲劇發(fā)生的真正原因。再如,教學語文S版三年級下冊的《十二次微笑》一文,可以抓住文中出現四次的“面帶微笑”,讓學生體會空姐的真誠和良好的服務態(tài)度。
3.從特別的語言形式切入
在某些文學作品中,為了表情達意的需要,作者常常特意改變常用的語言結構模式,制造出新穎別致的表達效果,使語言更加形象生動,讓讀者耳目一新。這些都是很好的教學切人點,可以使學生領悟到特殊的語言形式的魅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
例如,語文S版三年級下冊中的《山村的早晨》一詩,第4~6節(jié)詩歌每一節(jié)第一句的結構模式都是一樣的,教師可以告訴學生這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一種反復的修辭手法,在寫詩的時候,運用這種修辭手法,詩歌會顯得更有節(jié)奏美。再如語文S版三年級上冊《錫林郭勒大草原》的過渡句“草原不僅美麗,還是個歡騰的世界”,《趙州橋》的過渡句“這座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都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教師教學的時候如果能夠有效利用這些句子,采取聯(lián)系上下文的方法,就能引導學生厘清文章的脈絡,迅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4.了解背景,對話文本
大多數小學生對課本里許多文章的作者非常陌生。在學習課文之前,教師可以對作者的相關情況進行介紹,包括作者的生活環(huán)境、生平經歷,以及作者的性格特點和主要成就等。了解作者,可以使學生對文章的主題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在教學古詩的時候,很有必要向學生介紹詩人生活的時代背景及生平經歷,因為古詩寫作的年代久遠,小學生不能對滲透在詩作里面的情感進行很好的感悟,這就需要教師在其中搭建一座橋梁,使學生更好地走進詩人的內心世界。例如,語文s版三年級上冊《古詩兩首》中的《江雪》,這是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之后寫的詩,借寒江獨釣的漁翁,抒發(fā)自己孤獨郁悶的心情。如果學生不了解當時的時代背景,僅從詩句表層上理解,他們就會認為這首詩是寫一位老漁翁在寒冷的江上獨自垂釣,體現了他不畏嚴寒的精神。通過補充有關資料,學生就會明白這個漁翁的形象是詩人自身的寫照,曲折地表達出詩人在政治改革失敗后雖處境孤獨,但頑強不屈、凜然無畏、傲骨清高的精神面貌。
四、視野開放,多元解讀
編者編寫教材都有一定的意圖,教師可從編者的視角去適度解讀文本,定位文本的教學目標。編者的編寫意圖一般體現在單元導讀、課后思考題、略讀課文的自學提示等地方。
1.巧用導讀,整體解讀文本
單元導讀既簡明扼要地講述了本單元的教學點,又激發(fā)了學生學習本單元的興趣。教師可以從編者提供的單元導讀入手,整體解讀文本,將導讀作為一種教學內容來引讀。
例如,語文S版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導語:“童年生活可真快樂!那令人著迷的綠葉,那隨波漂流的蘆葉船,那藏著珍珠的貝殼……無不給我們留下美好的回憶。閱讀本單元課文,注意抓住文章的重點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這則導讀有兩層含義:(1)本單元主題——美好的童年;(2)本單元訓練點——“注意抓住文章的重點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教師應以此為方向,解讀文本。
2.巧用課后習題,把握文本解讀的重難點
課后習題都是教材編寫者精心設計的,它提示了教學的重點、難點以及教與學的思路,往往是對一篇課文教學目標的具體落實。因此,解讀文本時教師應對課后思考練習題進行分析,揣摩編者設計意圖。
語文S版四年級上冊《虎門銷煙》課后有兩個習題和一個小練筆提示: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說說“虎門銷煙”的壯觀場面和自己的感受。與同學討論討論:為什么說“這一壯舉,大長了中國人民的志氣,滅了外國侵略者的威風”?(3)讀讀下面的一段話,說說你的體會。再仿照這段話寫一個節(jié)日的有趣場面。
以上的課后思考練習題為教師展示了兩大板塊的教學重點:讀和說的能力訓練,寫的能力訓練。教師如果在解讀文本時對此作了具體的研讀,教學目標的定位就可以得心應手,不會失之偏頗。
一篇課文可教之處有很多,教學目標的確定是決定教學效率的重要前提。而課堂時間有限,無法承載那么多的內容。因此,與其面面俱到,不如在文本中精心挑選一個點開展有目標、有步驟的訓練,讓學生獲得一兩項實實在在的知識或能力,實現真正的“一課一得”。